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改革:做對的和沒做的
定價:42.00元
作者:華生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0605303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新的政經周期,中國改革嚮何處去?在《中國改革:做對的和沒做的》中,華生從産權、、政權三者關係的曆史縱深齣發,以改革親曆者的身份,迴顧、反思瞭改革做對的和沒做的。在此基礎上,作者指齣改革下一步,應重拾求真務實的改革開放精神,繼續堅持雙軌戰略,以社會改革帶動全麵改革,並就黨的建設、土地製度、城鄉統籌等關乎改革成敗的核心問題,給齣瞭具體的思路與方案。
目錄
代序 我們隻是扮演瞭一個時代符號
一、時代符號
二、隻做“機製設計”一件事
前言 中國改革嚮何處去
一、經濟改革的焦點在土地製度和國企改革
二、社會改革需要解決城鄉居利不平等和建立對權力的製約
三、政治改革的焦點不是主義或意識形態之爭,而是主義與利益之爭
四、改革的動力與空間
五、改革新徵程的選項和路徑
部分 政治改革
章 改革的基礎與共識的可能
一、改革分歧在1979年已經産生
二、1979、1989年搞政治改革的時機並不成熟
三、中國的主體國有資産並沒有被瓜分
四、現在政治體製改革到瞭討論和起步的時候
五、重建改革共識
六、政治體製改革不在於目標模式,而在於明確方嚮
七、民主的學習和訓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八、改革符閤黨的長遠利益
九、平等權利是政治改革的基礎
十、不同人群的改革訴求不盡相同
十一、建立朝野共識比推動左右共識更加重要
十二、“我對改革持樂觀態度”
……
第二部分 整體轉型
第三部分 方法路徑
附錄 中國改革十年:反思和前景
後記
作者介紹
華生,經濟學傢,師從被譽為“一代經濟學大師”的董輔礽先生,是影響我國經濟改革進程的三項重要變革,即價格雙軌製、資産經營責任製、股權分置改革的提齣者和推動者,現任東南大學等多所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導師。華生曾獲孫冶方經濟學奬、中國經濟理論創新奬、首批“*有突齣貢獻的專傢”等奬項。
文摘
序言
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完全消化這本書所承載的信息量,它絕對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掃讀”的輕鬆讀物。作者在資料的搜集和整理上花費的心血是肉眼可見的,大量的原始數據和跨領域的引用,構築瞭一個堅實可信的分析框架。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某些專業術語的解釋雖然詳盡,但偶爾還是需要結閤其他背景知識來理解其深層含義。然而,正是這種深度,使得這本書具備瞭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參考意義。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發生瞭什麼”,更是“為什麼會那樣發生”,以及在權力、市場和民意三者交織的復雜係統中,如何尋找那個微妙的平衡點。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在當下快餐式閱讀的潮流中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震撼的,它提供的視角是如此的立體和多維。我原以為這是一本偏嚮於經濟學理論的著作,但事實是,它更像是一部社會變遷的編年史。作者似乎對每一個關鍵人物的動機和每一個政策背後的復雜博弈都有著異乎尋常的洞察力。尤其是在闡述某些看似成功的改革背後的隱性成本時,那種冷靜的批判和無可辯駁的事實堆砌,讓人不得不正視那些被光環遮蔽的陰影。文字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從緩慢的鋪陳到關鍵時刻的爆發,情緒的張弛有度,使得長篇的閱讀過程也充滿瞭吸引力。它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放在手邊時常翻閱的參考手冊,每次重讀都有新的體會。
評分這本書讀起來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親曆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將復雜的經濟和社會現象剖析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他對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描述,那種既有宏觀視野又不失個體命運關懷的敘事方式,讓人在瞭解政策變遷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書裏對某些改革措施的後續影響的分析,更是發人深省,讓人不禁思考,如果當初換一種方式,今天的局麵會不會大不相同。這種對曆史的“反思性”敘述,遠超瞭一般的曆史迴顧,更像是一場深入骨髓的集體記憶重塑之旅。讀完後,我感覺對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有瞭更清晰的認知,那種對“來路”的理解加深瞭。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篇幅著實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真正沉浸進去,那種想要探究究竟的欲望就會完全占據上風。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路徑依賴”的論述,作者用一係列前後關聯的事件鏈條,清晰地展示瞭過去的選擇如何固化瞭今日的結構,使得改變變得異常艱難。這種對曆史慣性的深刻洞察,遠比單純贊美或批評某一項政策來得更有價值。它提供瞭一種認識論上的工具,幫助讀者跳齣非黑即白的思維定勢,去理解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連續性。讀完之後,我開始以一種更加辯證和審慎的態度去審視當前正在發生的一切,收獲遠超預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有一種獨特的“冷峻的溫暖感”。盡管它探討的主題大多是嚴肅且充滿爭議的,但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近乎科學傢的客觀與剋製,避免瞭過度煽情或武斷的價值判斷。然而,在那些對具體案例的描摹中,我們又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深切關懷。比如對某些群體在特定曆史階段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犧牲的描述,雖然語氣平淡,但其衝擊力卻直抵人心。這種高超的敘事技巧,使得這本書既能滿足學者對深度分析的需求,也能讓普通讀者在情感上産生共鳴,實現知性與感性的完美交匯。這是一種高段位的寫作,真正做到瞭“寓嚴肅於平易之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