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新的发展观
定价:58.00元
作者:李晓西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01788378
字数:42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当前,全党开展了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经济实践发展的需求,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潮流,折射出中国人民振兴中华的正确选择。
《中国:新的发展观》一书,以“以人为本”为引言,以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外五个方面的统筹为基本内容。以“走向和谐社会”为结语。本书分析了过去10年我国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有益探索、成效和不足,并对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途径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贯穿全书的主线是:合理界定与市场的功能;重视市场力量在配置资源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搞好“统筹”与“平衡”。
目录
总序
自序
前言:以人为本
部分 统筹城乡发展
一、目标、阶段与战略
二、建设新农村与统筹城乡发展
三、分配制度与农民增收
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 统筹区域发展
一、中国区域收入差距分析及对策建议
二、区域互动
三、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五、推进西部大开发
第三部分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一、健全社会保障的建议
二、教育发展的观察
三、卫生发展的见解
四、体育发展的思考
五、文化漫步的思绪
第四部分 统筹人与自然发展
一、资源及其管理
二、资源、生态、环境的经济学分析
三、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
四、论循环经济
五、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机制研究
六、质量理念的新拓展
第五部分 统筹发展和对外开放
一、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对外开放与职能转变
四、中外企业的合作与竞争
五、知识产权保护
六、外金融的撞击与协调
展望:走向和谐社会
附录1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简介
附录2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名录
附录3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企业家理事名录
附录4 作者研究成果简介
作者介绍
李晓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务院批准享受特殊津贴专家和北京市教师。兼任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及20多个学会的常务理事和理事。 李晓西出生于兰州
文摘
序言
从文献梳理和理论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更令人称道的是其跨学科的视野。它巧妙地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与历史学研究进行了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既有扎实根基又不失前瞻性的论述体系。尤其是在探讨制度变迁的内在张力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简化为线性发展,而是着重展现了各种力量在特定历史关口相互拉扯、博弈的复杂过程。那些关于权力结构与资源分配机制的分析,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让人对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虽然某些章节涉及的概念较为深奥,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但作者在关键节点总能提供清晰的界定和实例支撑,使得整体阅读体验保持在一种挑战性与启发性并存的状态。这本书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和分析的基准点。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未来走向的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它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洞察力上。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剖析了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深层逻辑,并大胆预测了在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下,这种模式必然面临的结构性挑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层智库的研讨会中,各种宏大的叙事和精妙的数据分析交织在一起,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新常态”和“双循环”的论述。尤其是在谈及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性影响时,书中的分析远超一般财经读物的泛泛而谈,它深入到了产业政策、资本流动乃至社会治理层面的细微之处。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乐观或悲观的结论,而在于提供了一套观察和理解中国经济复杂性的分析框架。它迫使读者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稳固的经济支柱,思考当外部需求放缓、内部结构调整的压力增大时,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将如何调整其内在的驱动力。那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坦诚,反而构成了这本书最坚实的力量。
评分对于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简直是及时雨。作者并未将环境问题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经济转型与能源安全战略的框架下进行深入探讨。书中对能源结构调整的历史必然性、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国内政策激励如何影响企业行为的分析,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现实关怀。它揭示了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在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面前找到平衡点,以及这种平衡点是如何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共识的达成而不断演化的。尤其是一些关于区域间生态责任分配的讨论,视角新颖,发人深省,它促使我思考,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治理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这本书将“绿色”的概念从环保口号提升到了战略决策的核心层面,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极其吸引人,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证方式,反而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当代史诗,只不过主角换成了社会治理与文化观念的演变。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社会思潮变迁的捕捉能力,那些关于代际差异、城市化进程中个体身份认同的探讨,写得入木三分。书中对新一代青年群体的心理状态描绘,那种在快速变化中寻求稳定与意义的矛盾心理,非常真实且具有共鸣感。它不仅仅是在讨论宏观政策,更是在描绘“人”在这些政策和变化中的感受与反应。例如,作者在分析某些社会现象时,会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或者文学性的描述,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沉闷的议题立刻鲜活了起来。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同时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当下社会脉搏的跳动有了更细腻的感知。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鲜明,充满了那种冷静、克制,却又蕴含着强大力量的表达。它没有使用时下流行的那些过于煽情或口号式的语言,而是倾向于使用精准、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构建场景和阐述观点。在描述某些敏感或复杂的议题时,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老练和审慎,通过精妙的措辞和结构安排,既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又避免了不必要的争议,从而使得论证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展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转换时所使用的过渡句,它们如同精心铺设的桥梁,平稳而自然地将读者从一个复杂的话题引导至另一个相关联的议题,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流畅感和沉浸感。这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议题,读起来也变得引人入胜,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一气呵成地读下去,去探寻作者思想的每一步推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