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省级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系统
定价:50.00元
作者:杨太明,吴文玉 等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2956806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省级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系统”凝集了全国气象部门众多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心血,并正在“两个体系”建设及农业防灾减灾中发挥着作用。为了便于全国有关业务技术人员对该系统软件有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该系统软件的业务应用和优化升级,我们编写了《省级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系统》。《省级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系统》全面完整地介绍了“省级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系统”的软件总体设计方案,总系统和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实现的技术和方法,软件所涉及的各类技术参数和文档及其说明,以及软件的使用说明及实例等,是使用好该系统软件以及进行软件的本地化和二次开发的工具书,也是有关技术人员和科技工作者了解气象部门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服务工作的有益的参考书。
目录
序
前言
章 省级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系统概述
1.1 建设背景
1.2 开发组织形式
1.3 系统建设主要内容
1.4 系统主要特点
第2章 系统设计和功能
2.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2.2 系统功能和结构组成
2.2.1 农业干旱监测预警子系统
2.2.2 洪涝(渍)灾害监测评估子系统
2.2.3 高温热害监测预警子系统
2.2.4 低温冷害监测评估预警子系统
2.2.5 水稻寒露风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
2.2.6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
2.2.7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指数监测预警子系统
2.3 系统设计原则
第3章 农业干旱监测预警子系统
3.1 农业干旱监测预警子系统设计思路
3.2 农业干旱监测预警子系统监测评估方法、模型
3.2.1 农业干旱监测
3.2.2 气象干旱指数计算
3.2.3 农业干旱预报
3.2.4 农业千旱综合评估
3.3 农业干旱监测预警子系统功能结构
3.3.1 农业千旱监测信息分析
3.3.2 农业干旱预报预测
3.3.3 农业干旱综合评估
3.4 农业干旱监测预警子系统各模块数据结构(数据流程)
3.4.1 农业干旱遥感监测
3.4.2 农业干旱预报预警
3.4.3 农业干旱评估
3.5 农业干旱监测预警子系统功能实现
3.5.1 系统功能设计
3.5.2 接口设计
3.5.3 运行设计
3.5.4 系统出错处理设计
3.5.5 系统维护设计
3.6 农业干旱监测预警子系统特点
3.7 模型验证及其在业务中的应用
3.7.1 遥感干旱监测模型对比验证
3.7.2 遥感干旱监测结果检验与误差分析
3.7.3 遥感监测墒情误差的残差订正
3.7.4 土壤墒情预报验证分析
3.7.5 系统在业务中的应用
第4章 洪涝(渍)灾害监测评估子系统
4.1 洪涝灾害监测评估子系统设计思路
4.1.1 系统设计背景及原則
4.1.2 软件设计原则
4.2 洪涝灾害监测评估子系统方法模型
4.2.1 洪涝指标
4.2.2 土壤湿度推算
4.2.3 洪涝灾害评估方法与指标
4.2.4 EOS/MODIS数据水体信息识别及面积提取
4.2.5 基于神经网络的EOS/MODIS数据水体信息识别
4.3 洪涝灾害监测评估子系统功能及其结构
4.3.1 子系统功能
4.3.2 子系统结构
4.4 洪涝灾害监测评估子系统功能实现
4.4.1 数据库总体框架
4.4.2 计算处理方法
4.4.3 数据处理流程
4.4.4 软件接口设计
4.5 洪涝灾害监测评估子系统特点
4.6 洪涝灾害监测评估子系统应用个例
4.6.1 暴雨洪涝风险评估
4.6.2 洪涝卫星遥感监测
4.7 本章专有名词解释
第5章 高温热害监测预瞽子系统
5.1 高温热害监测预警子系统设计思路
5.1.1 高温热害监测
5.1.2 高温热害预测
5.1.3 高温热害评估
5.2 高温热害监测预警子系统监测评估方法与模型
5.2.1 水稻高温热害指标选取和危害等级确定
5.2.2 基于MODIS数据的地面温度反演模型
5.2.3 高温热害灾害损失评估模型
5.3 高温热害监测预警子系统功能结构
5.3.1 热害监测
5.3.2 热害预测
5.3.3 热害评估
5.4 高温热害监测预警子系统各模块数据结构
5.4.1 数据內容与数据结构
5.4.2 数据结构与程序的关系
5.4.3 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
5.5 高温热害监测预警子系统特点
5.6 高温热害监测预警子系统应用个例
5.6.1 高温热害监测预警报告
5.6.2 早稻高温热害风险分析
第6章 低温冷害监测评估预瞥子系统
6.1 低温冷害监测评估预警子系统设计思路
6.2 低温冷害监测评估预警子系统方法模型
6.2.1 年度低温冷害监测
6.2.2 玉米延迟型低温冷害监测
6.2.3 水稻障碍型低温冷害监测
6.2.4 遥感数据低温冷害监测
6.2.5 玉米短期低温冷害预测
6.2.6 水稻短期低温冷害预测
6.2.7 玉米产量影响评估
6.2.8 水稻产量影响评估
6.3 低温冷害监测评估预警子系统功能结构
6.4 低温冷害监测评估预警子系统功能实现
6.4.1 数据流程
6.4.2 系统功能
6.5 低温冷害监测评估预警子系统特点
6.6 低温冷害监测评估子系统应用个例
6.6.1 遥感低温冷害监测应用
6.6.2 2009年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监测
6.7 本章专有名词解释
第7章 水稻寒露风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
7.1 水稻寒露风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设计思路
7.2 水稻寒露风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方法模型
7.2.1 寒露风害的气候背景
7.2.2 寒露风危害指标及其强度
7.2.3 寒露风对晚稻影响概况
7.2.4 寒露风害类型
7.2.5 寒露风害对晚稻抽穗开花的影响过程和规律
7.3 水稻寒露风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功能结构
7.3.1 软件结构
7.3.2 灾害监测
7.3.3 灾害预警
7.3.4 灾害评估
7.3.5 基础数据维护
7.4 水稻寒露风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功能实现
7.4.1 数据结构设计
7.4.2 软件处理流程
7.5 水稻寒露风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特点
7.6 水稻寒露风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应用个例
7.6.1 灾害监测
7.6.2 灾害预警
7.6.3 灾害评估
第8章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
8.1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设计思路
8.2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方法模型
8.2.1 低温
8.2.2 寡照
8.2.3 降雪
8.2.4 大风
8.3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功能结构
8.4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功能实现
8.4.1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指标的建立
8.4.2 数据处理
8.4.3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技术方法
8.4.4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技术方法
8.4.5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技术方法
8.5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特点
8.6 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子系统应用个例
8.6.1 灾害预测
8.6.2 灾害监测
8.6.3 灾害评估
8.7 本章专有名词解释
第9章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指数监测预警子系统
9.1 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指数监测预警子系统设计思路
9.2 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指数监测预警子系统方法模型
9.2.1 稻瘟病发生发展气象影响指数
9.2.2 稻飞虱发生发展气象影响指数
9.2.3 麦类赤霉病发生发展气象影响指数
9.2.4 麦类条锈病发生发展气象影响指数
9.3 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指数监测预警子系统功能结构
9.4 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指数监测预警子系统功能实现
9.4.1 实时气象资料处理
9.4.2 病虫害监测预测及评估
9.4.3 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指数监测预警子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9.5 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指数监测预警子系统特点
9.6 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指数监测预警子系统应用个例
9.7 本章专有名词解释
0章 总系统集成开发
10.1 软件开发的语言环境
10.1.1 开发环境要求
10.1.2 运行环境要求
10.2 软件开发遵循的规定
10.2.1 编码约定
10.2.2 数据库管理约定
10.2.3 系统配置约定
10.2.4 目录结构约定
10.2.5 初级产品格式约定
10.2.6 文件命名约定
10.2.7 指标与色标配置文件约定
10.3 系统界面设计风格
10.3.1 界面控件形式
10.3.2 对话框布局
10.4 基于分布式组件的总系统集成技术
10.4.1 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与开发技术
10.4.2 基于.NET组件式的C/S系统开发应用
10.4.3 数据库管理与知识推理技术
1章 总系统主要功能
11.1 数据采集
11.1.1 历史数据的手工采集
11.1.2 实时数据的自动采集
11.1.3 数据采集类型介绍
11.2 系统设置
11.2.1 通用表维护
11.2.2 数据迁移
11.2.3 菜单维护
11.2.4 数据库备份
11.2.5 表分配维护
11.2.6 站点维护
11.3 数据查询
11.3.1 基本查询
11.3.2 气象资料查询
11.3.3 数据统计分析
11.3.4 气候资源分析统计
11.4 产品制作与发布
11.4.1 初级产品
11.4.2 产品制作
11.4.3 产品发布
11.4.4 产品模板维护
11.5 配置系统
参考文献
附录 系统软件界面简要介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朴典雅的字体搭配上写实的农田插画,仿佛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丰收的喜悦。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扉页上那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深深吸引,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农民的心声,也预示着这本书将是一场关于农业与气候之间和谐关系的探索。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天气,但面对自然灾害,我们依然需要智慧和经验的累积。这本书的作者们,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保障体系,这不仅仅是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更是对农业生产稳定性的深切关怀。我期待着书中关于如何有效规避和应对不同类型农业气象灾害的详细阐述,例如针对干旱、洪涝、低温、高温、病虫害等,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大数据、遥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来提升气象预警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充满好奇。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守护我们“舌尖上的安全”的智慧结晶。
评分最近对农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这一块比较关注,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正版世省级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系统”,这几个字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权威性和专业性。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深入探讨了气象灾害对农业各个环节的影响,从播种、生长到收割,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因为突发的气象变化而受到重创。书中应该会对如何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系统化的气象灾害预警和应对机制进行详细的介绍,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具体案例的分析,比如某地区曾经遭受严重干旱,是如何通过气象部门的预警和调度,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损失?或者在某次特大洪涝灾害中,农业部门又是如何快速响应,启动应急预案,保护农田和农作物的?这类实操性的内容,对于提升基层农业从业者的应对能力非常有价值。此外,书中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可能面临的独特气象灾害风险分析,以及相应的差异化保障措施,也一定包含在内。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读者,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们都知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气象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全球粮食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本书以“世省级”这样的表述,暗示了其在国家层面上的战略高度和系统性。我迫切地想了解书中是如何构建一个覆盖全国、联动各地的气象灾害服务保障体系的。这其中涉及到的部门协调、信息共享、技术平台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培养等方方面面,都极具研究价值。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涵盖了气象服务在灾前预防、灾中应对和灾后恢复这三个阶段的具体作用。例如,在灾前,如何通过精准预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指导?在灾中,如何快速发布预警信息,帮助农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在灾后,又如何通过气象监测和分析,评估灾害损失,并为灾后重建提供支持?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提升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应对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气预报的书,更关乎着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在想,这本书在“保障系统”这个概念上,一定做了非常深入和细致的设计。这可能包括了从宏观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到微观的区域性、甚至地块级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对于“服务”的理解,我也期望书中能够体现出其主动性和针对性,并非仅仅是被动地发布信息,而是能够根据不同农业生产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气象服务。例如,针对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期的关键气象指标,给出详尽的分析和预警。书中可能还会探讨如何通过公众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的气象科学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毕竟,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使用者能够理解和运用。这本书的面世,预示着我国在农业气象保障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它将成为连接科研、管理与生产实践的桥梁,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感觉信息量巨大,而且非常实用。 “正版世省级农业气象灾害服务保障系统”,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传递了一种国家级、系统化、专业化的信息。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今气候多变的环境下,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越来越高,如何才能建立起一套真正有效、能够抵御风险的保障体系?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将“气象灾害”与“服务保障系统”紧密联系起来的。它是否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气象灾害的形成机理、影响规律,以及针对这些灾害,系统是如何进行监测、预警、评估和应对的?这其中应该涵盖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以及管理策略。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到达每一个需要的人手中,特别是广大的一线农业生产者。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专业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守护“饭碗”的智慧宝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