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新聞攝影教程(修訂本)
定價:79.0元
作者:謝琳
齣版社:中國攝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179023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新聞攝影教程》自從2009年齣版以來廣受好評,在這本修訂版中,作者將新的教學實踐經驗、積纍的新聞素材、賦予豐富實證意義的例子一一展現,是一本具有**新聞攝影信息,富有時代烙印的新觀念、實踐性強、富有實用實證意義的新聞攝影教程。
內容提要
本書是在《新聞攝影教程》(2009)的基礎上對整體內容做瞭修改,作者著重補充瞭簡明攝影史,新聞攝影的拍攝方法與要領中有關現場勘查、新聞會場拍攝、手機拍攝等23種攝影技巧;在新聞圖片編輯、新聞攝影體裁及文字說明寫作、紀實攝影、數字技術與新聞攝影、實用課題範例等幾大章節裏均增加瞭很多經典的新聞紀實專題佳作。本書給讀者提供瞭一份豐富實用的寓教於樂的新聞攝影實踐性教材。
目錄
作者介紹
謝琳:
汕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從事高校本科攝影教學近20年。攝影、美術、管理學專業畢業,研究領域涉及新聞與紀實攝影、美學教育、文藝評論等。
現為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中國攝影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高校攝影專業委員會理事,新華社廣東分社圖片總匯顧問,廣東省攝影傢協會常務理事,汕頭市攝影傢協會副主席。
榮獲第十屆中國攝影金像奬、第四屆中國攝影教育德藝雙馨奬、第八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奬高奬,入選教育部、中宣部的高校教師與媒體從業人員互聘“韆人計劃”人纔,為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綫人纔“十百韆工程”文藝類培養閤格對象。
齣版著作有:《新聞攝影教程》、《對話公元》、《實用旅行攝影》等多部攝影著作。
在高校講授的本科攝影課程有:新聞攝影、攝影基礎、藝術攝影、人文紀實攝影、旅遊攝影創作與研究、當代攝影新趨勢等。
謝琳新浪攝影名博:
blog.sina../u/1668228922
謝琳新聞攝影遠程學習網站:
shey.stu.edu./Image.aspxClassID=7
文摘
序言
序
《新聞攝影教程》自從2009 年齣版至今,已走過5 個年頭,短短幾年再版4次,得到眾多媒體朋友、攝影同行、高校師生、攝影愛好者的肯定與喜愛,讓我備受鼓舞。總結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以及積纍的新聞素材,賦予豐富實證意義的例子,將在這本修訂版中一一得以體現,給讀者展現一本具有新新聞攝影信息,觀念新、實踐性強,且富有實用實證意義的新聞攝影教程。
我從懂事開始就一直在學校裏呆著,讀完小學、中學、大學。到瞭大學畢業還是沒有離開學校,隻不過把學生身份換成瞭大學教師的身份。由於所學的專業之一是攝影,從事的職業是大學本科攝影教學,因此2009 年實現瞭我的夢想:撰寫齣版瞭這本攝影教科書。它適閤當代高校大學生係統學習新聞攝影,同時也能為媒體朋友、攝影同行及廣大攝影愛好者提供一本學習教材。
大學和大學的教師應教給學生什麼呢?首先,當然是教他們先學會做人。尤其是學習新聞攝影的學生,更應該讓他們以後在工作和生活中懂得人文關懷。“新聞攝影記者首先是一個人給予需要的人及時的幫助是他首要的責任,新聞則是第二位的。”我經常用《美國新聞攝影教程》作者肯尼斯·科布勒的這句話轉贈我的學生。我曾教過的兩位學生陳奕啓和梁清,現在《南方都市報》當記者,他們的齣色錶現更讓我堅定瞭自己的育人理念。陳奕啓在2008 年采訪抗冰救災時所拍攝的新聞照片《愛心接力》,先後在《南方都市報》、《人民攝影》頭版刊登,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照片還獲得廣東省和全國抗冰救災紀實攝影專題展覽的兩項金奬。梁清奔赴汶川和都江堰等地拍攝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程,又赴美國采訪2008 年總統大選。他們用愛的心靈去發現新聞,讓人們看到一個充滿希望和人性的世界。
其次,就是要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因此,寫一本不是為瞭評職稱、不是為瞭裝點門麵的“為寫而寫”的教材,而是寫一本能讓讀者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為教而寫”的教材,這是我撰寫本書的初衷,同時也是本書的特色。看得見:全書共有15 個章節和4 個附錄,30 餘萬字,在每章節中根據內容需要還附上瞭或新聞或紀實或藝術的攝影圖片共500 餘幅。其中大部分圖片是我自己拍攝的作品,一部分圖片是我的攝影同行的經典佳作,還有一部分圖片是我得意學生的攝影作品。學生的成就是當老師大的欣慰,這也是我自從當老師的那一天起,就無怨無悔為之付齣的動力。
摸得著:我多年來在汕頭大學從事本科攝影教學,曾兼任學校的新聞攝影拍攝工作,用攝影鏡頭見證瞭學校的發展與變遷,采訪拍攝瞭來校視察的許多人以及重大外事活動,為新聞攝影教學積纍瞭豐富的手教學資料。
我喜歡旅行攝影,寒暑假為我提供瞭大量拍攝時間。多年來我自費旅行走遍祖國20 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草原、沙漠、戈壁灘、高山和海域,從綠色蔥蘢的南國到白雪皚皚的北國,從汕頭的北迴歸綫到祖國北邊的漠河,無不留下我的足跡。一次重大車禍還差點讓我把生命交給內濛古這片熱土。越是荒無人煙、偏僻貧窮的地方越是吸引著我前往拍攝記錄,然而值得我記錄與關注的是那裏人們的生活狀況與生存環境。攝影以它獨特的記錄方式把我所看到的真實影像永遠地記錄瞭下來。
我的攝影經曆不僅豐富瞭我的人生,而且也豐富瞭我講授攝影課程的教材內容。我把這些自己的親身經曆通過歸納總結,完整地在書中錶述齣來。
用得上:書中除瞭每一章後麵附加練習思考題之外,在第15 章中我專門運用自己的幾個成功課堂教學範例,講述瞭各個攝影實踐環節。在內容闡述和圖片範例上力求形成係統化、理論化,做到圖文並茂、淺顯易懂,技能訓練與理論提升相結閤。此外,注重培養學生的攝影實踐能力,在培養學生的新聞敏感、瞬間捕捉能力和審美欣賞能力的同時,充分拓展網絡優勢,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提供無限的教授與學習空間,運用各種實用手段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書讀得再多,若不懂實踐,等於紙上談兵”,這是我樸素的教學理念。
在這本修訂版中,全書整體內容均做瞭修改,著重補充瞭簡明攝影史,以及新聞攝影的拍攝方法與要領中有關現場勘查、新聞會場拍攝、手機拍攝等23 種攝影技巧。在新聞圖片編輯、新聞攝影體裁及其文字說明寫作、紀實攝影、數字技術與新聞攝影、實用課題範例等幾大章節裏均增加瞭很多經典的新聞紀實專題佳作。本書將給讀者提供一份豐富實用、寓教於樂的新聞攝影實踐性教材。
此外,在本書的齣版過程中得到社會各界攝影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錶示感謝!感謝亦諾、常河、張彤、梁清、陳奕啓、鄧誌剛、林曉斌、楊澤彬、陳群、王剛、孫軼華、董光鵬、黃誌鵬等眾多同行朋友為本書提供圖片;感謝汕頭大學南極科考項目組為本書提供圖片;感謝我的傢人一如既往對我的鼓勵和幫助;感謝親愛的學生給予我的支持。此外,在本書齣版過程中也得到中國攝影齣版社的支持,以及陳申老師對我的幫助,在此一並錶示我誠摯的謝意!
2014年11 月29 日
謝 琳 寫於汕頭大學__
《瞬間定格:新聞攝影的技藝與靈魂》 前言:時間的捕捉者,真相的講述者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圖像的力量愈發凸顯。它們穿越語言的隔閡,直擊人心,成為我們理解世界、認識社會的關鍵媒介。而新聞攝影,更是其中最敏銳、最直接的觸角。它不僅僅是記錄,更是判斷;不僅僅是畫麵,更是故事。它以瞬間為單位,捕捉流逝的時間,定格曆史的碎片,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對真相的追求,對公平的呼喚。 本書《瞬間定格:新聞攝影的技藝與靈魂》並非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更是一次深入新聞攝影核心的探索之旅。它旨在為渴望成為一名優秀新聞攝影師,或僅僅是想更深刻理解新聞攝影作品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富有人文關懷的視角。我們不談論具體的相機型號或後期軟件,因為這些工具終究是為人的思想和眼睛服務的。我們關注的是新聞攝影的本質——如何用影像說話,如何傳遞信息,如何在浮光掠影中捕捉永恒。 新聞攝影的魅力在於它的即時性與嚴肅性。它要求攝影師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準確的角度,捕捉到最能反映事件本質的畫麵。這需要敏銳的觀察力、快速的反應能力、紮實的攝影技術,以及最重要的,對新聞事件深刻的理解和判斷。它更是一種責任,是對公眾知情權的尊重,是對社會現實的忠實呈現。 本書將帶領讀者從零開始,構建起新聞攝影的完整知識體係。我們將從新聞攝影的曆史溯源講起,瞭解這項藝術形式是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孕育、發展、演變的,那些偉大的新聞攝影師如何用他們的鏡頭改變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隨後,我們將深入探討新聞攝影的核心要素:如何構圖,如何運用光影,如何捕捉決定性的瞬間。這些技巧的掌握,是成為一名閤格新聞攝影師的基礎。 然而,技術隻是工具,靈魂纔是關鍵。本書更側重於探討新聞攝影的“靈魂”所在。我們將深入分析新聞攝影師的職業操守,理解他們的道德睏境,以及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堅守職業原則。我們會探討如何通過影像傳遞情感,如何喚起觀者的共鳴,如何讓冰冷的畫麵觸動人內心深處。我們還將審視新聞攝影在不同領域——突發新聞、深度報道、社會紀實、肖像攝影等——的應用,瞭解它們各自的特點和挑戰。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強調新聞攝影背後的思考。攝影師不僅僅是快門的按下者,更是事件的分析者、故事的挖掘者。他們需要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不被錶象所迷惑,能夠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抓住事件的核心矛盾和人文關懷。本書將鼓勵讀者培養這種批判性思維,讓鏡頭不僅僅是記錄,更是提問,是反思。 最後,我們將目光投嚮新聞攝影的未來。在數字時代,信息傳播的方式日新月異,新聞攝影也麵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書將探討如何適應媒介變革,如何運用新技術,如何讓新聞攝影在新的傳播格局中繼續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瞬間定格:新聞攝影的技藝與靈魂》是一次思想的啓迪,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責任的召喚。無論您是初涉此道的新手,還是已有經驗的攝影愛好者,亦或是對新聞影像充滿好奇的讀者,希望本書都能為您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您更深刻地理解新聞攝影的魅力、力量與價值。讓我們一起,用鏡頭捕捉瞬間,用影像講述真相,用思考丈量世界。 第一章:凝固的時光——新聞攝影的曆史迴響 新聞攝影,如同曆史的瞬間定格,它以不可逆轉的畫麵,訴說著時代的變遷,記錄著人類的悲歡離閤。在印刷術齣現之前,文字是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而圖像的介入,則為新聞注入瞭前所未有的直觀與衝擊力。本章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迴溯新聞攝影的誕生與早期發展,探尋那些奠定其基石的重要時刻與人物。 1.1 從早期記錄到影像紀實:攝影術的誕生與啓濛 攝影術的發明,本身就是人類對“記錄現實”願望的極緻體現。達蓋爾的銀版攝影法,以及後續的濕版、乾版工藝,為影像的産生提供瞭技術基礎。然而,早期的攝影技術受限於曝光時間長、設備笨重等因素,難以捕捉快速變化的場景,更多的是用於肖像、風景等相對靜態的記錄。 新聞攝影的萌芽,則與社會的進步和信息傳播的需求緊密相關。19世紀中期,隨著報刊雜誌的興起,圖文並茂的報道逐漸成為一種趨勢。早期的新聞圖像,往往通過繪畫或雕版印刷來復製攝影作品,精度和真實性有所摺扣。但這種嘗試,已經預示著影像在新聞傳播中的巨大潛力。 1.2 紀實的力量:戰爭、災難與社會變遷的視覺見證 真正讓新聞攝影嶄露頭角的,是那些記錄重大曆史事件的影像。例如,剋裏米亞戰爭(1853-1856)是攝影首次被大規模應用於戰爭報道的時期。羅傑·芬頓(Roger Fenton)作為第一位戰地攝影師,雖然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限製,其拍攝的戰爭場麵依然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為後人提供瞭對戰爭的直觀認識。 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時期,馬修·布雷迪(Mathew Brady)及其團隊拍攝瞭數韆張戰爭照片,這些照片以其逼真的細節和殘酷的現實,震驚瞭當時的社會,深刻地改變瞭人們對戰爭的看法。它們不再是遙遠的衝突,而是血肉模糊的搏殺,是生離死彆的傷痛。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攝影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便攜式相機的齣現,新聞攝影迎來瞭黃金時代。雅各布·萊斯(Jacob Riis)用鏡頭揭露紐約貧民窟的黑暗現實,他的著作《另一半人如何生活》(How the Other Half Lives)引發瞭廣泛的社會關注,推動瞭城市改革。劉易斯·海因(Lewis Hine)則將鏡頭對準瞭工廠裏的童工,用一組組震撼人心的畫麵,喚醒瞭公眾的良知,最終促成瞭童工法的通過。 1.3 決定性瞬間的誕生:從記錄到藝術的升華 20世紀,尤其是20年代以後,新聞攝影逐漸走嚮成熟。雜誌的蓬勃發展,如《生活》(Life)、《時代》(Time)等,為新聞攝影師提供瞭廣闊的舞颱。這一時期,許多攝影師開始探索如何捕捉“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這一概念由法國攝影師亨利·卡蒂埃-布列鬆(Henri Cartier-Bresson)提齣,強調在紛繁復雜的現實場景中,捕捉到那個瞬間的動態、構圖和意義的完美結閤。 卡蒂埃-布列鬆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精確的判斷力,捕捉瞭無數經典的瞬間,如他拍攝的《濛特盧日街頭》(Behind the Gare Saint-Lazare)等作品,成為新聞攝影藝術化的典範。他的理念影響瞭一代又一代攝影師,讓他們明白,新聞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更是通過瞬間的捕捉,來揭示事件的本質和人性的深度。 1.4 戰火中的記者:二戰及其後的風雲變幻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新聞攝影曆史上又一個重要節點。戰地記者的身影遍布各個戰場,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用鏡頭記錄下戰爭的殘酷、英雄的壯舉以及普通人的苦難。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的“士兵在衝鋒的瞬間”等作品,以其強烈的現場感和感染力,成為戰爭攝影的經典。 戰後,冷戰的陰影籠罩全球,新聞攝影也承擔起記錄國際政治格局、社會變革的重要任務。從越南戰爭的影像,到民權運動的抗爭,再到東歐劇變的震撼,新聞攝影師們用他們的鏡頭,為世界留下瞭不可磨滅的記憶。 1.5 現代新聞攝影的挑戰與傳承 進入21世紀,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影像的傳播方式發生瞭顛覆性的變化。即時通訊、社交媒體的興起,對傳統的新聞攝影模式提齣瞭挑戰。同時,全球化背景下,新聞事件的復雜性增加,對攝影師的專業素養和判斷能力提齣瞭更高的要求。 然而,無論技術如何變遷,新聞攝影的核心價值——記錄真相、傳遞信息、引發思考——依然不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經典影像,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激勵著新一代的新聞攝影師,繼續用他們的鏡頭,捕捉時代的脈搏,講述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 本章的梳理,旨在為讀者搭建一個新聞攝影的宏觀認知框架,理解它從技術雛形到藝術形式,從簡單記錄到深度敘事的演進過程。這為我們後續深入探討新聞攝影的技藝與靈魂,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章:視覺語言的構建——新聞攝影的技法精要 如果說新聞攝影的曆史是它的靈魂,那麼它的技法則如同支撐起這靈魂的骨架。沒有紮實的技法,再深刻的思想也難以有效地傳達。本章將聚焦於新聞攝影的視覺語言構建,深入剖析那些構成優秀新聞攝影作品的關鍵要素,幫助讀者掌握用影像說話的能力。 2.1 構圖:畫麵的秩序與引導 構圖是攝影作品的“骨架”,它決定瞭畫麵中元素的組織方式,以及觀眾視綫的流嚮。在新聞攝影中,構圖的意義更為突齣,它不僅要美觀,更要清晰、有力地傳達信息。 三分法與黃金分割: 這些經典的構圖原則,能幫助攝影師在畫麵中創造齣視覺平衡和焦點。將主體放置在畫麵的三分綫附近,或遵循黃金分割點,往往能使畫麵更具吸引力和專業感。 引導綫: 利用場景中的綫條(如道路、欄杆、河流等)引導觀眾的視綫,將焦點聚集在主體上,或揭示畫麵的深度。 對稱與對比: 巧妙運用對稱可以營造穩定感和力量感,而強烈的對比(如光影、色彩、大小、虛實)則能突齣主體,增強畫麵的戲劇性。 留白與簡潔: 在新聞攝影中,有時候“少即是多”。適度的留白可以突齣主體,避免畫麵雜亂,讓信息更聚焦。簡潔的構圖能讓畫麵更具力量,避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視角與透視: 不同的拍攝角度會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仰視可以使主體顯得高大,俯視可以展現宏觀場麵。利用前景、中景、遠景的透視關係,可以增強畫麵的空間感。 2.2 光影的魔法——塑造氛圍與情緒 光影是攝影的靈魂,是塑造畫麵氛圍與情緒的關鍵。新聞攝影師必須學會“讀懂”光,並巧妙地運用它。 自然光: 學習利用不同時間、不同方嚮的自然光。清晨和傍晚的“黃金時段”光綫柔和,色彩豐富,適閤營造溫暖、詩意的氛圍。中午的直射光綫強烈,對比度高,適閤錶現力量感和戲劇性。 陰天光: 陰天的光綫均勻柔和,沒有刺眼的陰影,非常適閤拍攝人物肖像,能展現被攝者的細微錶情。 人造光: 在光綫不足的環境下,閃光燈是新聞攝影師的常用工具。但要避免生硬的直閃,學會運用跳閃、柔光罩等技巧,讓光綫更自然。 光影的對比: 強烈的明暗對比可以突齣主體,營造戲劇性。利用陰影可以隱藏不必要的元素,或創造齣神秘、引人遐想的氛圍。 逆光與剪影: 逆光可以勾勒齣主體的輪廓,營造夢幻感。而當主體完全曝光不足時,則會形成剪影,將焦點完全集中在輪廓和動作上。 2.3 捕捉“決定性瞬間”——時機的藝術 “決定性瞬間”並非偶然,它是攝影師對場景的深刻理解、敏銳的觀察力、快速的反應能力以及精確的預判能力綜閤作用的結果。 預測與等待: 瞭解事件的發展規律,預判可能齣現的精彩瞬間,然後耐心等待。這需要對現場環境和人物行為模式的深刻洞察。 瞬間的意義: 決定性瞬間之所以“決定性”,在於它完美地融閤瞭事件的動態、人物的情感、畫麵的構圖以及場景的象徵意義。它能夠以最簡潔、最有力的方式,講述最核心的故事。 連拍功能的應用: 現代相機的高速連拍功能,是捕捉瞬間的有力助手。但關鍵在於,攝影師需要知道在何時按下快門,以及如何從連拍的序列中篩選齣真正具有價值的瞬間。 情感的爆發點: 許多決定性瞬間發生在情感的爆發點,如歡笑、淚水、憤怒、驚喜等。捕捉這些瞬間,能讓影像更具人情味和感染力。 2.4 景深的應用——突齣主體與交代背景 景深是攝影中用來控製畫麵清晰範圍的重要工具,它在新聞攝影中扮演著雙重角色:突齣主體和交代背景。 淺景深: 利用淺景深,可以將主體從背景中分離齣來,讓觀眾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主體身上。這在人物肖像、細節特寫等場景中尤為有效。 大景深: 在拍攝宏大場麵、環境報道時,攝影師需要確保畫麵中的大部分元素都清晰可見,以交代事件發生的具體環境和背景信息。 虛實結閤: 有時,將部分背景處理成模糊的效果,既能突齣主體,又能保留一定的背景信息,形成一種虛實結閤的畫麵美感。 2.5 色彩的錶達——情感的渲染與信息的傳遞 色彩是畫麵中最直觀的元素之一,它能直接影響觀眾的情緒和對信息的理解。 冷暖色調: 冷色調(如藍色、綠色)常用來營造平靜、憂傷或疏離感,而暖色調(如紅色、黃色)則能帶來溫暖、活力或激動的情緒。 色彩的象徵意義: 不同的顔色在不同的文化和語境下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新聞攝影師需要理解這些象徵,並將其巧妙運用。 色彩的對比與和諧: 鮮明的色彩對比可以增強畫麵的視覺衝擊力,而和諧的色彩搭配則能營造齣一種統一、和諧的視覺感受。 黑白攝影的魅力: 盡管現代攝影以彩色為主,但黑白攝影在新聞報道中依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它能去除色彩的乾擾,突齣畫麵中的光影、綫條、質感和情感,讓敘事更加純粹有力。 2.6 動態的捕捉——運動與靜止的平衡 新聞事件往往是動態的,如何有效地捕捉運動,是新聞攝影師麵臨的重要課題。 凝固瞬間: 使用高速快門,將運動的主體完全凝固在畫麵中,展現其清晰的姿態和動作。 運動模糊: 使用慢速快門,讓運動的主體産生模糊的軌跡,錶現齣速度感和動感。這需要攝影師保持相機的穩定。 軌跡拍攝: 結閤慢速快門和相機的平移,可以捕捉到主體運動的軌跡,而背景保持清晰,形成強烈的動靜對比。 “飛”的瞬間: 很多決定性瞬間都與跳躍、奔跑等動態動作相關,捕捉這些瞬間需要攝影師對時機的精準把握。 掌握瞭這些技法,隻是新聞攝影的開始。更重要的是,要將這些技術融會貫通,服務於新聞事件的真實呈現和深刻錶達。技法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終的目的是通過這些工具,講述一個有力量、有溫度、有思考的故事。 第三章:洞察的深度——新聞攝影的人文關懷與倫理考量 新聞攝影的價值,遠不止於影像的技巧。它更關乎攝影師的視角、思考,以及其背後承載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本章將深入探討新聞攝影的“靈魂”所在,剖析其人文深度與倫理底綫。 3.1 視角的力量:看見被忽視的角落 新聞攝影師的首要任務,是用鏡頭去“看見”。而“看見”的視角,決定瞭信息的深度與廣度。 打破宏大敘事,關注個體命運: 宏大的事件固然重要,但真正觸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隱藏在事件背後的個體故事。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喜怒哀樂,能夠讓新聞攝影更具人情味,也更能引發共鳴。 挖掘事件的深層原因與影響: 優秀的攝影師不會滿足於錶麵的記錄,他們會深入事件的根源,探究其背後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並展現其長遠的影響。 挑戰權力,為弱者發聲: 新聞攝影可以成為批判性力量,用影像揭露不公,揭示真相,為那些缺乏話語權的弱勢群體提供一個展示的平颱。 跨越文化與地域的理解: 在全球化時代,新聞攝影師需要具備跨文化視野,理解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用客觀、尊重的態度去呈現多元的世界。 3.2 故事的敘述:用影像構建敘事 好的新聞攝影作品,不僅僅是一張照片,而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攝影師需要思考如何用一係列影像,甚至一張照片,來構建起引人入勝的敘事。 “關鍵性”的照片: 即使隻有一張照片,也要力求包含足夠的信息量,能夠引發觀眾的思考,甚至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這需要攝影師具備提煉信息、捕捉象徵性瞬間的能力。 係列報道的邏輯: 對於深度報道,攝影師需要精心策劃一係列照片,它們之間相互關聯,層層遞進,共同構建齣一個更宏大、更深入的敘事。 情感的鋪墊與釋放: 故事的敘述需要有情感的起伏,攝影師需要通過不同情緒的照片,引導觀眾的情感變化,最終達到高潮。 引發觀眾的想象: 優秀的影像敘事,並不需要把所有信息都“喂”給觀眾,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間,讓觀眾參與進來,進行自己的解讀和想象。 3.3 道德的邊界:新聞攝影師的責任與睏境 新聞攝影是一項充滿挑戰的職業,攝影師常常需要在記錄真相與保護被攝者之間麵臨道德睏境。 知情同意與隱私權: 在拍攝涉及個人隱私或敏感內容的事件時,是否需要獲得被攝者的知情同意?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為瞭公共利益而犧牲個人隱私?這是一個復雜而敏感的問題。 “旁觀者”的睏境: 麵對災難或危機,攝影師是積極參與救援,還是堅持記錄?當攝影師在場時,他們的存在本身是否會影響事件的進程? 影像的解讀權與誤讀: 影像的傳播速度極快,但其解讀權卻往往掌握在傳播者手中。攝影師需要警惕自己的作品被斷章取義、歪麯解讀。 “醜聞”攝影與公共利益: 揭露醜聞、曝光腐敗,是新聞攝影的重要功能。但如何把握尺度,避免過度獵奇和侵犯,是攝影師需要審慎思考的問題。 拍攝兒童與弱勢群體: 拍攝兒童和弱勢群體需要格外謹慎,避免對其造成二次傷害,並要考慮到他們的保護。 “錶演”的藝術與真實: 有時,為瞭拍攝到更理想的畫麵,攝影師可能會引導被攝者擺拍。如何在“擺拍”與“真實”之間找到平衡,是一個永恒的議題。 3.4 尊重與同情:人文關懷的核心 在一切新聞攝影的實踐中,尊重與同情是不可或缺的底色。 被攝者的尊嚴: 無論被攝者身處何種境地,都應受到尊重。攝影師應以平等的姿態去拍攝,避免以獵奇、施捨的眼光看待他們。 同理心的力量: 嘗試站在被攝者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們的感受,用鏡頭傳達齣這份同情與理解。 避免“二次傷害”: 影像的傳播可能會給被攝者帶來二次傷害,攝影師需要對影像的傳播後果有預判,並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對生命的敬畏: 拍攝涉及生命、死亡的場景,需要極大的敬畏之心。鏡頭不應是冷酷的,而應帶有對生命的關懷。 3.5 批判性思維:不被錶象迷惑 現代社會信息繁雜,新聞攝影師需要具備高度的批判性思維,不被錶麵現象所迷惑,深入探究事件的本質。 質疑信息來源: 對接收到的信息保持警惕,多方求證,避免被虛假信息誤導。 分析權力結構: 理解事件背後的權力運作,瞭解哪些力量在推動或阻礙事件的發展。 反思社會問題: 攝影不應僅僅是記錄,更應是引發思考,促使社會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 避免“視覺說服”的陷阱: 影像具有強大的說服力,但有時這種說服力可能是一種“視覺暴力”,攝影師需要警惕,避免用極端影像來操縱觀眾的情感。 3.6 攝影師的成長:學習、反思與堅持 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攝影師,是一個持續學習、反思和成長的過程。 閱讀與觀察: 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報刊,多看優秀的攝影作品,學習他人的經驗。 實踐與總結: 不斷地拍攝,並在每一次拍攝後進行總結和反思,找齣不足,加以改進。 與同行交流: 與其他攝影師交流心得,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保持獨立思考: 即使身處媒體機構,也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外部壓力所左右。 對職業的熱情: 最終,對新聞事業的熱情,對真相的追求,是支撐攝影師走下去的最重要動力。 新聞攝影是一門技藝,更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一種責任。它要求我們既要有精湛的技法,更要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堅定的道德操守。隻有這樣,我們的鏡頭纔能真正捕捉到時代的脈搏,講述有力量、有溫度、有深度的故事,為構建一個更公正、更美好的世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