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吉胡 阿莎--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
定价:23.80元
作者:吉胡·阿莎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801705587
字数:120000
页码:2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查尔斯王子说:这个女人不寻常!
一个全程漂流长江的女探险家;一个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婚礼的东方“灰姑娘”;一个不懂法语的法国畅销书作家;一个中国女人的英国式离婚;吉胡·阿莎——一个可以为真实人性而疯狂的缘彝族女子。
内容提要
尽管心碎过千百遍,眼泪足以浇灌我的橄榄山果园,作者仍然像大凉山那只孤独、坚韧、顽强的山鹰一样,全身血淋淋的,蹲在寒冷、高不可攀的岩石上,双眼直视着太阳、一动不动,等着宝贵的重生,等待着脱胎换骨,等待着涅槃……
她是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走出的传奇女子,现拥有英美两国国籍,18年间,行走了一百多个国家。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只能用传奇来形容:1986年加入中国长江探险漂流队,成为世界上全程漂流长江的探险队中惟一的女主漂队员;1992年在巴黎出版以长漂为背景的纪实小说《扬子江的女儿》,成为当年法语地区畅销图书之一;1992年,与美国男友凯文在的巴黎圣母院举行盛大的婚礼;1993年,在英国炒房,短短几年间,她就成了百万富翁;2001年,因为凯文的背叛,阿莎与凯文开始长达三年的离婚诉讼,阿莎损失了600万英镑的财产;2004年英国牛津博物馆收藏了以阿莎为模特儿并命名的人物画像,画下备注:“阿莎说: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现在,阿莎回到了生养她的大凉山,在橄榄山买下200亩的果园,并写下了自己20年来的传奇,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吉胡·阿莎》。她的生命如此丰富,有人把她比作三毛,也有人把她比作杨二车娜姆,然而,她就是她,的吉胡·阿莎。
目录
作者介绍
吉胡·阿莎,彝族。毕业于四川省高等警官学校,曾在西昌市公安局刑警大队任侦察员,多次破获重大案及案,获中国公安部二等功。 1986年,20岁的阿莎自愿加入长江探险漂流队,成为全程漂流长江的探险队中的女主漂队员。 漂流成功后,阿莎进入中
文摘
序言
初翻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同类型的书籍汗牛充栋。然而,随着情节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手法高明得让人难以捉摸。她巧妙地运用了多重叙事视角,使得故事在宏大叙事和微观体验之间自如切换,每一次视角转换都像是给读者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感官刺激。特别是书中对“自由”的定义,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而是被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单位,细致入微到日常作息的选择,这种落地感极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挫折时的笔触,没有刻意拔高痛苦的价值,而是将其视为自然发生的物理过程,冷静而有力。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比那些煽情的文字更有穿透力,直击人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那部分。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定义自我”的渴望,以及我们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有了一种微妙的重构,不再仅仅关注结果,而是更加珍视过程中的每一次搏斗。
评分我很少用“震撼”这个词来形容阅读体验,但对于这本书,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了。它有一种罕见的、直指人心的力量,仿佛作者洞悉了现代人在追求“自我实现”路上的所有陷阱和伪装。书中对“顺从”与“真实”之间张力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同身受。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揭示了我们为了获得社会认同而付出的巨大隐性成本。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心理训练,它不断地推高你的认知上限,挑战你的舒适区。我不再满足于那些浅尝辄止的建议,而是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给了我多少具体的“方法论”,而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基本视角,让我有勇气去构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叙事框架。每次拿起它,都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向上的、打破陈规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那种色彩的搭配和字体选择,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不甘平庸的故事。我记得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厚重感吸引住了,仿佛里面承载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力量。 读完之后,我一直在回味书中的一些片段,特别是关于“选择”和“坚持”的部分。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坦诚,将那些常人避而不谈的内心挣扎和自我怀疑毫不留情地剖开。这不像是一本简单的励志读物,更像是一份深入骨髓的个人宣言,充满了对既有规则的挑战欲。阅读过程体验非常独特,时而感到热血沸腾,时而又陷入深思,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让那些尖锐的观点在脑海中慢慢沉淀。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妥协,在书中的光芒下显得如此黯淡无光。这本书对于那些正处在人生十字路口,感到迷茫和被外界声音裹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猛药,但这种“猛”却是带着疗愈效果的。
评分老实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乍看之下略显晦涩,充满了哲思和隐喻,可能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去解码。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语言节奏,你会发现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充满了力量。它不像那些通俗易懂的畅销书,提供立竿见影的速效药,而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的深度对话。我特别喜欢它处理“失败”的方式,没有将之浪漫化,也没有一味地贬低,而是将其视为信息反馈的一部分,是系统运行中不可避免的噪声。这种冷静的分析视角,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对失败的恐惧感。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如何更客观地评估风险,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底层逻辑的重塑,它让你思考的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成功”,而是“成功的定义对我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这种由内而外的探寻,才是一切行动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其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不近人情”的决绝态度。很多时候,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都被教育要懂得圆滑、要学会变通,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但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或者说作者所倡导的精神内核),却像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地切断了这些束缚。它不是宣扬自私,而是在强调,只有先清晰地界定和捍卫了自己的核心价值,才能真正与世界建立起健康的关系。我印象非常深的是其中关于“边界感”的论述,那种对个人领地的坚守,描绘得既充满张力又异常清晰。阅读时,我时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正在经历书中的每一次抉择和挣扎。这绝不是一本能让你读完后心安理得地去“躺平”的书,它会持续在你脑海中“嗡嗡”作响,提醒你尚未完成的自我承诺。它对传统观念的解构,是循序渐进但又彻底的,令人无法忽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