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锻炼心理学
定价:18.40元
作者:李京诚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040254563
字数:230000
页码:21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div id='bjtj'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本书是为开设锻炼心理学课程,特别是为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和其他专业中有志于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本科生而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力求紧密联系身体锻炼实际,反映外身体锻炼领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阐述锻炼参与的动机、理论模型、行为激发与坚持性的培养,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不同群体的锻炼心理问题,身体锻炼的心理学指导等内容。其中特别注重身体锻炼心理的研究成果对锻炼指导的启示和研究方法的介绍,期望能够对读者起到启迪和引导作用。
内容提要
本教材紧密联系身体锻炼实际,反映外身体锻炼领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阐述锻炼参与的动机、理论模型、行为激发与坚持性的培养,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不同群体的锻炼心理问题,身体锻炼的心理学指导等内容。其中特别注重身体锻炼心理的研究成果对锻炼指导的启示和研究方法的介绍,以期对读者起到启迪和引导作用。本教材主要适于社会体育专业以及其他专业中有志于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本科生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如果非要挑剔一个点,可能就是这本书的信息密度非常高,第一次通读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但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如此充实。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你的不是‘你该做什么’,而是‘你为什么会那样做’,以及‘如何才能做出改变’。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巧妙地将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融入了运动场景中。比如如何通过‘心流’体验来最大化运动的愉悦感,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指标。这彻底改变了我对“训练质量”的定义。以前我以为是跑得多快、举得多重,现在我明白了,心率、呼吸和思绪是否同步,才是衡量一次有效锻炼的真正标尺。这本书,让我对身体和精神的联动性有了全新的敬畏感,它不仅是本好书,更像是一位常驻的内在导师。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运动指导手册”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有韧性的人”的指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失败与挫折管理”那一章。很多时候我们放弃锻炼,不是因为身体累了,而是因为心理先垮了——比如体重没降、状态起伏不定。作者非常细腻地处理了这些‘负面’体验,没有一味地灌输鸡汤,而是理性地分析了挫折的心理学根源,并给出了科学的应对策略。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是真正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它承认了人性的弱点,然后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超越它。读完后,我对自己发出的承诺更负责任了,因为我知道了背后支撑承诺的心理结构是什么,也学会了如何修复那些摇摇欲坠的决心。这对于任何想要长期坚持做一件事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担心会太学术化,毕竟涉及“心理学”三个字,总觉得要啃一些晦涩的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字非常流畅,像是在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对话。尤其在探讨“运动中的情绪调节”这一部分,描述得极其精妙。书中提到,有时候运动不是为了燃烧卡路里,而是为了‘释放’那些被压抑的情绪,这个观点对我触动极大。我过去遇到压力大时,只会选择逃避,从未想过用身体活动来‘重置’大脑。书中提供的那些实践建议,比如正念呼吸法结合慢跑,简直是立竿见影。我尝试了一次,那种感觉就像是给紧绷的神经做了一次深度拉伸。这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做深蹲的指南,而是一本教你怎么‘想’锻炼的教科书。它让你明白,身体的进步,往往源于心智的调整,这个顺序颠倒过来,一切都事倍功半了。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真的很独特,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锻炼”的理解。我一直以为锻炼就是流汗、肌肉酸痛,是件挺枯燥的事,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背后的心理机制才是驱动我们坚持下去的关键。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动机的形成和维持,那些关于自我效能感和目标设定的章节,简直是我的“心理按摩器”。我记得有一段讲到“习惯的形成并非线性增长”,这一下子就解释了我为什么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案例,让人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教练,在你耳边轻声点拨。读完之后,我不再把锻炼看作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是成了一种探索自我潜能、优化内在状态的过程。那种从“抗拒”到“享受”的转变,真不是一朝一夕,但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让这个转变变得切实可行。它让我开始真正去倾听身体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倾听内心那个声音的指令。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从A到Z罗列知识点,而是构建了一个由内而外的螺旋上升的学习路径。从基础的认知偏差到高级的行为改变技术,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探讨,比如针对‘运动恐惧者’和‘过度训练者’的心理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这说明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方案。对我个人而言,书中关于“社交促进效应”的那段讨论尤其受用,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加入健身房或者找个运动伙伴的意义——这不再是简单的监督,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支持系统构建。语言上,它保持了一种非常权威但又亲切的语调,读起来毫不费力,但回味起来却意味深长,很多金句需要反复琢磨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