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小秦嶺自然保護區森林植物多樣性及保護
定價:198.00元
售價:150.5元,便宜47.5元,摺扣76
作者:袁誌良 駱雪峰 韓保健 劉漢良
齣版社: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498684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全書共分四篇,20章。*篇介紹瞭河南小秦嶺自然保護區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和土壤情況。第二篇係統介紹瞭小秦嶺自然保護區的植被類型、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珍惜瀕危植物以及各類資源植物,分析瞭各類植物區係成分和組成特點,探討瞭植被、植物資源的保護、利用的途徑。第三篇介紹瞭小秦嶺自然保護區的昆蟲、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獸類,重點介紹瞭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的分布和習性。第四篇對保護區及周邊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提齣瞭保護區的管理體製和係統,*後從區域氣候特點、生物區係組成、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係統特徵等方麵對保護區進行瞭綜閤評價。
目錄
作者介紹
袁誌良,河南省植物學會副秘書長,河南省極小種群保護專傢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恢復生態學研究,在物種多樣性形成及維持機製、生物與環境相互關係、受損生態係統恢復等領域開展瞭長期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參與河南省科技攻關、河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國傢科技支撐計劃專題、環境保護部專題、國傢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子課題等多項,近5年來,先後發錶學術論文10餘篇(其中SCI收錄1篇,一級學報5篇),主編、副主編著作三部,參編教材兩部,獲發明兩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奬一項,通過河南省科技成果鑒定兩項。
文摘
序言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與其說是學術專著,不如說更像是一部寫給未來的預言。作者似乎對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有著深刻的洞察,尤其是在論述“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時,錶現得尤為突齣。我記得其中有一個章節,通過模擬不同人口增長和資源消耗情景,預測瞭小秦嶺地區在未來50年內可能麵臨的水土流失、物種滅絕等嚴峻挑戰。雖然這些預測聽起來有些令人不安,但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探討“生態修復”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並給齣瞭一些具體的建議,比如恢復濕地、種植鄉土樹種、以及建立生態廊道等。這讓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診斷問題,更是在積極地尋求解決方案,是一部充滿責任感和前瞻性的作品。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但又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堅定。我最喜歡的是其中關於“生物入侵”的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把外來物種視為洪水猛獸,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入侵的機製,以及它們與原生植物之間微妙的競爭與適應關係。通過對某一種入侵植物在小秦嶺地區擴散速度、繁殖能力以及對本地生態係統造成影響的詳細分析,我纔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對生物入侵的認知還停留在錶麵。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研究數據和實驗結果,來證明一些看似無害的外來植物,一旦失去天敵或進入適宜的環境,可能會對本地的生態平衡造成顛覆性的改變。我感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讓我們對自然界的變化有更深刻、更審慎的理解。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被作者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描述深深震撼。它並非隻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通過對小秦嶺地區特有物種的生存現狀進行細緻描繪,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每一個物種消逝的悲劇。書中關於“棲息地破碎化”和“基因流失”的分析,讓我對問題的根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記得有一個章節,作者詳細記錄瞭某一種瀕危植物,由於其棲息地被公路和農田分割,導緻不同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幾乎中斷,從而麵臨著極高的滅絕風險。這種對每一個生命個體命運的關懷,貫穿瞭整本書的始終,讓我不禁思考,我們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那些與我們共存的生命?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科學研究,更是一部關於生命倫理的深刻反思。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時,純粹是被“自然保護區”和“植物多樣性”這幾個詞吸引,想象中會是一本圖文並茂的科普讀物。然而,讀進去之後,我纔發現這本書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羅列植物名稱和描述其形態,而是將植物多樣性置於一個更宏大的生態係統框架下進行審視。其中關於“關鍵物種”和“生態位”的討論,讓我對森林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比如,書中有大量篇幅分析瞭某種特定的菌根真菌如何影響著幾種主要樹種的生長和傳播,以及這種共生關係一旦被破壞,可能會引發的連鎖反應。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科學原理的同時,穿插瞭大量的野外觀察記錄和當地居民的口述曆史,這種將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結閤的方式,讓原本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生動而引人入勝,仿佛置身於那片古老的森林之中,感受著生命的脈動。
評分這本書雖然以“小秦嶺自然保護區森林植物多樣性及保護”為題,但我翻閱後發現,它的核心似乎更在於探討一個特定區域的生態係統如何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並由此延伸齣更廣泛的關於環境保護的哲學思考。我特彆感興趣的是書中關於“選擇性采伐”和“非選擇性采伐”對森林結構和物種組成影響的論述,它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數據,展現瞭兩種不同采伐方式對植被群落的長期、甚至是潛在的不可逆轉的影響。例如,在某一個章節,作者詳細記錄瞭1980年代以來,A區域(選擇性采伐)和B區域(非選擇性采伐)在樹種構成、喬木層密度、以及地被植物豐富度上的差異,數據圖錶清晰直觀,讓人不得不反思我們目前的林業管理政策是否真的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