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欧洲治理体系中欧盟理事会权力的嬗变
定价:24.00元
作者:杨娜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310043606
字数:234000
页码:2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欧洲一体化机制的完善与发展是以欧盟理事会为代表的间机构与以欧盟委员会为代表的超国家机构之间竞争与合作的产物。欧盟理事会作为成员国在欧盟层面维护国家利益的场所,其权力在一体化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条约改革与机制调整增减不定,但归根结底都是政治动力、经济动因以及制度自身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杨娜所著的《欧洲治理体系中欧盟理事会权力的嬗变》以共同农业政策为关键案例,与渔业政策、环境政策等共同体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在欧洲一体化的间主义理论与超国家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阐释欧盟理事会权力变化的过程以及主要机构之间的关系。
目录
引言
节 问题的提出与主要假设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欧盟理事会的权力如何变化?
二、为什么发生这种变化?
三、欧盟理事会与欧盟其他机构之间的关系是否是此消彼长?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章 欧盟理事会权力嬗变的理论基础
节 间主义理论与超国家主义理论的早期论战
一、传统间主义理论
二、新功能主义理论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间主义理论与超国家主义理论的争论
一、自由间主义理论
二、新制度主义理论
第三节 间主义理论与超国家主义理论的两分法
一、间主义理论与超国家主义理论的两分法
二、间主义理论与超国家主义理论的相互批判
第二章 欧共体理事会权力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至1966年)
节 欧共体理事会的建立与权力的兴起
一、欧洲治理机制建立的前期基础
二、欧洲共同体在实践中摸索
三、欧共体理事会的建立
四、间合作的典范
五、主要成员国对间合作的态度
六、欧共体机制间属性加强
第二节 案例分析
一、欧共体创始国在共同农业政策上的博弈
二、空椅子危机:欧共体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首轮交锋
第三节 欧共体理事会与成员国、欧共体委员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自下而上:成员国共同决定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方向
二、自上而下:理事会调解成员国之间的分歧
三、欧共体委员会成为欧共体理事会的“附属”机构
第三章 欧共体理事会权力受到挑战(1967~1985年)
节 欧共体理事会权力遭遇挑战
一、石油危机导致成员国追求短期收益
二、英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加剧
三、欧共体主要机构间的紧张关系
第二节 案例分析
一、共同渔业政策:成员国的超国家化主张
二、严格推行全体一致决策的共同农业政策
第三节 欧共体理事会面临的内外压力以及改革的准备工作
一、“内忧外患”推动理事会改革
二、改革前的准备工作——《单一欧洲法案》的出台背景
第四章 欧盟理事会权力遭遇挫折(1986~1999年)
节 从《单一欧洲法案》到《阿姆斯特丹条约》
一、《单一欧洲法案》——有效多数表决机制的扩展
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分享立法权
三、《阿姆斯特丹条约》——主要机构制度平衡的改变
四、民主合法性问题突出
第二节 案例分析
一、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
二、通信政策:典型的共同体政策超国家化
第三节 条约改革对欧盟理事会及其成员国的影响
一、条约改革对欧盟主要机构权力的影响
二、“委员会制”体系下欧盟理事会与欧盟委员会的关系
三、新的三边关系:欧洲议会的权力增加
四、条约改革对成员国的影响
第五章 欧盟理事会权力的新发展(2000年至今)
节 欧盟理事会权力的新发展
一、欧盟理事会机制变革的历史背景
二、欧盟东扩促使条约改革
三、欧盟理事会内部仍然存在的问题
四、欧盟理事会内部机制的调整
第二节 案例分析
一、回归间决策的共同农业政策
二、欧盟环境政策:东扩后较成功的共同体政策
第三节 新时期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与欧洲议会之间的权力斗争
一、欧盟主要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
二、票数比例重新分配与表决机制的改革
第六章 欧盟理事会权力嬗变的表现与原因
节 欧盟理事会权力变化的表现
一、欧盟理事会权力变化的具体表现
二、与欧盟理事会权力变化相关的问题
第二节 欧盟理事会权力变化的动因
一、政治动因
二、经济动力
三、机制内部动力
四、观念的重要性
五、其他原因
第三节 欧盟理事会权力变化的理论分析
一、间主义理论与超国家主义理论的分歧
二、两种理论对成员国与超国家机构权力分配的不同认知
三、对主要案例的理论解释
第七章 从《里斯本条约》的制度变革探析欧盟理事会的权力发展
一、《里斯本条约》的制度变革
二、《里斯本条约》制度变革产生的影响及评价
三、《里斯本条约》后欧盟理事会权力的未来发展
四、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的欧盟治理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欧盟理事会组织结构图
附录二 欧洲治理主要机制的两种维度
附录三 欧洲联盟机构设置概观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绝对是物有所值的。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每一章都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消化那些密集的学术概念和复杂的法律术语。作者似乎有意将这本书定位为一部面向专业研究者的深度专著,语言组织上充满了严谨的逻辑链条,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详实的文献支撑。我特别佩服作者在比较不同分析流派时所展现出的中立和全面,他没有简单地站队支持某一种理论模型,而是将各种解释框架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不同模型的解释力。这种“多角度审视”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理解欧洲治理,绝不能依赖单一的学科视角。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操作手册”,告诉你这个庞大的政治机器是如何被设计、运行,并不断自我修正的。
评分翻开这本关于欧洲治理体系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扎实的理论框架,作者似乎在试图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去解构欧盟理事会这个复杂机构的运作机制。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权力嬗变”这一核心概念的拿捏,它不像教科书里那样干巴巴地罗列条文,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案例分析,描绘出理事会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议题时,其内在力量对比和外部影响力是如何动态调整的。比如,在处理某次危机时,理事会内部的决策流程是如何被成员国之间的博弈所重塑的,这一点写得极其细腻,读起来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能感受到各国代表在幕后的唇枪舌战。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引用也相当丰富,但绝非堆砌,而是巧妙地服务于论点,增强了说服力。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欧洲政治核心的独特棱镜,对于想深入了解欧盟决策“引擎室”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份值得细品的深度报告。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非正式权力”的关注,这一点在很多关于欧盟机构的研究中常常被忽略。作者没有把目光仅仅锁定在正式的条文和会议记录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潜藏在理事会内部运作中的“潜规则”和“非正式惯例”。比如,关于“背靠背”磋商机制在决策中的作用,以及主要成员国领导人之间的私下沟通如何间接影响了官方决议的走向,这些细节的描绘非常生动,展现出政治实践的复杂性。读起来,仿佛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外交观察家,他用放大镜观察着每一个细微的互动。这种对权力“流态”的捕捉能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充满了现代政治剧的悬念和张力。对于希望理解欧盟决策“人性化”一面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细节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地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问题导向”的叙事方式。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一个理事会权力演变的特定维度——例如,其在财政政策中的作用、在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中的界限等。这种划分使得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定向阅读,而不必被一个漫长的整体叙事所困扰。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不同政策领域时,对理事会内部“共识文化”如何影响最终结果的分析。这种文化层面的探讨,补充了纯粹制度分析的不足。它让我们看到,在看似铁板一块的官方决策背后,是无数次妥协、退让和默契达成的结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制度变迁,落脚到了具体、可感的政治行为之上,极大地提升了理论的可操作性和理解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沉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类型,作者的笔触带着学者的严谨,却又不失对现实政治微妙之处的敏感捕捉。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欧盟理事会权力的演变时,非常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他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而是耐心地铺陈了从共同体时代到欧盟成立初期,再到里斯本条约前后的权力格局变化。尤其是在探讨“效率与民主赤字”这对永恒的矛盾时,作者提出的观点发人深省:理事会的某些权力扩张,似乎是以牺牲某种形式的透明度和直接问责制为代价的。这种辩证的分析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我个人对其中关于特定领域(比如某种具体的共同政策)理事会如何绕过其他机构实现“软性权力”的章节印象深刻,它揭示了许多我们日常新闻中看不到的政治操作艺术。读完后,我对欧洲“幕后政治”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