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阮章竞评传
定价:55.00元
作者:陈培浩, 阮援朝著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40763220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阮章竞评传》是诗人阮章竞的评传。作者充分利用了翔实的公开材料,并深入挖掘大量未刊文献和私人口述史料,全面展现了诗人在近一个世纪生命历程中的人生选择、文学创造、独特性格乃至灵魂秘密,使我们得以深入、全面了解诗人及其艺术创造。本书对当代中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对文学家与时代的纠缠迎拒关系的揭示,尤其具有启发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阮章竞评传》这本书的厚度着实让人有点望而生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是在捧着一块历史的砖头。不过一旦翻开,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就让人难以自拔。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纹理,每一个事件的描述都充满了细节考证的痕迹,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史料搜集上的功力。读到一些关键转折点,比如某场影响深远的决策背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微妙的权力博弈,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叙事,而是巧妙地将人物的内心挣扎和外部环境的压力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模糊地带时的那种谨慎态度,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各种可能性摆在读者面前,留出思考的空间,这对我来说,比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评价要深刻得多。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生平,更像是一幅描绘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态的宏大画卷,每一个侧面都打磨得光彩照人。读完合上书本,心中涌起的不是疲惫,而是对那个逝去时代的深深敬意与感慨。
评分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思想的马拉松。坦率地说,开篇那几章的阅读速度非常缓慢,里面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背景介绍,对于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门槛着实不低。我中间一度想要放弃,但好奇心最终战胜了惰性。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篇幅来铺陈这些看似枯燥的基础知识,因为只有扎稳了这些根基,后续那些惊心动魄的论战和思想的碰撞才显得如此掷地有声。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冰冷的文献和档案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学者们在沙龙里激烈辩论的声音。尤其是当他穿插引用一些当事人的私人信件和日记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亲历历史。这种深入骨髓的代入感,是很多传记作品望尘莫及的。虽然过程中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查阅一些名词,但最终的回报是巨大的,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像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老实讲,非常具有辨识度。它不像流行小说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或跌宕起伏的情节高潮,而是更偏向于一种沉稳、内敛的散文笔调,但这种沉稳中又暗藏着强大的内在张力。作者擅长使用长句,句式结构复杂,信息密度极高,需要读者全神贯注地去拆解和消化。起初读起来会感到略微吃力,仿佛在穿越一片茂密的思想丛林,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它带来的阅读快感——那种层层剥开复杂事物,最终抵达核心洞察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尤其在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作者会突然插入一些极富哲理的凝练总结,这些句子往往一针见血,让人不得不掩卷深思,甚至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深意。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些“金句”和精辟的见解之中。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极具匠心。作者似乎有意避开了传统传记“生平事迹罗列”的窠臼,转而采取了一种“主题切片”式的叙事策略。每一章都聚焦于人物生命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或转折点,比如“学术的坚守与妥协”、“理想与现实的角力”等等。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选择性阅读,即便跳跃阅读,也不会感到情节上的断裂,因为每一“片”都有其独立的完整性和思想深度。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批判性分析和客观描述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他既没有将主人公神化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没有因为某些争议性的事件就将其彻底贬低。相反,他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理性,剖析了人物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和局限性,使得这个形象立体、饱满,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这种平衡的视角,才是真正高明的历史书写。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也绝对称得上是精品中的精品。封面设计简约却不失大气,选用的纸张手感极佳,即便是长时间翻阅,手指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内文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当,大量的注释和引文都清晰地区分开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对于我这种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做大量笔记的人来说,页边距的宽度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提供了充足的留白空间。虽然内容本身偏向严肃,但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是能真切感受到的。这本厚重的书,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将其置于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常摩挲,细细品味。它的物理存在感,完美地呼应了其内容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