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
定价:39.20元
作者:路甬祥,郑必坚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040268836
字数:200000
页码:1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p>本书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五辑,共收入“论坛”2007年演讲12篇,具体括《我所见证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的管治》、《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等。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五辑,共收入“论坛”2007年演讲12篇。“论坛”演讲者分别为外学者、专家和高层领导,内容涉及政治、科技、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既展示了宽广的科学前沿,又透显出深厚的人文底蕴,旨在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目录
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我所见证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2007年4月3日)英德拉·努伊美国事集团CEO 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2007年4月3日)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的管治(2007年4月16日)李国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 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文化与人才的较量(2007年4月16曰)德尔·罗斯福美国罗斯福(中国)基金会主席 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2007年6月8日)陈宜瑜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2007年7月10臼)理查德·R.施罗克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温和条件下双氮的催化还原(2007年9月12日)库尔特·兰贝克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 海平面的过去和现在:气候、冰盖、海洋和固体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2007年9月12日)朱棣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未来之路:向可持续性能源迈进(2007年10月11日)卓以和美国朗讯科技公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室主任,美国电机工程学家 分子束外延的发明和造福于人类(2007年10月1 1日)凯瑟琳·布希涅克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主席 欧盟与法国的科技创新政策(2007年11月27日)常嘉煌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教授,敦煌研究院首任所长常书鸿之子 传承——常书鸿与敦煌(2007年12月5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心灵的启迪者。而《面向未来》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于“心灵启迪”的全部想象。它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来堆砌,而是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将那些关于中国科学与人文的深邃思考,娓娓道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辩论场,与那些先哲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所探讨的不仅仅是宏大的理论,更是与我们个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思考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内心的定力,如何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不迷失方向。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的力量并非来自激烈的辩驳,而是源于一种循循善诱,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教条式的灌输,而是引导你去发现,去思考,去领悟。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这种“常读常新”的特质,正是它在我心中不可替代的原因。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来说,《面向未来》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及时的甘霖。它并没有拘泥于对过往的怀旧,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智慧与当代的挑战相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面向未来的壮丽画卷。书中那些关于科技伦理、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论述,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和宏观视野,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将复杂的议题梳理得清晰明了,引人入胜。阅读这本书,就像与一群博学多才的智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们的思想火花,常常能点燃我内心的思考。我开始更加理解,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才能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积极拥抱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高度的论述,让我倍感振奋。它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充满实践指导意义的思考,让我觉得,我也可以成为那个“面向未来”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仿佛一条蜿蜒的小溪,引导着读者逐步深入到思想的海洋。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到微观的个体反思,每个部分都衔接得恰到好处,让我的阅读体验流畅而自然。我喜欢这种有条理的思考方式,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复杂的议题,避免陷入思维的混乱。而且,在每个章节的结尾,我都能感受到一种意犹未尽的余韵,仿佛作者在留白,鼓励我继续去思考,去探索。这种“留白”的设计,恰恰是它高明之处,它没有将所有的问题都一网打尽,而是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开放式的结尾,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
评分总而言之,《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本书。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优美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世界的大门。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启迪了我的思想,塑造了我的价值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本书,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我深信,这本书将会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它的价值,远不止于纸张上的文字,更在于它所能激发的,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
评分书中的语言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也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浅显肤浅。它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人文的温度。作者们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见解,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深刻的启迪。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哲理性的句子,它们如同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常常会把这些句子摘抄下来,反复品读,它们成为了我思考问题的“金句”。这种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让普通读者也能够轻松地领略到思想的精髓。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悄悄地改变着我的认知。
评分这本书所传递的“面向未来”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它不仅仅是对未来的预测,更是对我们当下行动的指引。它鼓励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精神尤为重要。它让我觉得,无论未来有多么复杂,我们都有能力去应对,去创造。它给我带来了希望,也给我带来了力量。我不再对未来感到迷茫,而是充满了期待。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也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它是一本能够激发我行动的书,而不是一本仅仅提供信息的书。
评分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殿堂,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了一场精神的对话。书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思想的碰撞与升华。我常常在阅读中,被作者的某个观点深深吸引,然后开始主动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去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这本书就像一个引子,激发了我持续学习的动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是我在阅读中最为看重的。它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我开始用更批判的视角去审视信息,用更广阔的胸怀去接纳不同的观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良师益友,陪伴我走在不断求知的道路上。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虽然不是那种华丽的、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风格,但却带着一种沉静的智慧感,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深远的故事。书脊上的字体清晰而有力,摆放在书架上,即使不翻开,也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知识分量。我特别喜欢它封面上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给人一种沉淀感,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触摸到了那些思想的源头。当我第一次拿到它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急着翻阅,而是仔细端详了它的每一个细节,从纸张的触感,到印刷的精度,都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慢书”。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本身就是一种对读者尊重的体现,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一个愿意倾听的晚辈,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星辰。这种对出版物整体质感的追求,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追求速食文化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我甚至会想象,那些参与编写或演讲的学者们,是否也如同这本书一样,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耕耘,将最精华的思想沉淀下来,留给后人。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刻洞察时代脉搏、引领思想潮流的书籍充满渴求。《面向未来》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种渴求。它所涵盖的议题之广泛,思考之深入,都让我感到震撼。从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到人文精神的深刻反思,这本书如同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指南,为我指明了在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中,我们应该关注的方向和思考的重点。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关于“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提升人的福祉。这本书恰恰在这一点上,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面向未来”,不仅仅是拥抱技术,更是要坚守人文的关怀,让科技的发展,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这种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辩证思考,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把“光盘”作为一个简单的附赠品,而是将其巧妙地融入到阅读体验之中。我理解,“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的这一辑,光盘的内容无疑是这场思想盛宴的精华所在。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延伸,更是一种听觉和视觉的补充,让那些在书中闪烁的思想,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想象一下,能够亲耳听到那些大家对某个议题的深入剖析,感受他们演讲时的激情与逻辑,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光盘,去感受那些演讲现场的氛围,去捕捉那些在文字中可能难以完全传达的微妙之处。这种“声画结合”的阅读方式,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也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它打破了传统阅读的局限,将静态的文字与动态的演讲结合,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更深处的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