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年心理学
定价:45.00元
作者:冯维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6218267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冯维主编的《青年心理学(高等院校应用型专业心理学系列教材)》较系统地阐述了青年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介绍了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青年心理学理论与研究。内容涉及青年的生理发展,青年的认知发展,青年的情感与意志,青年的自我概念,青年的道德发展,青年的人际关系、友谊与爱情,青年的工作与职业,青年的异常心理与行为等。
本书可作为高校心理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深入阅读《青年心理学》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阐述青年人情感世界的细腻程度。书中对于青春期特有的情感体验,例如初恋的萌动、友谊的深刻、对未来的迷茫与憧憬,都有着相当细致的刻画。我感觉作者在描写这些情感时,似乎能够抓住青年人内心最微妙的悸动,用一种略带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他们情感世界的丰富与复杂。不过,这种细致的描写,有时也让我觉得,它更像是在描绘一种“理想化”的青年情感状态。也就是说,它呈现出来的,更多是青年人情绪的普遍规律和典型表现,而较少触及那些更加极端、更具破坏性的情感波动,比如严重的抑郁、焦虑,或者一些不良情绪的极端爆发。虽然我知道,青年心理学并非只关注负面情绪,但作为一本涵盖如此广泛主题的书籍,我认为对于那些可能对青年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更深入的分析。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这些极端情绪的论述,而不仅仅是对正常情感波动的描述。毕竟,了解风险,并学会如何规避和应对,才是保护青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评分刚拿到这本《青年心理学》,翻了几页就觉得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类似的论述。打开的时候,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全新的视角,能给我带来什么颠覆性的认知,但读着读着,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好像是在一本陈旧的教科书里,某个被我遗忘的章节里,看到了这些熟悉的观点。那些关于青春期生理变化、情感波动、人际关系发展的描写,虽然表述方式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思想,我似乎在学生时代接触过的任何一本关于青少年成长的读物里都或多或少地看到过。比如,关于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关于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关于自我认同的探索,这些都是关于青年心理学的经典议题。我猜想,作者在梳理这些内容时,很可能参照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和研究成果,将它们整合成了一套相对完整且系统化的框架。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固然值得肯定,但对于我这样希望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寻找“新大陆”的读者来说,似乎少了一些惊喜。不过,换个角度想,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有其深刻的道理和广泛的适用性。或许,这本书正是以一种更加精炼、更易于理解的方式,重新呈现了这些已经被证明是宝贵知识的精华,对于初学者或者想要系统回顾这些基础知识的读者来说,它的价值依然不容忽视。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能够触及我内心深处、让我产生共鸣的独特见解,而不仅仅是重复已知。
评分阅读《青年心理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比如学业压力、升学焦虑、社交困境,都有着相对详尽的描绘。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倾向于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来解释现象。这使得我对青年心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个体内部的心理机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视角下进行审视。例如,关于数字时代对青年人社交方式的影响,书中就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到了虚拟社交的兴起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心理挑战。虽然这些论述在我看来,似乎还停留在一种相对概括的层面,没有深入到每一个具体案例的细节,也没有提供过于尖锐或独到的解决方案,但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将青年心理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努力。它让我思考,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或者说当下这一批青年,会面临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又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心理特质。这种“大背景”式的分析,有助于我拓宽视野,理解青年问题背后的复杂成因。然而,我期待的是,在宏观分析之后,能够有更具体的、更具操作性的指导,能够真正帮助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青年,或者帮助他们的父母、老师去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他们。
评分在翻阅《青年心理学》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作者在理论构建上的严谨性,以及对学科发展脉络的梳理。书中引用了大量心理学领域的经典理论和研究,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再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几乎涵盖了与青年心理学相关的各个重要学派和学说。这种对学术传统的尊重和梳理,使得这本书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分量,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青年心理学发展历程的窗口。然而,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我似乎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些理论如何能够真正“活”起来,如何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作为历史的陈列。比如,这些经典的理论,在解释当下青年人所面临的新的社会现象和心理困境时,是否还有局限性?又有哪些新的理论和视角,正在或应该被引入,来补充和发展这些经典?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加批判性的审视,一种对理论本身的辩证思考,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而不仅仅是对既有理论的整合和呈现。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或者对现有理论进行创新性的解读,那将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并对青年心理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评分阅读《青年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切实指导实践的内容。书中对于如何与青年沟通、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如何在教育中关注青年的个体差异等方面,都有一些原则性的指导。这些指导,虽然都基于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但读起来总觉得有些“隔靴搔痒”,不够具体,也缺乏一些“接地气”的例子。例如,在谈到沟通时,书中可能会提到“倾听”、“尊重”、“同理心”等概念,但却没有详细说明如何在实际对话中运用这些技巧,也没有提供一些生动的对话案例来示范。又比如,在家庭教育方面,书中可能会强调“放手”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具体说明在什么年龄段、在哪些事情上可以放手,以及放手后如何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监督。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策略,能够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让我知道“怎么做”。能够通过具体的场景分析,或者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技巧,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书中的知识。这样,它才能真正成为一本能够帮助我解决实际问题、改善我与青年关系的“实用指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一本“学术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