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心理学之维—青年学术丛书 哲学
定价:38.00元
作者:姜兆萍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0101048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作为学习障碍的一种,非言语学习困难在1967年就已经被识别并提出。但是,由于非言语学习困难具有神经心理认知优势与缺陷共存的特点,使得父母和教育者注意到这些儿童优势能力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他们在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和困难。国外也是*近几年才在教育系统提出筛查非言语学习困难的必要性。我国目前对这种学习障碍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本书比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非言语学习困难的特点、发展模式和神经生理基础,对非言语学习困难在视觉空间认知、语言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详细描述了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空间关系推理能力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并介绍了非言语学习困难的诊断、筛查及其干预治疗的方法和程序。通过本书的介绍,希望人们能够更多地了解、认识和关注这一被长期忽视的学习障碍。
内容提要
目录
前 言
章 非言语学习困难综合征概述
节 非言语学习困难综合征的概念
第二节 非言语学习困难综合征的发展模式
第三节 非言语学习困难综合征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二章 非言语学习困难的研究进展
节 认知研究进展
第二节 心理社会研究进展
第三章 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空间关系推理研究设计
节 空间关系推理研究进展
第二节 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空间关系推理研究设计
第四章 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空间关系推理特点研究
节 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空间关系推理特点
第二节 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空间关系推理策略研究
第五章 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空间关系推理影响机制
节 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工作记忆的特点研究
第二节 非言语学>--7困难儿童空间关系推理与工作记忆的关系
研究
第三节 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空间关系推理研究结论
第六章 非言语学习困难的诊断和筛查
节 诊断筛查标准
第二节 诊断筛查工具
第七章 非言语学习困难的干预
节 非言语学习困难干预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非言语学习困难的干预方法和程序
结 语
附录1 推理题目示例
附录2 指导语
附录3 视觉和空间工作记忆实验材料
附录4 推理策略类型、特征及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着实吸引人,尤其是“非言语学习困难”这个核心概念,让我立刻联想到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却可能在其他方面展现出独特才能的孩子们。作为一个对儿童心理发展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语言固然重要,但非言语的沟通和学习方式同样不容忽视。这本书的副标题“儿童心理学之维”更是点明了它在儿童心理学领域内的定位,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特点、情感发展、社交互动以及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更让我好奇的是,“青年学术丛书 哲学”这一标签,它似乎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会尝试从更深层次的哲学视角去理解非言语学习困难的本质,也许会触及关于个体差异、学习的多元性,甚至是认知与存在的关系等话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并且能够给我一些启发,如何在教育和生活中更好地支持和引导这些孩子,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扇窗户,能够让我窥见儿童心理世界中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角落。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光谱中点亮了一束新的光芒。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以语言为标尺来衡量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而“非言语学习困难”的提出,无疑是对这种单一维度的挑战。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错过了许多孩子独特的天赋和学习方式?“儿童心理学之维”这个副标题,仿佛在告诉我,这本书将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切入,去探索那些不依赖于语言表达的学习过程。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在感知、空间推理、情感理解、社交信号解读等方面的特点。而“青年学术丛书 哲学”的定位,则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猜想,它可能不仅仅是在描述现象,而是在尝试构建一套理论框架,甚至是从哲学的高度去探讨“学习”本身的意义,以及个体差异在认知发展中的价值。这本书或许能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关注那些不擅长言语表达的孩子,帮助他们找到与世界沟通和学习的独特路径,让他们不因“非言语”而落后,反而能在非言语领域大放异彩。
评分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中那些不那么“显眼”但却至关重要的分支充满好奇,而“非言语学习困难”无疑属于这一范畴。市面上关于儿童学习困难的书籍,往往聚焦于大家熟知的读写障碍、算术障碍等,但这本书的标题直指一个更广泛、也可能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它不仅仅是关于“困难”,更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一种不同于主流语言学习的途径。这让我联想到,孩子们的智慧和潜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可能就体现在图形、空间、音乐、肢体协调等方面。书名中“儿童心理学之维”的表述,让我看到了它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独特视角,它可能是在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多维度性和复杂性。而“青年学术丛书 哲学”的后缀,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学术的深度和思辨的色彩,我期待作者能将非言语学习困难的现象,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语境下进行探讨,例如关于认知本质、个体独特性、以及如何理解和接纳差异等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或评估方法,帮助识别和理解非言语学习困难的儿童,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教育策略,让这些孩子能够发掘自己的优势,并克服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需要我们跳出固有的框架,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丰富性。“非言语学习困难”这个概念,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它让我想到,很多孩子可能并不是“学不会”,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学”。这本书的标题,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儿童心理学新视角的门。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界定和阐述“非言语学习困难”,它是否涵盖了视觉空间、听觉辨别、动作协调,乃至社交情境下的非语言线索理解等方面?“儿童心理学之维”的表述,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探索。更何况,“青年学术丛书 哲学”的标签,让我联想到这本书或许会超越单纯的心理学描述,而是会触及更深层次的认知哲学,比如关于知识的本质、学习的主体性,以及我们如何去理解那些与众不同的心智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见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那些在非言语学习方面可能遇到挑战的孩子,让他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发展优势。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我最先被其前沿的选题所吸引。“非言语学习困难”这个概念,在我过去接触过的儿童心理学书籍中并不算主流,更多的是围绕语言发展迟缓、读写困难等展开。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孩子,他们可能在口语表达上有些许迟滞,但眼神、动作、绘画或音乐却能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想法。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让我意识到,对于这些孩子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的维度。副标题“儿童心理学之维”更是将这本书的学术性和深度予以强调,预示着它不会止步于表象的描述,而是会深入探究这些非言语学习困难背后的心理机制。更令人惊喜的是,它还融入了“哲学”的思考,这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多元的解读空间。我猜想,作者可能尝试从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哲学流派的角度,去探讨非言语学习困难儿童的独特体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这会是非常有意思的视角。如果书中能够结合最新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探讨非言语学习困难在大脑层面的表现,并给出一些基于科学证据的干预建议,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更加凸显。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有效地支持这些孩子的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