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自伤问题-识别、评估和治疗(万千心理)9787501984466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小学生自伤问题-识别、评估和治疗(万千心理)9787501984466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米勒Miller,D. N.等,唐苏勤,黄紫娟 著
图书标签:
  • 自伤
  • 青少年心理健康
  • 心理评估
  • 心理治疗
  • 危机干预
  • 抑郁症
  • 焦虑症
  • 儿童心理学
  • 家庭教育
  • 心理辅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84466
商品编码:295273551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小学生自伤问题-识别、评估和治疗(万千心理)
作者 (美)米勒(Miller,D. N.)等,唐苏勤,黄紫娟,
定价 25.00元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501984466
出版日期 2012-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227Kg

   内容简介

此套译丛特别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撰写。基于学校教师的工作需要,提供了有关多动症、自闭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品行障碍、自伤问题和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等多种常见儿童期发展性精神疾病的丰富资讯。为一线教师识别、评估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了*、全的实用信息,并详细介绍了在学校环境中如何进行有效干预的丰富建议。


   作者简介

审校者介绍
李慧君博士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现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贝斯以色列狄更斯医院,是美国麻塞诸塞州研究中心多元文化研究室主任,美国国家资格任证学校心理学家。李慧君博士任多家国际学术期刊及美国心理学会年会评委,现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及书籍近30篇。李慧君博士的临床工作及研究侧重于中美青少年恐惧症、焦虑症、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治疗。近,李慧君博士荣获美国卫生与健康部国家健康研究中心的科研基金,专门调研患者文化和心理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


   目录

章 导 论
为什么学校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应该阅读本书
定义自伤
自伤问题、特殊教育资格和教育支持服务
本书的目标和计划
第二章 病 因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病因阐释模式
非自杀性自伤的功能模式
非自杀性自伤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五个维度的整合
总 结
第三章 发病率及其相关情况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病率:问题和挑战
人口统计学问题
相关情况
非自杀性自伤与相关精神障碍
总 结
第四章 病例发现、筛查与转介
学校心理健康专家的角色和责任
危险因素
自伤预警信号
病例发现
初步的转介和筛查
总 结
第五章 诊断性评估
非自杀性自伤的学校评估:初步应对
安全问题
应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建议和指南
自伤的身体评估
诊断性评估的优势和局限性
Favazza的诊断系统
Walsh的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分类方案
区分自伤和自杀行为
评估的方法、来源和场所
推荐的评估方法和工作
可能并存的其他障碍评估
总 结
第六章 心理教育评估
非自杀性自伤、心理教育分类和特殊教育服务
心理教育分类和医学模式
超出特殊教育资格的测定
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估
功能性评估:将评估和干预联系起来
学校中非自杀性自伤的认知行为评估
评估互联网在学生自伤中的角色
总 结
第七章 治 疗
应对学校中的自伤:伦理、法律和社会公正问题
关于预防和治疗学校中非自杀性自伤的公众健康观
非自杀性自伤的学校预防:通用策略
学校干预:应对非自杀性自伤
蔓延及在学校中的预防
非自杀性自伤的心理社会治疗
给学校的建议
总 结
附 录 自伤的相关资源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学校常见心理问题译丛由加州大学“咨询、临床和学校心理学项目”副教授S. R.Jimerson等诸位业内专家联合撰写。
北师大心理系林崇德教授、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倾情推荐。
此套译丛特别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撰写。基于学校教师的工作需要,提供了有关多动症、自闭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品行障碍、自伤问题和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等多种常见儿童期发展性精神疾病的丰富资讯。为一线教师识别、评估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了**、*全的实用信息,并详细介绍了在学校环境中如何进行有效干预的丰富建议。


   文摘






   序言

探索青少年内心世界:理解、关爱与赋能 青少年的成长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他们在这个阶段面临着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青少年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的压力、迷茫的情绪或难以启齿的困境,而选择伤害自己。这并非是对生命的漠视,而是他们内心深处呐喊的一种表达,是寻求帮助的一种绝望方式。本套图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理解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并学会如何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干预,最终赋能青少年,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积极的人生。 第一部分:看见青少年内心的风暴——理解自伤的根源与表现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青少年自伤行为背后的复杂成因。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更将追溯其深层根源。 生理与心理的交织: 青少年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荷尔蒙的剧烈变化、神经递质的不稳定,都可能影响情绪的调节和冲动控制。我们将探讨这些生理因素如何与心理压力相互作用,为自伤行为埋下隐患。例如,青春期特有的情绪波动,可能在外界刺激下被放大,导致青少年难以应对。 社会环境的压力: 来自家庭、学校、同伴以及整个社会的期望和压力,都可能成为压垮青少年的稻草。学业上的竞争、社交关系的困扰、家庭的不和睦、甚至网络上的负面信息,都可能引发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本部分将细致分析不同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与自伤行为产生关联。 情感困扰与心理创伤: 许多自伤行为的背后,隐藏着青少年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或曾经经历过的心理创伤。例如,被忽视、被拒绝、遭受欺凌、家庭暴力等经历,都可能在青少年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促使他们以自伤的方式来应对内心的痛苦。我们将探讨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以及它们与自伤行为的联系。 认知偏差与应对机制: 青少年在面对困难时,可能存在不健康的认知模式,例如灾难化思维、非黑即白思维等,这些认知偏差会放大负面情绪,使其更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自伤行为,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青少年一种扭曲的应对机制,用身体的疼痛来麻痹或转移内心的痛苦,或是寻求一种对自身失控感的掌控。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认知模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行为选择。 识别自伤的隐秘信号: 自伤行为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时候,青少年会极力隐藏自己的伤痕,不愿意让别人发现。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种自伤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割伤、烫伤、撞击、抓挠、拔毛、甚至误服药物等。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教会读者如何通过观察青少年的行为变化、情绪波动、言语表达以及身体上的迹象,来识别那些可能预示着自伤行为的隐秘信号。例如,不寻常的衣着(长袖长裤)、反复出现的原因不明的伤口、对疼痛的异常反应、社交退缩、情绪反复无常等。 第二部分:伸出援手——识别与评估自伤风险 一旦意识到青少年可能存在自伤的风险,及时、准确的识别和评估至关重要。本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和工具。 主动沟通与倾听: 建立信任是前提。本部分将指导读者如何以开放、接纳、非评判的态度与青少年进行沟通,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我们将提供有效的倾听技巧,帮助读者理解青少年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以及他们未曾言说的需求。这包括“我”性语言的使用、积极的身体语言、以及适时的提问。 风险评估的关键要素: 了解自伤行为的严重程度、频率、意图以及青少年自身的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是进行有效干预的基础。本部分将列出需要关注的关键要素,例如: 自伤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是偶发性还是习惯性?伤口是否严重到需要医疗介入? 自伤的意图: 是为了缓解情绪、寻求关注、惩罚自己,还是有自杀的念头?(需要区分自伤与自杀行为) 是否存在自杀意念或计划: 这是最关键的评估点,一旦出现,需要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青少年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是否有抑郁、焦虑、冲动控制障碍等既往病史? 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青少年是否有可以信任的家人、朋友或老师? 应对压力的能力: 青少年平时如何应对困难和挫折? 量化评估工具与技巧: 除了定性观察,本部分还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经过验证的风险评估量表和访谈技巧,帮助读者更系统、客观地评估青少年的自伤风险。这些工具能够量化评估抑郁、焦虑、冲动性以及自杀意念等关键指标。 区分自伤与自杀意念: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点。自伤行为通常是一种应对内心痛苦的方式,而自杀意念则指向结束生命的愿望。本部分将详细阐述两者的区别,并强调一旦发现任何自杀意念的迹象,必须立即升级干预措施,并寻求专业医疗或心理援助。 早期预警信号的识别: 本部分将再次强调,识别早期预警信号对于预防自伤行为的发生至关重要。这包括行为上的突然改变、情绪的剧烈波动、对过去兴趣事物的厌倦、以及对死亡和伤害话题的异常关注。 第三部分:点亮希望——有效的干预与支持 识别和评估之后,如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干预,是帮助青少年走出困境的关键。本部分将聚焦于具体的策略和方法。 创造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家长、老师、朋友,都是青少年重要的支持者。本部分将指导读者如何创造一个开放、包容、充满爱意的环境,让青少年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愿意袒露自己的脆弱。这包括避免指责和批评,给予充分的耐心和支持。 危机干预策略: 当青少年处于危机状态时,需要采取即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本部分将提供具体的危机干预步骤,例如: 保持冷静,确保安全: 首要任务是移除可能导致自伤的物品,并确保青少年的生命安全。 倾听与安抚: 给予青少年表达的空间,用平静、理解的语气安抚其情绪。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了解何时以及如何联系危机热线、心理咨询师或急诊。 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几种对青少年自伤行为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例如: 认知行为疗法(CBT): 帮助青少年识别和改变导致自伤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 辩证行为疗法(DBT): 尤其适用于边缘性人格障碍和情感失调的青少年,帮助他们学习情绪调节、人际关系技能和应对压力的技巧。 家庭治疗: 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和理解。 个体咨询: 深入探索青少年内心世界的根源性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家长和监护人的角色: 家长在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干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将为家长提供实用的指导,包括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识别孩子的求助信号、如何寻求专业帮助、以及如何照顾好自己,避免“助人者耗竭”。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学校和社区是青少年重要的成长环境,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建立学校和社区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为青少年提供多层次的援助。这包括学校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同伴支持小组的建立、以及社区资源的整合。 培养青少年的复原力: 最终的目标是帮助青少年建立强大的复原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本部分将介绍一些培养青少年复原力的方法,例如: 增强自我效能感: 鼓励青少年设定小目标并达成,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发展健康的应对机制: 教授青少年通过运动、艺术、冥想等方式来管理情绪。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鼓励青少年与积极、支持他们的人交往。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青少年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康复与长期支持: 自伤行为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本部分将强调康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青少年提供长期的支持,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并建立健康的人生观。这包括定期复诊、持续的心理支持,以及重返校园或社会的支持。 致读者: 青少年自伤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它需要我们的耐心、理解、专业的知识和不懈的努力。本套图书,正是希望能够成为您手中的一份指南,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青少年内心的世界,更有效地伸出援手,最终与青少年一同点亮希望,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我们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每一个青少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勇敢地面对成长中的风雨,拥抱属于他们的美好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少年心理学入门:认识你自己》(9787513403371,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引子,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它没有直接去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更侧重于“认识”和“理解”。书中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概念,比如“认知”、“情绪”、“动机”等等,并用很多生动的小实验和思维游戏来引导读者思考。我特别喜欢关于“自我认知”的部分,它提出了很多引导性的问题,让孩子去探索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激发读者主动去探索和思考,感觉非常“有意思”。

评分

《家庭教育智慧:让孩子健康成长》(9787514801984,人民出版社)这本书,我真的觉得是给新手父母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生活细节入手,教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书中有很多关于“倾听”、“陪伴”和“积极回应”的指导,而且都配有具体的例子。比如,在“倾听”的部分,作者就详细讲解了如何区分“听到”和“听懂”,以及在孩子诉说时,家长应该如何回应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被评判。我尝试了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在孩子睡前,放下手机,认真地听他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发现效果真的非常好,孩子变得更愿意和我交流了。这本书就像一本“育儿宝典”,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青少年心理健康读本:青春期的烦恼》(9787539262576,江西人民出版社)在叙述方式上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说教模式,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甚至有些朴素的语言,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辈,娓娓道来。书中探讨了青春期孩子会遇到的各种困惑,从身体的变化到人际关系的挑战,再到自我认同的迷茫,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独立与依赖”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要求孩子“独立”,而是深入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内心的挣扎和父母的担忧,并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比如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在寻求支持的同时,也学会承担责任。书中的案例也都非常真实,让家长和孩子都能从中找到共鸣,也更容易理解对方的想法。

评分

读完这本《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丛书:情绪管理》(9787121169489,电子工业出版社)之后,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实用且贴近孩子生活的情绪疏导方法。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要开心”或者“不能生气”,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互动小练习,引导他们去认识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学会如何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和管理。比如,书中关于“愤怒”的部分,没有简单地批判孩子发脾气,而是通过“小火龙”的故事,让孩子们理解愤怒就像小火龙一样,需要被小心地引导,否则会伤到自己和别人。然后,又提供了“深呼吸”、“找个安静的地方待一会儿”、“画画”等具体的降温方法。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情绪小卡片”的设计,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不同的卡片,然后根据卡片上的提示做一些小活动,感觉非常有趣,也让情绪管理变得不那么枯燥。

评分

《快乐成长: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9787539278478,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觉得封面设计很吸引人,色彩鲜艳,卡通形象也很可爱。读起来的感觉就像在和一个很友善的朋友聊天。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个同龄人或者一个大姐姐在分享经验。书中涵盖了小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小烦恼”,比如“害怕考试”、“和小伙伴闹矛盾”、“觉得父母不理解我”等等,然后用非常温和、鼓励的方式,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书中有很多鼓励孩子“尝试”和“不怕犯错”的内容,我觉得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非常有帮助。它没有强调“完美”,而是鼓励孩子“尽力而为”,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贴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