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全两册 精装)
定价:398.00元
作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30002926
字数:850000
页码:75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52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党历经近90个春秋,其间跌宕峰回,波澜壮阔,但贯穿全过程的主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历程,无论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利,归根结底,在于是否坚持和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理念。中国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也是将实践经验在理论上升华,形成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观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向前发展的过程。
中国党的基本历程,采用“数字化”方式表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三、二、二、二、三、二”,即分为三个历史时期;领导了两次的革命;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了作为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
目录
前言
一、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二、本书的基本性格、结构安排和主要特点
绪论
章 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本质的内在要求
一、马克思恩格斯学说及其民族性和时代性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当代化”的哲学基础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化和当代化”的认识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当代化'在西欧和俄国的演进
一、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二、列宁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三、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当代化'在中国
一、近代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演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重新强调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党的历史使命
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次历史性飞跃(—)
导言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次历史性飞跃
章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党的成立
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思想界的新启蒙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几次论争
四、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面向实际的价值取向
五、中国党的创建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章 列宁东方民族革命理论的运用和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与期成果
一、革命阶段思想的提出和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二、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无产阶级领导地位问题的明确
三、革命高潮的兴起和国民革命思想的推进
四、关于“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的讨论
第三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一、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端
二、毛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三、城市中心还是农村重点的争论
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
第四章 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中国党武装斗争思想的历史演进
二、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三、对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把握
四、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战略战术
第五章 建立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
一、列宁争取大量同盟者的思想和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
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三阶段”论及其对中国党的影响
三、从打击中间势力到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和准备(1949-1978)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78-2008)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经验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关于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这似乎是任何一个长期发展思想体系都必须面对的核心难题。这本书的篇名组合——“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似乎正好触及了这一矛盾的统一体。历史进程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舞台,而基本经验则是相对稳定的、经过时间检验的锚点。我十分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动态平衡的?是更偏向于强调时代背景下的具体适应性,还是更着重于提炼出那些超越时空的、更具普适性的方法论?我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种辩证的视角,既不盲目肯定过去的所有路径,也不因循守旧,而是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指明前进的科学方向。这种对复杂性的精准把握,才是一部真正的思想巨著所应具备的特质。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宏大叙事和历史脉络梳理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篇幅和结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它不像一些碎片化的论述那样零散,而是似乎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视角。我注意到它的分册设计,很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将历史的纵深感和理论的细致性区分开来,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理论发展历程至关重要。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其结构本身就是一种论证的力量,它引导着读者的思维,避免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和概念中迷失方向。我期待着通过它,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坚实、更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某些具体事件的记忆上,而是真正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社会观察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代社会运行机制的理论工具。好的理论书籍,应该具备强大的穿透力,能够将历史的经验与眼前的现实有效地连接起来。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具有这样的雄心——不仅是回顾过去,更是要为现在的挑战提供智慧的启示。我非常关注那些“基本经验”的提炼过程,因为历史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重演,而在于我们能否从中吸取教训,优化决策。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野,帮助我辨识出哪些是普适的真理,哪些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而避免教条主义的陷阱。这种深层次的思辨能力,正是我阅读严肃著作所追求的核心价值。
评分坦白说,我有些担心这类题材的阅读门槛,毕竟涉及到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长期的历史回顾,很容易变成晦涩难懂的“象牙塔”语言。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和字号选择给我带来了一些安慰。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行距,使得即使是面对复杂的概念推导,视觉上的负担也相对减轻了许多。阅读体验不仅仅是内容本身,也包括了你如何“接收”这些内容的过程。如果一个版本在细节上让读者感到舒适和友好,那么读者投入精力的意愿就会大大增加。我希望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能在表达上尽量做到清晰和富有洞察力,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士的圈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精装本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和厚实感,很适合在书房里细细品读。我特别喜欢那种扉页纸的质感,泛着微微的米黄色,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时间沉淀的学术精品。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装帧设计既古典又大气,非常符合它所承载内容的严肃性。虽然内容本身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这种实体书的呈现方式,就已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对于一个热爱收藏经典著作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版本简直是物超所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经受时间考验的知识载体,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忍不住想要随时翻阅,去触摸那些文字背后的历史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