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湘·纪念文集 音乐 书籍

金湘·纪念文集 音乐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湘
  • 纪念文集
  • 音乐
  • 书籍
  • 音乐家
  • 传记
  • 文化
  • 艺术
  • 回忆录
  • 音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宇涛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32081
商品编码:2959320134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金湘·纪念文集 音乐 书籍
作者:刘克兰 吕欣
定价:80.0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9032081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小16开

  内容简介
本文集是为纪念金湘先生,收录了多篇其挚友、同事、亲友、学生等人以及作曲家本人的一些的文章,既表哀思,寄托了对金湘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也为世人还原了一个真实、完整的作曲家。

  目录

目录

序1序2.................................................................... ?1

金湘文稿


1.我的人生全部寄托于音乐之中 .............................................. ?003

——写在2015年11月19日金湘作品音乐会之前

2.写在歌剧《日出》演出之前................................................. ?004

3.责任与信仰............................................................... ?006

——谈歌剧《日出》

4.歌剧《日出》音乐解述..................................................... ?011

5.音乐:我的经历,我的思考 ................................................ ?014

——同孙嘉艺的谈话

6.对音乐领域中若干现象的再思考............................................. ?031

7.音乐的“懒汉哲学”批判与“主旋律”平反................................... ?036

——在第六届京沪闽现代音乐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8.“越是民族的,就越是的”?........................................... ?038

9.做什么样的音乐人全靠你自己选择 .......................................... ?040

10.井喷与瓶颈.............................................................. ?042

——在2013中剧论坛的发言提要

11.关于作曲教学的四大件和其他.............................................. ?045

——在第二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提要

12.对话甘璧华:关于和声和其他.............................................. ?048

13.约翰?凯奇札记一则 ...................................................... ?056

14.我写民族交响音画《塔克拉玛干掠影》...................................... ?057

15.写在金湘民族交响作品音乐会之前.......................................... ?064

16.《歌剧情:金湘歌剧、音乐剧作品选段》前言................................ ?066

——?一点说明与提示

17.《绿色的歌——金湘合唱作品选》自序...................................... ?068

18.《绿色的歌——金湘合唱作品选》后记...................................... ?070

19.歌剧《长恨歌》创意提要.................................................. ?072

20.关于歌剧《长恨歌》剧本框架的设想........................................ ?073

——致友人信

21.歌剧《屈原》提要........................................................ ?075

22.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076

——天津版歌剧《白毛女》观后

23.“福建音乐周”观感...................................................... ?080

24.对“福建乐群”的建议.................................................... ?083

25.巨大的成就.....................................


  编辑

今年 12 月,金湘先生去世将届两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广受尊敬和喜爱的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文联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了本书。

   本书分为三部分。*部分《金湘文稿》,收集了金湘生前出版的两 本文集《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探究无限》所不曾收录的文 稿,包括前述两本文集漏收和出版以后写作的文论,以及早年未曾公开发 表的书信、创作提纲和采风笔记等。这些文稿反映了金湘创作和理论活动 的发展历程,是早年踪迹和晚年发展。第二部分《思念之一》收录的 是曾与金湘合作、共事、交往的音乐界、演艺界等各界人士对金湘的追忆 和评论。第三部分《思念之二》是金湘不同时期的学生们对老师的怀念。 本书正文前收录了金湘生平重要的影像资料,基本依时间先后顺序编排, 又因事件主次等因素而有所调整。书后所附数据光盘,收集了金湘一生重 要的代表作,如歌剧《原野》《杨贵妃》选段等,另一方面亦纳入作曲家生 前未曾出版的音乐作品录音。

    金湘作为音乐界的“双栖”人物,其音乐作品和音乐文论都产生了广 泛影响。从他病重到去世后的不到两年间,仅《原野》就在国内外上演了 七次,包括 2015 年 2 月民乐版在新加坡演(叶聪指挥),2016 年 3 月中 国音乐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音乐学院在北京联合演出,2016 年 4 月 深圳青年歌剧团在深圳演(杨阳主持,胡咏言指挥),2016 年 7 月清唱 剧版在厦门演出(李成柱主持),2016 年 8 月民乐版由天津歌舞剧院在天 津演出(李稻川导演,徐尚誉指挥),2017 年 4 月和 5 月,改编版和徽派 精华版由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张静导演)和安徽歌舞剧院(孙禹导演)相继在合肥演出。关于金湘创作思想的研究论文和作品分析也络绎不绝,“中 华乐派”的讨论持续展开。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在纪念、缅怀作曲家的 同时,也能为研究他的音乐思想、了解他的音乐实践,以及感受他的为人 和精神,提供多方面的视角和若干生动画面。

    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业内许多前辈、金湘的同行和学生们的响应, 他们热情地题词、撰文 , 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文联出版社和有关部门给予 了大力支持。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科研处处长王萃、作曲系书记高 缨以及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朱庆、音乐分社总监陈若伟自始至终关注本书 的编辑工作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金湘先生的哥哥金陵 先生、挚友刘克兰女士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图文资料并做了很多具体的编纂、 修订工作。值此书稿付梓之际,谨向所有为本书赐稿的作者们,以及为本 书的编辑出版付出努力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本书由刘克兰、吕欣统筹负责,杨金子、魏扬、费鹏、陈诺、李雯参 加了整理工作。曹军军先生担任责任编辑。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编辑工作中难免错讹和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 年 4 月 
 





弦歌不辍: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史的群像与变迁 一部跨越时代、梳理脉络的音乐思想与实践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一部针对单一艺术家的纪念文集,而是以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发展史为宏大背景,深入剖析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流派和不同地域的音乐思潮、创作实践、教育变革以及社会影响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它旨在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音乐图景,展现那个风云变幻的世纪中,音乐人如何以音符为笔,书写民族的苦难、希望与复兴。 第一部分:风雨欲来——近代音乐的启蒙与挣扎 (约1900-1937)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音乐在“西学东渐”浪潮冲击下的剧烈转型。我们详尽考察了清末民初士绅、知识分子对西方音乐体系(如五线谱、和声学)的初步接触与引介,特别是京师大学堂、江南格致书院等机构在音乐教育上的早期探索。 “新乐”的诞生与争鸣: 重点分析了以蔡元培、周茂兰为代表的音乐启蒙者如何批判传统戏曲“靡靡之音”的弊端,倡导“美育”和“国民乐”的构建。探讨了“新歌”的早期形式,如军歌、学堂乐歌的社会动员功能。 民族乐器的困境与革新: 详细记录了如柳尧音、郑觐文等音乐家对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进行标准化和改良的努力,以及他们面对“存亡之辩”时所抱持的复杂心态。 上海的先锋地位: 描绘了租界文化对音乐创作的催化作用,分析了早期流行音乐、月份牌歌曲的兴起,以及一些小型音乐团体(如“健学会”)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为日后通俗音乐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烽火中的和声——抗战时期的音乐力量 (约1937-1949)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战争如何将音乐从精英的象牙塔推向广阔的民间,使其成为最直接、最有力的宣传和精神慰藉工具。 延安的火炬与“生活化”的叙事: 深入研究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音乐创作上的重大转向。分析了冼星海、贺 ওঠার(即贺绿汀)等音乐家如何运用民间曲调、陕北民歌的音调,创作出具有强烈战斗性和地域色彩的艺术歌曲,例如《黄河大合唱》的艺术成就及其社会影响的持久性。 都市的悲歌与坚守: 记录了在沦陷区和后方城市中,音乐家们在艰难条件下坚持创作的史实。探讨了如聂耳(其影响贯穿前后)和陈赓 পরই(陈赓扬)等人在进步音乐与娱乐音乐之间的张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音乐传递反抗的讯息。 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吸收与本土化: 考察了在抗战时期,部分音乐家对德奥晚期浪漫主义和早期现代主义技法(如对位法、复调)的吸收,试图在民族音乐的框架下实现形式上的革新。 第三部分:建设与转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宏伟蓝图 (约1949-1966) 本部分聚焦于国家意志如何塑造新的音乐体制和创作规范,以及“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理念在音乐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体制的建立与专业化: 详述了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音乐学府的建立过程,以及苏联音乐教育体系的全面引进,包括学科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等。分析了这种体系化对人才培养的深远影响。 “民族化”的深化与争论: 探讨了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指导下,如何处理“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的关系。详细梳理了关于如何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戏曲板式、民间调式)来表现“社会主义新人”的创作方法论的反复辩论。 歌剧的突破: 重点分析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新歌剧的诞生,它们如何成功地将西方歌剧的戏剧结构与中国民间叙事、音乐语汇相结合,成为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之一。 新音乐的探索: 记录了在主流之外,少数音乐家(如吴祖强、刘敦南等)试图在交响乐、室内乐领域进行更为精致、技术性更强的探索,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回望与重建——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生态 (约1977至今)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世界的全面复苏、多元化与全球化。 “回归”与“反思”: 考察了文革后音乐界对过去十年“假、大、空”创作模式的反思,以及对被中断的西方音乐史(如印象派、序列主义)的重新学习和消化过程。 通俗音乐的崛起与身份认同: 记录了校园民谣、摇滚乐、流行音乐(Pop/Rock)的爆发性发展。分析了崔健、罗大佑等音乐人如何以直指人心的歌词,成为一代人精神世界的代言者,探讨了流行音乐在表达个体情感和批判社会现象方面的独特作用。 民族音乐的当代阐释: 展现了传统音乐家(如赵季平等)如何运用现代配器和作曲技术,对传统器乐、戏曲进行“交响化”处理,使得民族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纯粹性”的讨论。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音乐: 探讨了中国音乐家参与国际音乐节、与世界级乐团合作的现象,以及中国音乐的“走出去”战略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本书通过梳理上述四个阶段的音乐事件、理论思潮和代表人物(而非仅限于某一位艺术家的个人纪念),构建了一幅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由蒙昧走向成熟、由模仿走向创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它不仅是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也是理解近现代中国文化变迁的一个独特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整体感受,那便是“意犹未尽”。并非故事戛然而止,恰恰相反,它在恰当的时机完成了自身的叙事闭环,但它抛出的那些关于存在、选择与意义的议题,却像涟漪一样在我心中久久扩散,久久不能平息。这种回味无穷的特质,源于作者在看似简单的情节背后,埋藏了足够多的哲学思辨和人文关怀。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为你准备了一张邀请函,邀请你进入自己的内心深处,去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观念。每一次呼吸之间,都能感觉到思想的碰撞与火花的产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你讲述了一个多么精彩的故事,更在于它成功地激发了你内在的思考欲,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旧能与书中的世界保持着一种微妙而持续的对话,这才是真正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语言风格上的那种克制与精准。通篇读下来,你找不到那种为了追求华丽而堆砌辞藻的痕迹,相反,所有的词句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只为传达最精确的意象和情感。作者的笔触时而如雕塑家般冷静地勾勒出事物的轮廓,时而又像水彩画家般轻柔地晕染出情绪的层次。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复杂的人性挣扎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要来得震撼人心。它不是用大喊大叫来吸引你的注意力,而是用那种近乎耳语的低沉,让你不得不放低声音,侧耳倾听。很多段落,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遣词造句,体会那种“原来可以这样说”的惊喜感。这种语言上的自律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质量,它教会了我们,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最简洁、最纯粹的表达之中,这对于任何一个热爱文字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脉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作者对于时间线的把握拿捏得炉火纯青,无论是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描摹,还是对细微个人情感的刻画,都处理得无比自然,毫无跳跃感或突兀之处。读起来你会发现,故事的层层递进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像一条精心编织的河流,它时而舒缓地流淌,娓娓道来往事;时而又汇集成湍急的漩涡,将你卷入情节的高潮。阅读过程中,我几乎不需要回头去重新梳理人物关系或者事件的起因,因为作者早已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最不着痕迹的方式将必要的背景信息融入叙述之中。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读者能够完全沉浸于故事本身,而不会被阅读的“技术层面”所干扰。它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引导者,牵着你的手,穿越不同的场景和心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到了故事的深处,体验到那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阅读快感,实在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仿佛透过封面就能感受到内蕴的深厚。初翻阅时,那纸张的触感细腻而富有质地,油墨的散发着一种恰到好处的书卷气,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从排版上看,设计者显然在细节处下了不少功夫,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与书籍整体的厚重感相得益彰,留白的处理也十分到位,不会让人感到拥挤或信息过载。尤其是那些章节之间的过渡页,那种简约却富有深意的留白设计,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小小的休憩,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铺垫。装帧的牢固度也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考量的,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松散,这种对实体书本的尊重,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唤醒了我对实体阅读的全部热情,那种指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配合着纸张特有的气味,构筑了一个与外界喧嚣隔绝的私密空间,让人感到由衷的放松与满足。

评分

这本书在构建人物形象方面,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立体感。这些角色绝非脸谱化的符号,他们拥有着清晰的动机、内在的矛盾,以及令人拍案叫绝的成长弧线。作者没有急于给任何一个角色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让他们在各自的立场上做出选择,展示出他们在压力下的真实反应。你会发现,即便是配角,也有着令人难忘的闪光点或深刻的阴影,他们并非仅仅是推动情节的工具,而是活生生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个体。随着阅读的深入,你甚至会开始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他们的影子,开始揣摩他们做出某个决定背后的深层心理。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共情能力,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志之一。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性,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久久地思考这些角色们的命运和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