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研究
定价:24.00元
作者:杨小明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671127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研究》由杨小明著,是在国家社科课题的基础上完成成书的,主要介绍了城乡群众体育导论、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现状调查,特别是对城乡群众体育的内容、目标以及如何评价作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战略进行了探索,对于构建全民健身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部门提供体育发展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可作为广大城乡社会大众体育的研究者、体育部门的管理者的参考用书。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构建和谐社会与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思想渊源及特征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原则及意义
三、群众体育的概念、属性及地位
四、构建和谐社会与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关系
五、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问题透视
六、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可行性及制约因素
七、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理论认识
一、城乡的界定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概念释义
三、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借鉴
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回顾
五、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历程与启示
六、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内涵
七、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典型调查
一、江苏镇江市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调查报告
二、湖北宜昌市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调查报告
三、甘肃定西市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调查报告
四、苏、鄂、甘三地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对比分析
五、我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差距成因剖析
第五章 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目标、原则、内容与评价
一、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目标
二、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原则
三、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内容
四、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评价
第六章 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具体对策
一、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保障措施
二、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具体对策
附:上海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杨小明,男,1977年出生,湖北当阳人。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多项,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类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文摘
序言
阅读过程中,有几个章节关于基层体育设施的“有效利用率”的探讨,简直可以说是击中了当前体育管理领域的痛点。作者没有空谈宏伟的规划,而是具体分析了乡村体育场馆在冬季、雨季乃至劳动力外流高峰期的实际使用困境。他提出的“模块化体育空间重构”理论——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学术化——但其实质是将体育场地视为一种可变动的社会资源,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基础建设。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几个试点村庄的案例分析,通过改变运动项目设置、调整活动时间表,显著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粘性。这种从上至下、再由点及面的研究方法,让我看到了真正能够落到实处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停留在“加大投入”这种空泛口号上的建议。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的,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冷静和客观。它很少使用煽情或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表达,所有的判断都基于严谨的论据支撑。这种风格的好处在于,它能够让不同背景的读者——无论是政策制定者、基层体育工作者还是学术研究人员——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因为它呈现的是一个尽可能接近“事实”的全貌。不过,也正因为这种客观,部分涉及政策解读的部分,对于初次接触相关议题的普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专业术语和逻辑转折。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需要读者带着目的性去研读,而不是作为休闲读物来消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有时代感了,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白色纸张,配上手写的、有点像老旧文件上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氛围里。我尤其喜欢封底那张模糊的老照片,好像是某个乡镇运动会的瞬间,依稀能看到大家穿着运动服,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略微粗糙的纸张触感,不像现在很多书籍那样追求光滑细腻的印刷效果,反而更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书脊的装订也显得非常扎实,虽然封面设计不算惊艳,但这种复古、不加修饰的风格,反而让人觉得内容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脚踏实地研究出来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快餐读物。它传递出一种“内容至上”的信号,让人对翻开书页后即将面对的知识体系充满了期待。
评分真正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本书在探讨“文化认同与体育参与”时所展现出的细腻洞察力。作者没有将乡村体育仅仅视为身体锻炼的手段,而是深入挖掘了它在重塑地方社区凝聚力方面的潜在价值。他对比了过去依靠集体劳动形成的体育活动和现在市场化驱动下的体育消费,指出了中间地带的文化真空。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某些传统武术或地方性民间竞技)如何与现代体育管理体系进行融合与传承的讨论,尤其富有启发性。这部分内容让我意识到,体育的“统筹发展”绝不只是硬件和资金的平衡,更是对特定人群精神生活和社群结构的深刻理解与尊重。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对“人”的关注超越了对“运动”本身的关注。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绪论部分,作者对于“统筹”这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说是做足了功课。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政策术语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与乡村在体育资源、人口结构、组织能力上的结构性差异。尤其是他引用的几个地方志和早期体育统计数据,那种详实到近乎枯燥的罗列,反而构建起了一个非常坚固的分析基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资源错配”时所采取的辩证视角,他没有简单地将城乡差距归咎于单方面的原因,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历史决策、经济基础以及文化惯性是如何共同作用形成今天的格局的。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数据相结合的笔法,使得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像一台精密的仪器,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