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多样性及保护
定价:198.00元
售价:150.5元,便宜47.5元,折扣76
作者:袁志良 骆雪峰 韩保健 刘汉良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3498684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四篇,20章。*篇介绍了河南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和土壤情况。第二篇系统介绍了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珍惜濒危植物以及各类资源植物,分析了各类植物区系成分和组成特点,探讨了植被、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的途径。第三篇介绍了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的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兽类,重点介绍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分布和习性。第四篇对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和系统,*后从区域气候特点、生物区系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特征等方面对保护区进行了综合评价。
目录
作者介绍
袁志良,河南省植物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极小种群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恢复生态学研究,在物种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等领域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河南省科技攻关、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环境保护部专题、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子课题等多项,近5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一级学报5篇),主编、副主编著作三部,参编教材两部,获发明两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两项。
文摘
序言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被作者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描述深深震撼。它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对小秦岭地区特有物种的生存现状进行细致描绘,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个物种消逝的悲剧。书中关于“栖息地破碎化”和“基因流失”的分析,让我对问题的根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作者详细记录了某一种濒危植物,由于其栖息地被公路和农田分割,导致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几乎中断,从而面临着极高的灭绝风险。这种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命运的关怀,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让我不禁思考,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那些与我们共存的生命?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研究,更是一部关于生命伦理的深刻反思。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与其说是学术专著,不如说更像是一部写给未来的预言。作者似乎对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着深刻的洞察,尤其是在论述“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通过模拟不同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耗情景,预测了小秦岭地区在未来50年内可能面临的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峻挑战。虽然这些预测听起来有些令人不安,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生态修复”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并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恢复湿地、种植乡土树种、以及建立生态廊道等。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诊断问题,更是在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是一部充满责任感和前瞻性的作品。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时,纯粹是被“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多样性”这几个词吸引,想象中会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然而,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植物名称和描述其形态,而是将植物多样性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生态系统框架下进行审视。其中关于“关键物种”和“生态位”的讨论,让我对森林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书中有大量篇幅分析了某种特定的菌根真菌如何影响着几种主要树种的生长和传播,以及这种共生关系一旦被破坏,可能会引发的连锁反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科学原理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野外观察记录和当地居民的口述历史,这种将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而引人入胜,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的森林之中,感受着生命的脉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生物入侵”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外来物种视为洪水猛兽,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入侵的机制,以及它们与原生植物之间微妙的竞争与适应关系。通过对某一种入侵植物在小秦岭地区扩散速度、繁殖能力以及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详细分析,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生物入侵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实验结果,来证明一些看似无害的外来植物,一旦失去天敌或进入适宜的环境,可能会对本地的生态平衡造成颠覆性的改变。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让我们对自然界的变化有更深刻、更审慎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虽然以“小秦岭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多样性及保护”为题,但我翻阅后发现,它的核心似乎更在于探讨一个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如何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并由此延伸出更广泛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哲学思考。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选择性采伐”和“非选择性采伐”对森林结构和物种组成影响的论述,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展现了两种不同采伐方式对植被群落的长期、甚至是潜在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例如,在某一个章节,作者详细记录了1980年代以来,A区域(选择性采伐)和B区域(非选择性采伐)在树种构成、乔木层密度、以及地被植物丰富度上的差异,数据图表清晰直观,让人不得不反思我们目前的林业管理政策是否真的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