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门外汉:白宫内外的巴拉克 奥巴马
定价:35.00元
作者:(美)克莱因,王如月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1412527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1)《门外汉》——超级畅销,重磅好书
纽约时报、畅销榜双料冠军,纽约时报畅销榜非小说类**名,长期盘踞畅销榜前五位。
2)《门外汉》——超值好书,名家推荐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芮成钢、杨锐,政治类畅销书作家王伟(《看懂世界格局的**本书》)及包括Donald J.Trump、Dinesh D’Souza等在内的国外数十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倾力推荐,超值好书,值得收藏!
3)《门外汉》——走进白宫,洞悉美国的全球政策
为什么克林顿会憎恶奥巴马,还试图让妻子希拉里在2012年竞选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和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之间的微妙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奥巴马是如何离间肯尼迪家族的……一贯以揭露真相、惹怒大人物而闻名的爱德华克莱恩带你走进白宫,靠近奥巴马,洞悉美国的全球政策。
4)《门外汉》——关注大选,揭露内幕
满身光环的奥巴马能否成功连任?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因能抢先获得包括肯尼迪、克林顿到奥巴马在内几乎所有政治名人的内部消息而闻名的克莱恩采访了白宫内外约200位知情者,其中很多人结识奥巴马的时间超过了20年。通过层层深入地采访,你会发现奥巴马鲜为人知的另外一面。
内容提要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知名记者、畅销书作家爱德华克莱恩采访了白宫内外约200位知情者,其中大部分人结识奥巴马的时间超过了20年,是了解奥巴马的白宫内部人员。所有这些确凿的事实及可靠信息使本书成为年度重要政治书籍。读者们从《门外汉》中将了解到:
为什么比尔克林顿会憎恶奥巴马,还试图让妻子希拉里在2012年竞选总统?
米歇尔·奥巴马和奥普拉·温弗瑞之间的微妙关系。
奥巴马是如何离间肯尼迪家族的?
继尼克松的外交灾难之后,奥巴马成为在制定外交政策上更多的从个人角度出发而非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的第二个总统。
……
目录
前言 奥巴马的阴暗面
序言 比尔克林顿的看法
部分 芝加哥的蹒跚学步
章 外强中干
第2章 幽灵般的人
第3章 “你离远点!”
第4章 “政客做的许诺,你要心中有数”
第5章 总统之路的奠基人
第二部分 白宫的门外汉
第6章 “奥巴马牌”
第7章 冒失鬼大王
第8章 克拉克肯特
第9章 核心人物
0章 瓦莱丽对阵拉姆
1章 愤怒的米歇尔
2章 不相往来
第三部分 有这样的朋友
3章 奥普拉的牺牲
4章 被无视的卡罗琳
5章 奥巴马的犹太人问题
6章 同是本根生
第四部分 奥巴马主义
7章 针对琼斯将军的战争
8章 心有灵犀
9章 人道主义火神派崛起
第五部分 只有一个任期?
第20章 那个“新奥巴马”
第21章 寻找真正的奥巴马
第22章 走下层路线
致谢
作者介绍
爱德华·克莱恩(生于1937年),美国超级畅销书作家,因能抢先获得关于从肯尼迪、克林顿到奥巴马在内几乎所有政治名人的内部消息而闻名。克莱因是《名利场》杂志特约编辑,《新闻周刊》前任国际编辑,《时代》杂志前首席编辑,他有多部作品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代表作品《门外汉》(theamateur)、《肯尼迪的诅咒》(The Kennedy Curse)、《希拉里的真相》(The Truth aboutHillary)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如同精密运转的瑞士钟表,每一个章节都严丝合缝地承接前后,推动着整个叙事的时钟向前。它没有采取传统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在不同主题和关键转折点之间进行跳跃和回溯,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好地捕捉到了权力运行的动态本质。我个人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不同派系斗争和政策博弈时的那种冷静克制的笔法,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为“好人”或“坏蛋”,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人立场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那些复杂的权力网络,被作者用近乎艺术家的眼光去解构,线条清晰却又暗藏玄机。每一次阅读,似乎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掉的细微伏笔,这些伏笔在后文得到了精彩的回应,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积累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发生的”,并暗示了“这可能意味着什么”。这种对深层因果关系的探究,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新闻纪实。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叙事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能将冰冷的政治事件,打磨成有血有肉的故事。这不是一本枯燥的传记,更像是卷入了一场宏大的时代戏剧,而作者就是那个最懂得如何运用舞台灯光和背景音乐的导演。他很擅长设置悬念,让你在阅读推进中不断质疑既有的认知,不断去探寻“为什么”。比如,对于某些关键性的国内外危机处理,书中呈现的并非是最终定稿的官方声明,而是无数次推翻重来的内部会议记录,是不同幕僚之间激烈的意见交锋。这种“幕后”的呈现,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真实感,仿佛你已经拿到了进入核心圈的钥匙。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谈判桌上剑拔弩张的气氛,以及最终拍板时那种一锤定音的决绝。整本书的节奏控制得极好,在处理严肃议题时,笔锋沉稳有力,而在描绘人物互动和私人时刻时,则又流露出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情和人性化的挣扎。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身居最高位的人,也无法摆脱日常的琐碎和人性的弱点,这种共情,恰恰是打动人心的地方。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时,你可能会被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和频繁出现的关键人物所吸引,感觉信息量巨大,需要集中精力去消化。但当你深入下去后,会发现作者的叙事技巧像一块磁石,将你牢牢吸住。他不仅擅长描绘高层的风云变幻,对于底层工作人员的辛劳、媒体舆论的狂热等侧面元素的描摹也毫不含糊,这使得整个政治生态图景无比完整。这种全景式的展现,使得读者能够跳出单一的焦点,从更广阔的维度去审视权力运作的复杂性。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解开了一个新的谜团,但谜团的答案,往往指向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案例研究,关于如何在巨大的期望、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以及有限的资源约束下,一个现代领导者如何努力地去实践他所相信的理念,即使这意味着巨大的争议和牺牲。它留给读者的,是思考的余韵,而非简单的结论。
评分这部作品,初看书名,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直率与坦诚,仿佛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好奇心翻开了它,期待能从那些密集的文字中,拼凑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个体形象,而非媒体刻意雕琢的符号。阅读的过程,如同在迷雾中摸索,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又陷入更深的沉思。作者的笔触时而冷静得像一台记录仪,客观地陈述着决策的来龙去脉,那些白宫走廊里的低语、那些深夜的权衡利弊,都仿佛拥有了实体,能被触摸到。而另一些段落,却又充满了洞察人心的力量,精准地捕捉到了身处权力中心人物的那种微妙的心理波动,那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与重压。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没有试图去粉饰太平,也没有刻意去苛责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考察的视角,去解剖一个时代、一个领袖,以及他们共同经历的那些波澜壮阔的瞬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是撬动宏大叙事的关键楔子,让整个政治图景变得无比生动和可信。读完合上书页的那一刻,脑海中萦绕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政策辩论,而是关于领导力、关于责任、关于个人与历史洪流之间复杂拉扯的深刻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政治走向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风向,必须深入了解那些掌舵者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恰恰满足了这一诉求。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执着,简直令人叹服。我常常在想,要搜集到如此详尽的资料,需要耗费多少心血?它不像那些依赖二手资料拼凑起来的泛泛之谈,它有种“在场感”,仿佛作者本人就坐在那些会议室的角落里,用速记本记录着每一个关键的眼神和停顿。这种“现场感”极大地提升了可信度。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的探讨,那些关于成长背景、教育经历如何无形中塑造了决策风格的分析,视角非常新颖且深刻。读来不禁让人反思,我们所见的政治人物,有多少成分是其扮演的角色,又有多少成分,是其真实自我的流露?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文本样本,供我们去辨别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