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定价:32.00元
作者:刘吉余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502154653
字数:
页码: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18章,1~9章系统讲述了与油气田开发有关的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10~18章按油气的生、储、盖、运、聚展开叙述,并结合外油田开发实际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技能。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石油工程专业、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教学选用或油田地质工作人员、石油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在油气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地质老兵,我不得不说,《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这本书,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它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油气开发中的一些关键地质问题。以往,我们可能更侧重于勘探阶段的寻找,而这本书则把重心放在了“开发”这个更具挑战性的环节上,深入挖掘了地质因素对油气采收率、储量动态变化乃至后期开发策略的影响。 我特别欣赏书中所强调的“储层非均质性”的专题。以往很多资料可能只是简单提及,但这本书却从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学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导致储层非均质性的各种机制,并详细讲解了不同非均质类型对油气流动的影响,包括渗透率梯度、有利运移通道的识别等等。它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术,来定量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比如基于测井资料的分析、地震反演的应用等,这对于我们制定更精细化的开发方案,提高单井采油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更让我觉得有价值的是,书中对“剩余油分布”的探讨。这一点是油气开发后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而这本书则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揭示了导致剩余油分布不均的原因,包括残余油、可动油、弹性水压力驱动油等等,并提出了如何通过地质认识的深化来识别和动用这些剩余油的思路。比如,它分析了注水开发过程中,水淹模式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注采井网、改变注入方式来优化采收率。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油气藏开发后期的潜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挖潜”有了新的方向。
评分我是一位非地质专业的,但由于工作原因需要接触油气田开发的诸多环节,因此一直对这个领域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翻阅了《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这本书,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人性化,而且内容也足够通俗易懂,让我在短时间内就能对油气田开发的地质基础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书中对于“储层性质及其评价”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介绍了一些基本的储层参数,比如孔隙度、渗透率,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参数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油气开发中的实际意义。比如,在讲解渗透率时,它不仅介绍了不同岩石类型的渗透率差异,还重点分析了孔隙喉道尺寸、连通性等微观因素对渗透率的影响。我还了解到,原来储层不仅仅是简单的“海绵”,它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会对油气的流动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另外,关于“油气藏流体性质”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油气就是油和气,但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原油的密度、粘度、凝固点,天然气的组分、压力、温度等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油气的流动性和采收率。书中还讲解了油气藏内部压力、温度变化对油气相态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变化来预测油气藏的生产动态。这种从基础到应用,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逐渐理解油气开发背后的复杂科学原理。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地质基础”听起来就比较宏大和理论化。然而,读了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而且切入点非常巧妙,尤其是在如何将宏观的地质理论与微观的实际开发操作紧密联系起来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油气藏的静态描述”这一章节。以往我们可能会更多关注储层的物性好坏,但这本书则更进一步,强调了油气藏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静态特征对开发过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地震、测井、岩心等多种手段,综合评价油气藏的空间展布、厚度变化、岩性组合、物性分布以及流体性质。特别是对于“储层甜点”的识别,书中提供了非常系统化的方法,让我明白了仅仅有好的物性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渗透率的连通性、孔隙结构的有效性等多种因素。 而且,书中对于“构造对开发的影响”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可能更关注构造对油气聚集的影响,但这本书则强调了在开发过程中,构造变形、地层倾角、断层活动等因素对井筒稳定性、井下作业乃至后期二次开发的潜在风险。它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说明了在不同构造背景下,应该采取的不同的开发策略,这对于我们规避风险,提高开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条理,每一页都充满了扎实的知识点,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对话。
评分这本《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实在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宝典!我是一名刚入行的地质工程师,手握这本书,感觉就像拥有了通往油气世界的神奇钥匙。它不像某些枯燥的技术手册,动辄就是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图表,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娓娓道来油气勘探开发背后的地质逻辑。 书的开篇就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将宏观的地质概念与微观的岩石物性分析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对于砂泥岩的分类,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几种类型,而是从沉积环境、搬运方式、物源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某种岩性更可能成为优质储层。然后,书中对于烃源岩的评价也做得非常到位,从有机质类型、成熟度、生烃潜量等多个维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还结合了一些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地质条件分析来预测生烃能力,这对于我日后进行资源评价非常有指导意义。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的讲解,简直是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从生油、排烃、运移、聚集到最终的保存,每一个环节都描述得详尽入微,并且配有大量精美的示意图,形象地展示了不同类型圈闭的形成机制和油气充注过程。我尤其喜欢关于“盖层”那一章的论述,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盖层的岩性特征、封闭能力以及对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性,让我深刻认识到,油气藏的形成不仅仅取决于“有油”和“有藏”,更关键的是“能不能留住油”。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构建起了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油气藏形成模型,大大提升了我对油气藏勘探方向的把握能力。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野外工作的地质队员,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这本书,正是将这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它没有脱离实际,而是从实际生产中提炼出的地质规律,用清晰的语言进行阐释,并且配以大量图件和表格,让人一目了然。 书中有大量关于“油气藏类型划分”的论述,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以往我们可能笼统地将油气藏分为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等,但这本书则根据储层特征、成藏条件、流体性质等多个维度,对油气藏进行了更细致、更科学的分类,并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特点和难点。比如,对于“复杂油气藏”的讨论,它深入剖析了生物礁、火山岩、致密砂岩等复杂储层的成藏机理和评价方法,为我们指明了在这些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中的方向。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专门辟出一章来探讨“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与评价”。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将前面所讲的各种地质知识进行了一个大串联。它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录井等多种资料,相互印证,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地质认识。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解释方法和步骤,比如如何进行储层参数的优化、如何解释油气显示、如何进行产能评价等等。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日常在地质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料,做出更科学的判断,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这本书就像一本“移动的教科书”,随时随地都能从中汲取养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