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十二岁那年,凯蒂?洛芙有了次濒死体验。长大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遭遇了父亲毫无先兆的自然死亡。她没能见他后一面。自那之后,死亡开始强烈地吸引着她,她决定通过研究死亡,来探寻人生后时刻的真相。她称之为:查看死亡。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几个名字跃入她的脑海:苏珊?桑塔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厄普代克、狄兰?托马斯、莫里斯?桑达克。这些伟大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似乎都处理好了死亡的问题,拥有某种死亡智慧。洛芙认为,假如用语言捕捉死亡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他们是有可能做到的人。通过大量与艺术家生前亲人和好友交谈,爬梳卷帙浩繁的文字资料,她在纸页上了作家们的后时刻。《暮色将至(伟大作家的很后时刻)(精)》便是这样一部从死亡写起的逆向传记。每个人的人生,从死亡开始,缓缓地展开了。 (美)凯蒂?洛芙 著作 刁俊春 译者 凯蒂?洛芙(Katie Roiphe),美国作家、记者。普林斯顿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现任教于纽约大学。作品散见于《纽约时报》《巴黎评论》《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各大媒体。她的写作被用来与乔治?奥威尔相比,“精当、优雅,力道惊人,是散文写作的典范”。1994年处女作《次日早晨:性、恐惧与女性主义》(The Morning After: Sex, Fear, and Feminism)因其中关于校园强奸的观点而引起巨大关注。她的母亲是女性主义者,安?洛芙。 假如这个地球上有谁能决定不死的话,那么非苏珊?桑塔格莫属。她的意志是那么强烈,那么坚定,那么不愿意甘心接受普通人的命运,或者我们其他人注定要承受的结果。她不是那种任人摆布的人,别人会认为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注定要做或者注定要经历,她并不把这种想法接近放在心上,因为她是――并且一直都是――超YUE芸芸众生的人。然而,就在圣诞前夕,她躺在位于曼哈顿上东区的“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病床上,做着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那些围在她身旁的人看起来,十分像是大限将至。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令人心悸的魔力,它像一根羽毛,轻轻拂过我们对“终结”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然后猛地扎入灵魂深处。初读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沉重的、充斥着告别与哀伤的散文集,但很快,我的预感就被彻底颠覆了。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细腻而精准,仿佛他不仅仅是记录者,更像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旁观者,坐在那些文学巨匠生命最后几小时的房间里,捕捉着他们呼吸间流动的微小情绪。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描写的妙手。那些病房的窗帘、空气中弥漫的药水味,甚至是桌子上放着的一本未读完的书的边缘,都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性的重量,它们不再是背景,而是参与者,共同见证着一场无声的谢幕。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陷入一种奇特的恍惚,仿佛自己也站立在那个时代的边缘,感受着那些伟大头脑在消逝前一刻涌现出的最后灵感或释然。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一次深层次的哲学冥想,探讨着创造力、时间与不朽的本质。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却给予了我们一种面对终点的清醒和力量。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其高明,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线性推进,反而更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在关键的“定格”瞬间进行深度的剖析和慢放。作者在处理这些严肃题材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冷峻的克制,不滥用煽情的词汇,但正是这种克制,让每一个细节的爆发力都达到了极致。我注意到,他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非文学性”的细节——比如某位作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要求更换一张更舒适的椅子,或者因为口渴而拒绝了仆人递来的水。正是这些近乎琐碎的日常片段,构建了一个宏大叙事之下,有血有肉、真实可触的个体形象。这种写作手法非常挑衅,它迫使读者放下对“天才”的膜拜滤镜,去直面他们作为凡人终将消逝的命运。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想起了一些顶级的纪录片制作人,他们知道如何用最朴素的画面,讲述最震撼人心的故事。这本书读完后,我合上书页,久久不能平静,脑子里盘旋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此刻正在发生”的珍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变调大师”。每一位作家的“终章”似乎都对应着一种截然不同的语气和韵律。有的时候,它像一篇冷峻的新闻报道,客观地陈述着事实,不带一丝多余的情感介入;而下一章,笔锋一转,又变得充满诗意和内省,仿佛进入了那位作家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进行了一次私密的对话。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未完成感”的处理。对于那些在创作高峰期戛然而止的灵魂,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命运的不公,而是巧妙地将这份“未完成”转化为一种永恒的悬念,一种对后来者持续的激发。这种叙事上的弹性,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完全不会产生阅读疲劳。它巧妙地平衡了历史的重量感与文学的轻盈性,让“死亡”这个沉重的议题,被轻柔地托举起来,置于光线下审视。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成就”的定义,也许真正的成就,并不在于留下了多少作品,而是在于你以何种姿态,完成了你存在的这一场“表演”。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非线性连接”。它不像一本标准的“文坛群像”,而是通过一种近乎意识流的方式,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伟大灵魂,在“终点”这一共同的维度上进行了对话。你常常会在阅读一个作家的最后时刻时,突然被作者插入的一段简短的、但极具洞察力的对比性观察,将你猛地拉向另一个作家的最后时刻,虽然他们相隔百年,但其面对虚无时的某些微小反应,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精妙的结构设计,避免了单个人物描述可能带来的局促感,反而营造出一种宏大的、关于人类精神挣扎的史诗感。它更像是某种古老的仪式记录,记录下人类文明中最精华的部分——创造力的火花——在熄灭前的最后一次闪耀。我几乎可以肯定,任何一个热爱文学,并对生命意义有所思考的人,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种更深层、更优雅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磨砂质感”,读起来不光滑,但充满力量,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转折,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打磨。它没有试图去美化或神化这些文学泰斗,相反,作者似乎热衷于挖掘他们人性中那些最脆弱、最真实的部分。例如,他们对疼痛的忍耐程度、对亲人的最后叮嘱,甚至是对死亡的恐惧,都被描绘得如此坦诚。这种真实感带来的冲击力远胜于任何华丽的辞藻堆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文献和细节佐证时的严谨性,这为全书奠定了一种坚实的信服基础,让那些极富想象力的叙事段落,也显得无可置疑。它迫使我停下来,去反思我自己对这些文学巨匠的既有印象,很多时候,书中的描绘颠覆了我过去读他们作品时所产生的“想象中的作者”形象。这是一种诚实的、甚至是残忍的解构,但最终的目的,却是为了让我们更真诚地拥抱他们的不朽。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终结”这个不可避免的时刻,变成了一次最深刻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