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琼编著的《从零起步学音乐欣赏(附光盘)》试图从音乐各类体裁入手来帮助大家认识音乐作品。 书中尽量简化地为大家介绍了一些相关并且**的音乐常识,希望这些常识会对音乐爱好者们欣赏音乐有所帮助。 音乐欣赏离不开想象与联想的能力,因此,平时积累各个学科的知识也是必不可缺的事情。在人类音乐世界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众多的音乐大师,由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这些音乐作品题裁多样、形式多样、风格多样。
吴琼,青年钢琴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钢琴艺术指导教研室讲师。 吴琼出生在音乐之家,4岁起在母亲的指导下接受钢琴启蒙教育。1994年起先后师承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姚世真教授和钢琴演奏家、钢琴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谢华珍教授。 200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随后升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继续攻读钢琴演奏专业的硕士学位.2009年以优异成绩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8年任“***鄂尔多斯杯钢琴小提琴比赛”官方钢琴艺术指导。 2011年任“***钢琴小提琴比赛”官方钢琴艺术指导。 2012年任“梅纽因**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官方钢琴艺术指导。 2012年任“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官方钢琴艺术指导。 2013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卡丹萨杯”全国钢琴比赛评委。 2013年任“第二届杨通六**小提琴邀请赛”官方钢琴艺术指导。 2010年吴琼作为第二作者,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专著《钢琴艺术大百科》。
写在前面
第一章 音乐
第二章 音乐欣赏
第三章 歌曲
  一、叙事歌曲
    1.瞿希贤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2.“歌曲**”舒伯特与《魔王》
  二、颂歌
    王世光与《长江之歌》
  三、抒情歌曲
    1.赵元任与《教我如何不想她》
    2.施光南与《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第四章 进行曲
  一、苏萨的《星条旗进行曲》
  二、匈牙利的《拉科齐进行曲》
  三、瓦格纳与《婚礼进行曲》
第五章 圆舞曲
  一、韦伯的《邀舞》
  二、钢琴诗人——肖邦
  三、肖邦的《华丽大圆舞曲》
  四、约翰·施特劳斯与《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
第六章 特性乐曲
  一、小夜曲
    1.交响乐之父——海顿
    2.海顿的《小夜曲》
  二、夜曲
    肖邦的《夜曲》0p.9~2
  三、无词歌
    1.幸福的音乐家——门德尔松
    2.门德尔松的《纺织歌》Op.67~4
    3.门德尔松的《春之歌》0p.62~6
  四、摇篮曲与船歌
    1.德国古典乐派*后的作曲家——勃拉姆斯
    2.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3.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6
第七章 序曲
  一、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
  二、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三、法国作曲家——比才
  四、比才的《卡门》序曲
第八章 协奏曲
  一、中国作曲家何占豪、陈钢
  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三、悲怆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
  四、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Op.23
第九章 组曲
  一、挪威民族乐派奠基者——格里格
  二、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和第二组曲
  三、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
  四、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
  五、多才多艺的作曲家——圣一桑
  六、圣一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
  七、柴科夫斯基舞剧《天鹅湖》组曲
第十章 交响诗
  一、钢琴**——李斯特
  二、李斯特的交响诗——《前奏曲》
  三、“星期日作曲家”——鲍罗汀
  四、鲍罗汀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五、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
  六、斯美塔那的交响诗《伏尔塔瓦河》
  七、罗马幻想家——雷斯庇基
  八、雷斯庇基的交响诗《罗马的节日》
第十一章 奏鸣曲
  一、古典乐派的先驱——斯卡拉蒂·多梅尼科
  二、斯卡拉蒂奏鸣曲
  三、斯卡拉蒂《g小调奏鸣曲》K30
  四、乐圣——贝多芬
  五、贝多芬《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Op.57
  六、大胆的革新者——舒曼
  七、舒曼《升f小调**钢琴奏鸣曲》Op.11
第十二章 交响曲
  一、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二、音乐神童——莫扎特
  三、莫扎特的《第四十一交响曲》【朱庇特】K551
  四、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五、交响诗人——柏辽兹
  六、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第十三章 音乐知识
  一、现代音乐简介
    1.表现主义音乐
    2.新原始主义音乐
    3.新古典主义音乐
    4.偶然音乐
    5.十二音体系
    6.序列音乐
    7.电子音乐
  二、交响乐队常用乐器简介
    1.弦乐器
    2.木管乐器
    3.铜管乐器
    4.打击乐器
附录一  乐器中英对照表
附录二  常用音乐术语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非常肤浅,顶多是“好听”或者“不好听”。朋友推荐了这本《从零起步学音乐欣赏(附光盘)》,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来翻阅。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上来就灌输那些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而是从一些非常生活化的角度切入,比如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或者不同民族音乐的特色。我尤其对关于“音乐的情绪表达”那一章节印象深刻。作者通过举例分析了一些经典的音乐片段,是如何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的变化来营造出喜悦、悲伤、紧张、宁静等各种情感的。以前我只是觉得某首曲子听起来很激动人心,现在我能大概理解,是因为它用了快速的节奏、高亢的旋律以及明亮的音色。光盘里的示范曲目也相当有代表性,让我能够立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不仅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的感知,也让我对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音乐有了更敏锐的判断力。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可以开始更细致地品味音乐的细节了。
评分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音乐专业知识的人,我一直觉得音乐欣赏是一件特别高雅、特别遥远的事情。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从零起步学音乐欣赏(附光盘)》。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亲切”和“有趣”。它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音乐的奥秘一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它讲解不同音乐体裁的部分,比如古典音乐、爵士乐、流行音乐等等,都做了非常清晰的介绍,并且列举了大量经典的代表作。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强求读者去记忆和分析每一个音符,而是引导我们去感受音乐的整体氛围和它想要传达的情感。光盘里的音乐非常实用,很多都是我虽然听过但叫不出名字的经典曲目,配上书本的讲解,简直是绝配。现在,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音乐,而是开始主动地去聆听,去感受,甚至在一些公开场合,我都能对一些音乐作品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了,这让我感到非常开心和自豪。
评分我一直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但感觉自己只是在“赶时髦”,对于作品的深刻内涵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却是一知半解。朋友推荐了这本《从零起步学音乐欣赏(附光盘)》,我抱着学习的态度来阅读。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直接深入到复杂的乐理分析,而是从音乐的“故事性”入手,比如很多乐曲的创作背景,作曲家在创作时所经历的时代、情感等等。这让我非常着迷,因为我发现,原来每一首伟大的音乐作品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或者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书本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古典音乐都进行了梳理,并且穿插了大量生动的例子。光盘里的示范曲目都是精华中的精华,我听着音乐,看着书本的解读,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音乐诞生的瞬间。这种学习方式,让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开始触及到它的灵魂,让我的欣赏层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的音乐爱好者,后来因为忙碌而疏远了音乐,这次偶然的机会又重新拾起了对音乐的兴趣。这本《从零起步学音乐欣赏(附光盘)》就像一位耐心而智慧的向导,带我重新认识音乐的世界。它并没有把我当作一个完全的新手,而是理解了我曾经的音乐基础,并在我熟悉的基础上,将我带入了更深层次的音乐欣赏领域。我特别喜欢它讲解“音乐的结构”和“和声的色彩”的部分。虽然这些概念听起来有些技术性,但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通俗的语言,让我能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织体、层次和和弦变化来构建出宏伟的交响乐或者细腻的室内乐。光盘里的示范片段,让我能够立刻体会到不同和声组合带来的情感差异,也让我更清晰地分辨出不同声部的独立性与融合性。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也让我重新找回了那种沉浸在音乐中的纯粹快乐,让我的音乐品味变得更加精致和深刻。
评分终于下定决心开始我的音乐探索之旅了!我一直对音乐充满好奇,但又苦于不知从何入手,那些高深的乐理、复杂的作曲技巧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直到我在书店发现了这本《从零起步学音乐欣赏(附光盘)》。翻开书页,我被它清晰易懂的语言和循序渐进的编排深深吸引。开篇就从最基础的乐器介绍开始,那些我只在电视或演唱会上见过的乐器,在这本书里被一一剖析,它们的音色、演奏方式,甚至历史渊源,都讲得明明白白。我尤其喜欢关于打击乐器的章节,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敲打声,在音乐里竟然能组合出如此丰富的节奏和情感。光盘里的示例音频更是点睛之笔,让我能够立刻听到书中所讲的内容,这种“听”与“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我不再是那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而是开始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甚至开始尝试辨别不同的乐器在合奏中的角色。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音乐欣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像品味一道美食一样,一步步领略其中的层次与风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