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聆听大师:季羡林(全9册)
定价:283.00元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54070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和感情矛盾与和谐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季羡林
内容提要
《季羡林谈人生》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本书是季羡林先生于2006年亲自授权、审定的经典畅销书,集中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人生智慧的文章。季羡林先生愈行愈远,而他的人生智慧对读者的影响却愈久弥深。
 《季羡林谈写作》 季羡林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散文、小品文、游记等,都蕴含了季羡林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底。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写作方面的文章,对广大读者提高写作能力会大有裨益。
 《季羡林谈翻译》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的学者,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本书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大有裨益。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学术大师,他一生都在读书治学。所幸,季羡林先生也写了大量的读书治学方面的文章,将他所知道的读书治学经验分享给读者。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读书、治学以及他介绍学术前辈治学经验的文章,对于广大学生和学者,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季羡林谈师友》 恩师和朋友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季羡林先生作为一位学术大师,受到了众多师友的影响。本书精选了季羡林先生回忆恩师和朋友的文章,展现了季羡林先生对恩师的感激和对朋友的真挚感情,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师生之情、朋友之情。
 《季羡林谈佛》 季羡林先生是外公认的佛教研究,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在佛教研究中体现的思想和文化观。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大学者,他晚年曾写出一系列谈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的文章,体现了他长期思义理之学的结果。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书中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季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季羡林自传》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生前亲自授权、审定的版本,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季羡林散文精选》 学贯中西的季羡林先生的也是散文大家。他在70余年的时间里,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的散文。这些散文,淳朴、隽永、评议、深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书精选的61篇散文精品,都由季羡林先生生前亲自审定。这些散文,无论咏物、忆旧,还是叙事、写景,均表现出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世事的独特眼光和深刻思想,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给人以深刻启迪。
目录
《季羡林谈人生》《季羡林谈写作》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6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外罕见。
文摘
序言
这几册书在装帧设计上也做得非常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但更重要的是内容上展现出来的“跨界思维”的魅力。作者并未将他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标签之下,而是清晰地展示了他如何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汉学、宗教学、比较文学乃至东方哲学的广阔疆域。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个真正博学之人头脑中知识网络的连接方式。书中对于他早期治学的艰辛描述,那种近乎于“筚路蓝缕”的状态,对于我们现在享受着便利的学者来说,是一种强烈的触动与鞭策。它没有刻意拔高,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文献佐证和个人信件的引用,还原了一个鲜活、勤勉、富有远见的学者形象。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高级的思想体操,让你的思维跟着他的步伐去拓展边界,去探索那些看似遥远实则息息相关的文化命脉。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么大部头的传记有些畏惧,担心会变成应付差事似的阅读任务。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粘性”。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你一头栽进去就难以自拔。不同于快餐式的阅读体验,它鼓励慢下来,去品味那些关于语言、文化、历史如何相互缠绕的深刻见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回避争议和挑战,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一个学者在面对时代变迁、学术分歧时所展现出的应变和坚守。这种叙事的勇气,使得整部作品的格调非常高远。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人的一生,更是在为我们留存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坐标。读完后,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文化土壤,并以一种更谦卑、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知识的获取与传承。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真正的好书所能给予的力量。
评分翻开这几卷,最让我震撼的是其对学术脉络的梳理,它展现的绝不是某个单一领域的精湛,而是一种罕见的融会贯通的大气象。很多传记会侧重于“成就”,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深入到了“过程”——那些艰辛的求索、那些跨学科的碰撞,甚至是对自身研究盲点的自我审视。读到关于他早期在异域学习的经历时,我仿佛能闻到那种异乡的尘土味和图书馆里旧书的味道。这种叙述的层次感非常丰富,既有宏大的学术视野,又有对具体考据细节的耐心挖掘。它让你明白,真正的大家,其思维的宽度和深度是如何相互支撑的。比起那些只会用华丽辞藻堆砌的赞美,这本书用扎实的细节和严谨的逻辑,构建起了一座可供后学者登临远眺的知识高塔。每次合上书卷,总觉得自己对“治学”二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不是天赋,而是一种近乎于苦行僧般的自律和对未知世界永不餍足的好奇心。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将学术的严谨和文学的优美做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它没有陷入那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泥潭,但同时也避免了过度口语化而流于肤浅。我个人非常喜欢其中那些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含蓄的、不直接挑明的复杂情感。比如描写他与师友间的交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那种既有惺惺相惜,又带点学术竞争的微妙张力。这种叙事技巧,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立体,绝非扁平化的“圣人”形象。读来让人感到亲近,因为你看到了大师也有困惑、有挣扎,这反而更显其伟大之处。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一种沉静的力量,那种从容应对复杂世界的定力。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都有新的细节被光线照亮。
评分这套书,与其说是读“人”,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感觉非常奇妙。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材料的方式,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而是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巧妙地编织成一个立体的精神肖像。你读的时候,会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深厚的家国情怀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个学者的风骨。比如,书中关于他在西南联大那段艰苦岁月的记述,文字里透着一股韧劲儿,让你明白“大师”的称号从来不是白得的,它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坚守与取舍。不同于某些传记的煽情,这里的笔触克制而有力,精准地抓住了人物性格中最核心的部分,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反思,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对真理的执着,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便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润物细无声。我常常读完一段,需要停下来,静静地回味那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醒与担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