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 凯勒自传
定价:25.00元
作者:(美)凯勒 ,蒋兆祥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305064913
字数:237000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自传体著作,为海伦.凯勒14部作品之首,在美国一发表,即引起轰动,被译成各种文字传播至世界各地。于是,我国的中小学课本中就有了海伦的名字和本书的章节。若要真正了解海伦,此书不能不读;若要探寻生命的奥秘,此书就是钥匙。
目录
译序
前言
章 打开心灵之窗
无光、无声的世界
童年如梦
爱的摇篮
希望之光
重塑生命的人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爱的含义
阅读的惊喜
圣诞节
波士顿之行
面对大海
山间秋韵
第二章 希望之星
冰雪世界
开口说话
《霜王》事件
世界博览会
渴望学习
希望之星
剑桥女子学校
冲破逆境
上学
心灵的乌托邦
感受生活
阳光之手
第三章 冲破幽暗与沉寂
大学生活
遇见马克·吐温
不服输的人
演讲
与贝尔博士的友谊
坚定的反战者
拍摄电影的经历
杂耍剧院的生涯
痛失慈母
意外的惊喜
冲破幽暗与沉寂
第四章 春雨沙沙——莎莉文老师的故事
离乡背井
幸福时光
倒楣蛋
救济院
我要上学
又一次机会
校誉受辱
年轻的光阴
初遇海伦
小野人
餐桌上的战争
单独训练
水……水……水……
感受文字
体验生活
盲人学校
似水年华
第五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天
第二天
后一天
作者介绍
海伦·凯勒,(1880-1968)20世纪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出生时健康活泼,聪颖过人,但在19个月大时,一场大病使她失去视觉与听觉,顿时跌入了无声、无光的幽闭世界。 六岁时,充满爱心的莎莉文老师来到她的世界,从此海伦·凯勒的生命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在莎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更像是一种深远的共鸣,它触及了作为“人”最根本的困境与渴望。它探讨的并非仅是残障人士的生活体验,而是关于如何定义“完整性”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在社会快速变迁,人们越来越依赖外部工具和感官信息的时代,这本书像一个坚定的锚点,将我们拉回对内在自我的拷问。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如果失去了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优势,我们还能剩下什么?更重要的是,剩下的部分能否支撑我们建立起一个丰富、有意义的人生?作者用她一生的实践给出了强有力的回答,这种回答不是通过说教达成的,而是通过她脚踏实地的奋斗轨迹自然流淌出来的。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生命力,比任何理论都更具说服力,它像一股暖流,温柔地冲刷着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浮躁和空虚。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了厚厚的迷雾,将我带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那种力量感,不是通过宏大的叙事或激烈的冲突来展现,而是蕴含在每一个细腻入微的观察和每一次对日常的深刻体悟之中。我仿佛能触摸到作者指尖下世界的纹理,感受到她用心灵去描摹的色彩与声音。她对于生命中每一个微小瞬间的珍视,那种近乎虔诚的态度,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们常常抱怨生活的平庸,却从未真正用心去聆听风的絮语,去感受阳光的温度。这本书提醒我,真正的“看见”,与眼睛是否睁开并无绝对的关系,它关乎于内心的觉醒和对存在本身的敬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过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那种被重新点燃的热情,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拥抱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美好。这种体验是如此的纯粹和震撼,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充满力量的视角去面对未知的世界。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组织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精妙程度。它不是那种华丽堆砌辞藻的文风,而是将语言打磨成了最锋利、最精准的雕刻刀,每一个词汇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嵌合在它应该存在的位置。作者对于比喻和象征的运用,尤其值得称道,那些关于光影、关于触觉的描述,充满了感官的张力,即便对于健全感官的读者而言,也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代入感。更深层次来看,这种语言的精确性,体现了一种高度自律的思维模式。她必须用最清晰、最明确的方式来构造她的思想结构,因为她没有依赖视觉的辅助。这种对清晰表达的极致追求,使得全书的逻辑链条异常坚固,即便是在讲述最私密的情感波动时,也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理性光辉。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日常表达的随意性,这本书是对每一个试图通过文字与世界沟通的人,一次深刻的关于“表达负责任”的教育。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展现出一种非凡的内在秩序感,如同精密的仪器一般,将人生的不同阶段——从最初的黑暗到后来的觉醒与探索,再到最终的奉献与理解——井然有序地呈现出来。这种结构并非简单的编年史记录,而是充满了辩证性的思考。作者在叙述某一特定成就或理解时,总能回溯到早期的挑战与障碍,从而使得每一个“进步”都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和价值感。读者的体验是层层递进的,我们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跟随作者一同经历心智的扩张过程。它没有急于求成地宣告胜利,而是将挣扎本身视为成长的关键部分。这种对过程的尊重和对细节的坚持,使得全书的叙事充满了真实可信的力量,让人感觉这不是一个孤立的英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如何通过不懈努力来构建自身意义的宏大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就是一场文字的探戈,时而轻盈跳跃,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涟漪;时而又沉稳有力,深入到意志力的核心地带进行挖掘。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巧妙地平衡了“承受”与“超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主题。她毫不回避地展现了困境带来的痛苦、挫折和无助,那些挣扎的细节真实得让人心痛。然而,笔锋一转,又会以一种近乎哲学的冷静,去解析这些痛苦如何塑造了她坚不可摧的内在堡垒。这种叙事的节奏感非常成熟,它不煽情,却比任何直接的控诉都更具穿透力。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导读者穿越幽暗的隧道,最终到达一个充满智慧光芒的开阔地。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理解困难,而是因为被那种内在的张力所牵引,需要时间消化那种强大的精神韧性所带来的冲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限制”的全新范式,将束缚转化为了自我定义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