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
定价:56.00元
作者:尹传红 姚利芬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046725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拟在35周年学术年会基础上,特邀会员撰稿编写而成的。它旨在总结科普创作经验,推动科普创作理论研究,为广大科普作家和科普创作者开辟学术交流平台,突出展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理论研究新气象和新思路。
内容提要
内容包括科普宗论、科普创作、科学幻想、科普图书和科普美学与创意艺术五篇。
目录
作者介绍
尹传红,1968年生人,科普作家,科幻研究专家。《科技日报》主任编辑,《科技文摘》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已发表新闻及科学文化类作品200余万字。著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等12部书。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科普作品奖等,被授予“全国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文摘
序言
《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这个书名,首先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科普创作非常感兴趣,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如何才能将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有趣且易于理解。我读过很多科普书,有些确实写得很好,让我豁然开朗,但也有一些,虽然知识量很大,却读起来有些费力,仿佛一直在啃硬骨头。这本书名中的“之道”二字,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更是一种关于如何“做”科普的哲学思考,一种深入的理解和探索。而“创作与创意新视野”,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更具前瞻性的创作方法和灵感。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解读“创意”在科普领域的作用?是仅仅指一些小技巧,还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它会不会探讨如何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汲取灵感,来丰富科普作品的表现形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帮助我理解如何才能在保证科学准确性的前提下,让科普作品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科普创作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读完《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的封面,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个关于科学传播的思考。我是一名普通的读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科普读物,但有时候会觉得,很多科普作品虽然内容丰富,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火花”。知识点清晰,逻辑严谨,但就是难以激起我深入探究的欲望。而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创作”与“创意”的结合,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科学知识,更是在探讨如何用一种更生动、更具创造力的方式去呈现这些知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定义“创作”在科普中的作用?是仅仅指文字的编排,还是包括了整个内容的构思、叙事结构的搭建,甚至跨媒体的整合?而“创意新视野”又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意味着它会打破一些传统的科普模式,提出一些前沿的、甚至有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创作理念?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惊喜,让我看到科普创作的更多可能性,比如如何运用讲故事的技巧,如何通过比喻和类比来化繁为简,如何利用视觉元素增强信息的传达效率,甚至是如何利用互动设计来提升读者的参与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启发,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如何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科普作品。
评分收到《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好奇,尤其是“创意新视野”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是不是会有一些非常规、甚至有些颠覆性的科普创作理念。我平时也涉猎一些科普作品,但很多时候,我总觉得它们在“科学性”和“趣味性”之间,总有一方被牺牲了。要么过于严谨,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娱乐化,又让人觉得失了严谨。我一直在思考,是否存在一种更平衡、更理想的创作模式,能够将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感染力完美结合?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科普创作的更多可能性?它会不会探讨如何从非科学的领域汲取灵感?比如,文学、电影、音乐,甚至游戏,这些领域中的叙事方式、表现手法,能否被巧妙地运用到科普创作中?我很好奇,书中所说的“新视野”,究竟是指哪些方面?它会不会涉及到一些新兴的媒体平台,比如短视频、播客,或者互动式科普体验,这些媒介在传播科学知识方面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和挑战?我对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创意”工具或框架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打破思维定势,产出更具原创性和吸引力的科普内容。
评分坦白说,我在读《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之前,对“科普之道”这个概念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认知。我以往接触的科普书籍,更多的是围绕着某个具体的科学领域,比如天文学、生物学,或者技术发展,它们通常会详细介绍某个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或者某个新技术的应用前景。而这本书,从书名上看,似乎是将“科普”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探讨,并且强调了“创作”与“创意”这两个方面。这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很多优秀的科普作者,他们不仅仅是科学家,更是讲故事的高手,是能够将复杂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语言的艺术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们的作品如此引人入胜?这本书会不会揭示那些隐藏在成功科普作品背后的创作秘诀?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创作”的各个环节,从选题的策划、内容的组织、语言的表达,到视觉元素的运用,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同时,“创意”又是如何被激发和实现的?是源于灵感的闪现,还是可以通过系统性的训练来培养?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实操性的练习,或者是一些案例分析,来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这些“创意”的要素?我感觉,如果这本书能够解答这些疑问,那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能让我对科普创作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这本《科普之道——创作与创意新视野》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长期在科普创作领域摸索,却常常陷入瓶颈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好的科普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艺术,一种能够点燃读者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的艺术。然而,现实中的科普创作,往往要么枯燥乏味,要么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和趣味性。我尝试过各种方法,阅读了大量的科普读物,也参加过不少线上线下的培训,但总感觉少了那么一股“道”的精髓。这本书的书名就给了我极大的启发,“科普之道”,听起来就有一种寻道而行的感觉,预示着它可能不仅仅是提供技巧,更是关于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创作哲学。书名中的“创作与创意新视野”,更是让我期待,它能否突破传统科普的框架,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全新创作领域的窗户?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道”这个概念在科普创作中的具体体现?它会从哪些角度去挖掘“创意”的源泉?我猜测,它可能会涉及一些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原理,或者从哲学、艺术的维度来探讨科普的本质。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或者是一些颠覆性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过程,找到突破口,让我的科普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带来怎样的新鲜空气,让我摆脱旧有的思维定势,拥抱更广阔的创作天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