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和諧社會十講--全國宣傳文化係統四個一批人纔作品文庫
:36.00元
售價:26.3元,便宜9.7元,摺扣73
作者:李培林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101064322
字數:232000
頁碼:27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99kg
實施宣傳文化係統“四個一批”人纔培養工程,是黨中央作齣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推動實施人纔強國戰略,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力的重要舉措。實施這一工程,旨在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政治堅定,與黨同心同德,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的思想理論傢、的記者編輯主持人、的齣版傢、的作傢藝術傢。為集中展示“四個一批”人纔的成果,發揮其示範引導作用,“四個一批”人纔工作領導小組決定編輯齣版《全國宣傳文化係統“四個一批”人纔作品文庫》。《文庫》主要收集齣版“四個一批”人纔的代錶作,包括理論專著論文、新聞齣版、文學藝術作品等。按照精益求精、分步實施的原則,《文庫》將統一標識、統一版式、統一封麵設計陸續齣版。
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創新——學習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
第二節 在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三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次新的實踐
第四節 調整社會結構構建和諧社會
第五節 高度重視人均GDP 1000—3000美元關鍵階段的穩定發展
第二講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節 樹立科學發展觀
第二節 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三節 經濟進入瞭新一輪的高成長周期
第四節 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應並駕齊驅
第五節 確立統籌、協調、持續發展的新戰略
第六節 發展是執政興國的要務
第三講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
節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個關鍵問題
第二節 統籌推進城市化和建設新農村
第三節 全球化與中國“新三農問題”
第四節 要注重社會管理體製的改革
第五節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要有新世紀的減貧工程
第四講 利益格局和收入分配
節 貧富差距擴大潛伏著危險
第二節 建立閤理公正的社會分層體係
第三節 改革開放以來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
第四節 擴大中等收入階層
第五節 社會公正、黃金分割與和諧社會建設
第六節 從調整收入分配入手擴大內需
第七節 建設和諧社會應注意社會心態的變化
附錄:西方社會分層理論和分層狀況
第五講 就業是當前大民生問題
節 就業是當前大民生問題
第二節 中國就業市場的特徵
第三節 就業市場緊張局麵的影響因素
第四節 麵對就業挑戰的政策選擇
第六講 編織社會保障安全網
節 完善社會保障體係需要考慮的若乾問題
第二節 社會保障製度運行中麵臨的難題
第三節 農民工養老保險體製的設想
第四節 發展慈善事業,構建和諧社會
第五節 發揮商業養老保險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第七講 傢庭、社區和社會組織
節 社區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第二節 居民自治是社區運行的基礎機製
第三節 社會生活支持網絡從單位到社區的轉變
……
第八講 區域發展
第九講 現代社會風險
第十講 東方現代化和中國經驗
李培林,1955年5月生,山東濟南人。198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1984年獲法國裏昂大學碩士,1987年獲法國巴黎大學(索邦大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國傢“十一五”規劃專傢委員會委員等職。1992年被授予國
初翻開這本書時,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些老生常談的社會治理模型,但很快就被作者那種近乎“手術刀”般精準的分析能力所吸引。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時而如大江東去,氣勢磅礴地闡述頂層設計,時而又像微風拂麵,細膩地剖析個體在變遷中的迷茫與重塑。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價值多元化”與“社會共識”之間張力的探討,作者沒有迴避矛盾,反而將其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那種辯證法的運用,體現瞭一種成熟的知識分子應有的審慎態度——既不盲目樂觀,也不過度悲觀。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反復琢磨某些段落,尤其是那些關於代際溝通與倫理重構的論述,仿佛作者已經洞察瞭我們集體潛意識中的焦慮。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那種沉靜而有力的,沒有過多花哨的修飾,卻字字珠璣,直擊要害。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在茶餘飯後,用最樸素的語言,為你點破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復雜結構。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共同體”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教科書的定義層麵,而是有瞭一種更具生命力的、流動的認知。
評分這部作品的深度和廣度確實令人驚嘆,它不僅僅是一部理論著作,更像是一份為我們這個時代開齣的復雜社會問題的“診斷書”與“處方集”。作者以一種極為老練的筆觸,將宏大的敘事結構與細微的社會肌理編織在一起,使得那些抽象的“和諧”概念變得觸手可及、可感可量。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文化傳承與現代性衝突這一核心議題的處理方式,作者沒有采取非黑即白的簡單論斷,而是深刻揭示瞭兩者之間張力之美與破壞性,那種在曆史的厚重感與未來的不確定性之間尋求平衡的努力,讀來令人深思。例如,關於地方性知識在構建整體認同中的作用的論述,展現瞭一種超越主流敘事的謙遜和洞察力,仿佛引領我穿行於不同地域的阡陌之間,去傾聽那些被高速發展所掩蓋的真實聲音。全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材料豐富而精準,絕非空洞的口號式宣傳,而是基於紮實的田野調查和深厚的文獻積纍,這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思想的激蕩,又能獲得知識的充實。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穩定”背後的社會成本與文化價值。
評分這部作品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漸入佳境的享受。起初可能會被其標題的宏大所震懾,但深入其中後,你會發現作者的筆力非常內斂和剋製,他很少使用誇張的辭藻來渲染氣氛,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邏輯推導,自然而然地將讀者帶入到他對社會深層運行規律的理解之中。我個人認為,書中對“軟權力”在社會整閤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是其最精妙之處之一。作者深刻地揭示瞭文化吸引力如何超越強製力,成為維護長期穩定的基石。這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社會學和曆史學的背景知識,但即便是初涉該領域的人,也能被作者清晰的比喻和精巧的案例所摺服。全書的語言組織充滿瞭音樂的韻律感,段落之間的過渡流暢自然,使得長篇閱讀也毫不枯燥。這本書最終給予讀者的不是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一套有力的提問工具,它教會我們如何去更深入、更全麵地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世界,並激發我們去思考,作為個體,我們應該如何以一種更負責任、更具建設性的姿態參與到這場宏大的社會構建之中去。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它沒有將“和諧”視為一個靜止的目標,而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動態過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理論體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跨學科的視野。你會發現,經濟學的理性分析、社會學的田野觀察、哲學的價值追問,被巧妙地熔鑄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堅不可摧的分析矩陣。書中對於社會信任資本的構建和維護所花費的筆墨,尤為值得稱道。作者沒有僅僅停留在宏觀數據的羅列,而是深入到社區層麵,探討人與人之間微觀互動如何積纍或消解這種信任。這種由點及麵的書寫方式,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說服力。對我而言,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健行”,每走一步都需要調動全身的思考肌群。它迫使你跳齣自己的舒適區,去理解那些與你觀點相左的群體的立場與邏輯,從而真正理解“兼容並蓄”的真正含義。那些關於製度創新與文化適應性的章節,提供瞭大量可供地方實踐藉鑒的藍圖,它們的設計充滿瞭務實的智慧,而非空泛的想象。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冷靜的、去情緒化的觀察視角。在當今信息爆炸、觀點極化的環境下,能夠保持如此清醒的頭腦,實屬不易。作者對於“共識”的形成機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他沒有將共識視為理所當然的産物,而是將其視為需要精心培育、持續維護的稀有資源。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開始對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社會現象産生全新的解讀:為什麼某些政策會引發強烈的反彈?為什麼某些文化符號能迅速凝聚人心?答案似乎都隱藏在這部作品提供的復雜模型之中。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是一種典雅的學術範,但又不失對普通讀者的關懷,它用嚴謹的學理支撐起宏大的願景,卻又隨時準備好迴到具體的案例中去印證。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知識結構得到瞭顯著的優化,過去碎片化的認知被係統地整閤起來,形成瞭一個更為穩固的認知高塔。這不僅是一本關於社會建設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進行有效思考的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