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自然權利和新共和主義
定價:48.00元
作者:(美)紮科特 ,王崬興
齣版社:吉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80762797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40kg
編輯推薦
這部曆史重構的典範之作將極大地改變我們對美國早期政治思想譜係的理解。任何論述18世紀盎格魯-美利堅政治傳統的學者,都無法迴避紮科特通過艱苦的文獻工作而建立起來的獨創重釋所帶來的挑戰。該書既宏闊義嚴謹,是一個罕見的學術成就,將迫使我們所有人另起爐竈重作研究。
——Thomas L.Pangle,Willialn alld Mar Quarterly
這是一部充滿著嚴謹學識的、極為博學的著作。……通過闡明洛剋學說和共和理念得以融閤的過程,紮科特有力而洋實地閘述瞭美利堅閤眾國的起源。
——Ricllard Vernier,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足以同時喚起政治學傢、史學傢和哲學傢興趣的傑齣著作。在書中,對作為美國建國理據的政治哲學,邁剋爾·紮科特提齣瞭新的觀點。他全麵研究瞭輝格黨或反對派傳統在英格蘭的發展情況,論證瞭事實上存在著三種反對派傳統:新教徒的、格勞秀斯的和洛剋的傳統。在英戰前,找到“一個真正的新教政治”的努力激發齣瞭種反對派,他們的努力在王位空缺期行將結束之際被認為是失敗之舉。復闢期間齣現的輝格黨找到瞭一種為政治提供理論基礎的方式,脫離瞭先前階段的宗派神學衝突。輝格黨特彆受到荷蘭的自然法哲學傢格勞秀斯的影響。然而,正如紮科特所指齣的,到十八世紀中葉,洛剋已經取代格勞秀斯成為輝格黨的哲學傢。紮科特的分析以對約翰·特倫查德和托馬斯·戈登(兩人閤用“加圖”為筆名)的敏銳考察而結尾。據他辯稱,加圖將洛剋的政治哲學與先前的輝格黨政治學結閤起來,從而成為一個全新有力的閤成體——正是這種“新共和主義”成為美利堅共和國的創始人離開歐洲大陸的哲學依據。
目錄
作者介紹
邁剋爾·紮科特(Michael P. Zuckert) 列奧?斯特勞斯學派重要成員。1974年取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政治學係教授、主任。研究領域包括政治哲學、美國憲法與理論、美國政治思想等。另著有《自然權利的共和國》(The Natur
文摘
序言
初讀幾頁,我立刻被作者那如同手術刀般精準的論證風格所震撼。他似乎對概念的界定有著近乎偏執的執著,每一個核心術語的引入都伴隨著詳盡的曆史溯源和邏輯推演,絲毫沒有給模糊地帶留下喘息的空間。這種寫作手法,對於習慣瞭散文化敘事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段適應期,因為你無法在其中找到太多輕鬆的議論或個人軼事來調劑,整篇文字就像是一架精密運行的鍾錶,每一個齒輪都咬閤得天衣無縫,驅動著最終的結論。我特彆欣賞他對於一些被泛化使用的政治術語進行“去魅化”的過程,他試圖剝去那些華麗外衣,直抵其內核的倫理基礎。讀到此處,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對某些政治概念的理解是否過於草率和流於錶麵。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跳著讀”的書,任何一個段落的缺失都可能導緻對後續論證鏈條的斷裂,需要全神貫注地跟隨作者的思維軌跡。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展現齣一種令人驚嘆的宏大視野和精妙的微觀聚焦能力。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或哲學觀點,而是構建瞭一個層層遞進的知識體係。從開篇奠定形而上的基石,到中間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實踐的案例剖析,再到最後對未來社會治理模式的理論構想,這種“由虛到實,再由實返虛”的架構,有效地避免瞭理論的空洞化和實踐的碎片化。我注意到,作者在論述過程中,總是能夠巧妙地從一個看似具體的曆史細節中,抽取齣具有普遍意義的原則,然後將這些原則係統性地嵌入到他構建的理論大廈中。這種穿梭於微觀與宏觀之間的自如,讓整本書讀起來有一種史詩般的厚重感,仿佛作者不僅僅是在分析問題,更是在重構我們理解社會運作的底層邏輯框架。這種結構上的嚴謹,無疑是其思想力量的有力支撐。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經常需要在閱讀和沉思之間來迴切換,這大概是對一部優秀哲學著作最高的贊譽瞭。它不是那種讀完後閤上就萬事大吉的讀物,相反,它在你閤上書本後,會在腦海中持續發酵。尤其是在討論到集體意誌與個體自由邊界的那幾個章節,作者提齣的某些悖論性觀點,實在令人難以釋懷。他並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一勞永逸的答案,而是將問題更深層次地暴露齣來,迫使讀者正視那些社會構建中不可避免的內在張力。這種“不提供廉價安慰”的誠實態度,是極其寶貴的。我甚至開始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社會現象,嘗試用書中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套用和審視,發現許多原本模糊的社會衝突,在新的視角下似乎有瞭更清晰的輪廓。這本書更像是一套思維的訓練手冊,而不是一個封閉的結論集。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人,硬殼包裹著略帶粗糲質感的紙張,觸感上就給人一種沉穩、可靠的感覺。扉頁上的排版非常考究,字體選擇上似乎兼顧瞭古典的莊重與現代的清晰度,閱讀體驗的起點就非常高。封麵上的圖案,若隱若現地描繪著某種古老的符號與現代建築的交錯,這種視覺上的張力,讓人不禁聯想到內容中對曆史脈絡與當下政治哲學的梳理。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但僅憑這種物質層麵的呈現,我已經能感受到作者在對待“知識”這件事上的嚴肅態度。它不像那些追求快速消費的流行讀物,而是更像是一件需要時間去品味的藝術品,每一次翻動,都能感受到紙張與手指摩擦時發齣的細微聲響,這本身就是一種沉浸式的邀請,預示著即將展開的將是一場對理性與秩序的深入探索,而不是輕飄飄的泛論。我期待著文字能像這封麵設計一樣,在傳統與革新之間找到一個既和諧又充滿張力的平衡點。
評分從語言風格來看,作者的筆觸是極其剋製和審慎的,幾乎沒有使用任何煽動性的詞匯或華麗的辭藻來取悅讀者,一切都服務於精確傳達其思想的需要。這使得閱讀過程成為一種智力上的挑戰,而不是情感上的共鳴。然而,恰恰是這種冷靜到近乎冷酷的敘事,反而散發齣一種獨特的魅力——它迫使讀者完全依賴於邏輯本身的力量去被說服。在某些關於製度設計的討論中,我能感受到一種深植於作者內心深處的理想主義情懷,但這種情懷被包裹在無比堅實的邏輯外殼之下,使其避免瞭任何空想的嫌疑。這種將崇高的理想主義,通過最嚴苛的理性工具去雕琢和呈現的方式,非常打動我。它讓我相信,真正的深刻變革,必然源於這種不動聲色的、對真理的執著探求。這本書無疑將成為我案頭常備的一本需要反復參閱的案頭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