基本信息
书名:西方百年学术经典:自我与本我 (精装)
定价:26.00元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681107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政治学》是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这是古希腊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论述了国家(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变革和维持,理想城邦及其构建,公民的教育等。本书无可争议地成了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了解当时古希腊社会的状况,古希腊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等,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与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著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他的思想成为中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在人类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品有《形而上学》《工具论》《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文摘
序言
亚里士多德对于“德性”(arete)的细致划分,特别是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伦理德性”(ethical virtues)与“理智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s)的区分,让我对“自我”的构成有了更细致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本我”是否具备天然德性的思考。 他认为,伦理德性,如勇敢、节制、公正等,是通过反复实践养成的习惯,是“中道”(golden mean)的体现。而理智德性,如智慧、理解力等,则是通过教育和学习获得的。这让我开始审视,我们所认为的“自我”,究竟是由哪些德性所构成?是那些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方式,还是我们内心深处所拥有的认知能力?亚里士多德强调,德性是实现幸福的关键,这便将“自我”的完善与德性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他对“本我”是否天然具备某种德性的讨论,即使没有直接的表述,也促使我去思考,是否存在一种最原始的、不受后天影响的“本我”?这种“本我”是纯粹无垢的,还是本身就携带着某种潜在的德性倾向?他关于“实践”与“沉思”在人生中的不同作用,也暗示了“自我”的实现可能有多重路径。这种对“德性”与“自我”关系的深入探讨,为我理解西方学术传统中关于个体品格塑造的重视,以及对内在品质的追求,提供了深刻的哲学背景。
评分《政治学》中关于城邦、公民与德性的论述,为我理解“自我”如何在社会结构中塑造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间接启示了“本我”与集体意识的张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zoon politikon),其本质的实现离不开城邦生活。他对于公民德性(arete politike)的强调,以及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不同角色和责任,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我们的“自我”。“母亲”、“员工”、“朋友”……这些身份标签,是否在无形中构建了我们外在的“自我”形象?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善”(agathon)的追求,以及对个体追求更高层次幸福的肯定,又似乎在暗示,在这些外在的定义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更深层的、追求独立价值的“自我”。他对于不同政体的分析,也揭示了集体意志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复杂关系。当集体利益与个人追求发生冲突时,我们内心的“本我”是否会发出不甘的呐喊?又或者,“本我”本身就内含着对良好秩序和集体福祉的天然向往?这种对个体与集体的互动关系的深入剖析,让我意识到,“自我”的形成是一个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而“本我”的纯粹性,或许正是在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被检验、被雕琢。
评分翻阅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我发现其中对于“本体”(ousia)的探讨,竟在不经意间触及了“本我”的隐秘领域。 亚里士多德力图超越纯粹的现象,去探寻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本质。他对于“形式”(eidos)与“质料”(hyle)的区分,以及“第一因”(prime mover)的设想,无不指向一种超越个体经验的、更深层次的存在。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们口中的“本我”,是否就是指代那样一种深藏于意识之下,不受外在环境影响,独立于各种社会角色和个人经历的,最纯粹、最原始的自我核心?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对“潜能”(dynamis)与“现实”(entelecheia)的辩证分析,更是为理解“本我”的动态性提供了视角。或许“本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蕴含着无限的潜能,等待着被发掘和实现。他对于“同一性”(identity)的追问,也促使我思考,在人生种种变化之中,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我”始终是“我”?是那个恒定的、不受损的内在本质,如同他所探求的那个永恒不变的“第一因”?这种对存在本体的追溯,让我对“本我”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面的行为和思想,而是开始向着更深邃的哲学维度进发,体会到西方学术思想在探究事物本源上的不懈追求。
评分阅读亚里士多德关于“因果律”(causes)的分析,尤其是在《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关于“目的因”(final cause)的探讨,使我对“自我”与“本我”的动机与驱动有了更深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解任何事物,都需要探究其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强调,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往往指向一个最终的目的或“实现”(telos)。这让我思考,我们的人生,我们每一个行为,是否也都有其内在的“目的因”?这个“目的因”,是否就是我们“本我”深处最真实的驱动力?当我们做出某个选择时,究竟是被什么所驱使?是外在的压力,还是内心深处对某种理想状态的向往?他对于“目的因”的强调,暗示着一种内在的、朝向完美的趋向性。这是否意味着,“本我”本身就携带着一种自我实现的内在指令,引导着我们去追寻那个最符合我们本质的目的?这种对事物驱动力的哲学探究,让我更加关注自己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试图剥离那些表面的、偶然的因素,去触及那个最根本的、由“本我”所驱动的“目的因”。这对于理解“自我”的行动逻辑,以及“本我”的真正诉求,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阅读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给我带来的深刻启示,尤其是在“自我与本我”这一概念的探索上,着实让我对西方哲学源头有了全新的认识。 尽管此书名所指的“自我与本我”并非直接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原文,但通过精读他关于灵魂、德性、幸福以及人的终极目的的论述,我仿佛窥见了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个体存在与内在本质的早期思考。亚里士多德将人的活动(energeia)置于核心地位,认为幸福(eudaimonia)并非一种静态的状态,而是一种符合德性的、卓越的活动。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所追求的“自我实现”或“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否正是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那种,不断通过理性与实践来完善自身潜能的过程?他对于“理性”作为人的独特本质的强调,以及“德性”作为培养出来的习惯的观点,都为理解“自我”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我”?是血肉之躯,还是那个能够思辨、选择并付诸行动的理性灵魂?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引导我深入探究,或许“自我”的形成,并非天生注定,而是一个需要经由教育、实践和反思,不断塑形的过程。他关于“实践智慧”(phronesis)的论述,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醒我们,理解“自我”不仅需要哲学思辨,更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一次次的选择和行动来检验和定义。这种对“自我”形成过程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西方学术的百年积淀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为我理解后世关于“自我”的各种学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