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众天文学(上下册)
定价:128.00元
作者:(法)C.弗拉马里翁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3012232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743kg
编辑推荐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多年前屈原这样仰天发问。中外一理,对于浩渺星空、茫茫宇宙,人类心中一直藏着这样疑问,被它所蕴藏的神奇和壮美所吸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得以更多地窥探宇宙的奥妙。然而许多天文知识对于广大读者而言,不免显得高深而艰涩,对于宇宙星空他们仍然充满困惑和迷茫,渴求了解。
 应该感谢《大众天文学》的出版,更应该感谢《大众天文学》中译本的出版。无论是法文原书,还是中文译本,都倾注了几代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的毕生心血,他们共同完成并完善了这样一本不朽的巨著。中译本的风格与原版高度一致,它们都以文学的笔触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宇宙面纱轻轻揭去,使普通读者得以全面清楚地了解宇宙真相。中文译本的出版更加曲折艰难,中国读者能读到这样的天文学名著实属不易,让我们好生珍惜它。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天文学科普名著,作者卡米伊弗拉马里翁以文学的笔触将浩芒宇宙的绚烂与神奇展示给广大读者。它是迄今为止,内容全、篇幅*、插图多的一部天文学科普名著。自它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欢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许多人因读了这本书而爱上天文学,甚至因此从事了天文研究工作。
 全书共分七篇,前六篇全方位描述和介绍了地球,月亮,太阳,行星世界,彗星、流星、陨星,恒星宇宙;第七篇简单介绍了各种天文仪器,让读者了解天文工作者所使用的工具和他们如何依靠这些精密仪器获得惊人发现。全书图文并茂,引人入胜,配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中文翻译文字流畅,通俗易懂,并保持了原有的文学风格;此外,译者又根据近年来天文学的新发展做了增补和修订,使全书内容翔实而新颖。
目录
《大众天文学》在中国(新版代序) 
译者序言 
原出版说明
弗拉马里翁传略 
篇 地 球
章 天空中的地球
第二章 地球怎样围绕着地轴和太阳转动
第三章 地球怎样围绕着太阳转动
第四章 地球的第四种运动——岁差
第五章 地球的摄动和太阳在空间的运行
第六章 地球运动在理论上和实验上的证据
第七章 作为行星和世界的地球
第八章 地球的起源
第二篇 月 亮
第九章 月亮——地球的卫星
第十章 月相
第十一章 月亮围绕地球的运动
第十二章 月亮对于地球的影响
第十三章 月亮的表面状况
第十四章 月食和日食
第三篇 太 阳
第十五章 主宰世界的太阳
第十六章 怎样测量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
第十七章 太阳物理概观
第十八章 光球
第十九章 原子与摄谱仪
第二十章 太阳光谱带来的消息
第二十一章 日食
第二十二章 色球与日珥
第二十三章 日冕
第二十四章 太阳与地球
第二十五章 太阳内部
第四篇 行 星 世 界
第二十六章 视运动与真运动
第二十七章 水星
第二十八章 金星——牧羊人的星
第二十九章 火星——小型的地球
第三十章 小行星
第三十一章 巨大的木星
第三十二章 土星——太阳系里的奇观
第三十三章 天王星——颠倒了的世界
第三十四章 太阳系的边界
第五篇 彗星、流星与陨星
第三十五章 历史上的彗星
第三十六章 彗星在空间的运动
第三十七章 彗星的组织
第三十八章 流星与陨星
第六篇 恒 星 宇 宙
第三十九章 星座
第四十章 星的方位测量
第四十一章 星的光亮与星的数目
第四十二章 星的距离
第四十三章 星的自行
第四十四章 双星
第四十五章 星的光谱
第四十六章 视向速度与分光双星
第四十七章 交食双星
第四十八章 星的直径、质量与亮度
第四十九章 变星
第五十章 新星
第五十一章 行星状星云——沃尔夫拉叶星
第五十二章 星团
第五十三章 星的化学结构与演化
第五十四章 弥漫星云
第五十五章 射电天文学
第五十六章 银河系
第五十七章 河外星云
第七篇 天 文 仪 器
第五十八章 天文仪器
附 录
章 地球的结构
第二章 地球大气的演化史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第四章 水星的自转及其表面观测
第五章 金星的自转、大气、温度及其表面观测
第六章 射电天文学的新发展
第七章 新天文学
第八章 新型的河外天体
星图
作者介绍
 C.弗拉马里翁(CamilleFlammarion,1842-1925),世界的天文学家和科普作家。法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并创办《天文学》杂志。他的天文科普演讲极为生动,世界闻名。他的一生著述五十余部,尤以《大众天文学》为。该书一再重印、修订再版,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传诵全球。法国科学院为此给他颁发奖金。法国还专为此书发行了一枚特种邮票。为纪念他,天文学界命名了月球上的弗拉马里翁环形山,火星上的弗拉马里翁撞击坑,1021号小行星为弗拉马里翁星。
 李珩(18980-1989),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巴黎大学博士。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长,并主编过《天文学报》《宇宙》。他一生重视科普,科普讲演生动有趣,著作丰富多彩。科普著作中他倾注了*心血的是翻译《大众天文学》。
 李元(1925-),中国天文科普学家,北京天文馆和《天文爱好者》杂志创始人之一。曾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馆、中国科普研究所工作。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6741号小行星命名为李元星。
文摘
序言
我必须说,《大众天文学》(上册)彻底颠覆了我对科普读物的刻板印象。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数据和术语的枯燥书籍,没想到它却以如此诗意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宇宙的奥秘展现在我面前。作者的文笔相当优美,他不仅仅是在讲解知识,更是在描绘一幅幅宇宙的画卷,用文字赋予了那些遥远的天体以生命和情感。我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他对月球的描述,不是冷冰冰的介绍其地质构造,而是将其描绘成地球忠实的伙伴,见证了地球亿万年的沧桑变迁,这种拟人化的手法,瞬间拉近了我与宇宙的距离,让我觉得这些遥远的天体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邻居”。他对行星的介绍也同样精彩,每一颗行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故事,比如金星的炙热与神秘,火星的荒凉与希望,木星的巨大与威严,土星的光环与浪漫。作者通过巧妙的语言,将这些行星的特点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我仿佛亲身游历了太阳系一般。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回避一些我们可能感到困惑的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会形成,它们又是如何围绕太阳运转的。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些有趣的例子,将复杂的物理学原理解释得清晰明了,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中的奥秘。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对宇宙产生了深深的眷恋和向往。
评分拿到《大众天文学》(上册)的时候,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天文学在我眼中一直是个高冷的学科。然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是如此的“接地气”,又如此的“出乎意料”。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没有直接抛出晦涩的定义,而是从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开始,比如夜晚的星空,月亮的盈亏,太阳的光芒,然后循序渐进地将我们带入更广阔的宇宙。我特别喜欢他对“星座”的讲解,不仅仅是介绍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更是讲述了隐藏在这些星座背后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这让我在学习天文学知识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人类文明与星空的奇妙连接。作者的语言充满画面感,他能够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宇宙图景。我至今仍记得他对火星的描述,不是简单的介绍其成分和大气,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神秘和未知色彩的红色星球,激发了我无限的想象。他对于一些天文学现象的解释,也非常贴近生活,比如解释日食和月食的原理,用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和场景,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些看似复杂的天文现象。这本书让我感觉,天文学并非高不可攀,它就隐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只要我们愿意去观察,去思考,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评分《大众天文学》(下册)继续了我对宇宙的奇妙旅程。如果说上册更多地聚焦于我们太阳系以及我们肉眼可见的宇宙,那么下册则将视野进一步放宽,将我们带入了更广阔、更深邃的宇宙腹地。作者在此展现了他更为宏大的叙事能力,他从宇宙的起源讲起,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方式探讨了“大爆炸”理论,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他对宇宙的膨胀、暗物质、暗能量等前沿概念的阐述,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往这些名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或新闻报道中,显得遥不可及,而在这本书里,我仿佛看到了它们清晰的轮廓,感受到了它们在宇宙演化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并非只是陈述事实,他更注重解释“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宇宙会膨胀,暗物质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追根溯源的解释,让我从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的思考和理解。他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天文观测手段和仪器,从地面上的射电望远镜,到太空中的哈勃望远镜,让我对人类认识宇宙的辛勤努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他对宇宙生命可能性的探讨,虽然这部分内容充满了未知和猜测,但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现有的理论和证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遐想的画面,这让我在震撼于宇宙之大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联系感,仿佛我们并非孤单地存在于这片黑暗之中。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天文学的好奇,更激发了我对科学精神本身的敬畏。
评分《大众天文学》(下册)延续了上册的精彩,并将我的宇宙视野推向了更远的深处。如果说上册让我认识了我们太阳系的“亲密战友”,那么下册就带我进入了宇宙的“星际旅行”。作者的格局非常宏大,他从恒星的诞生与死亡,到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再到宇宙的整体结构和起源,为我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宇宙画卷。我对作者对“超新星爆发”的描述印象最为深刻。他没有用冷冰冰的科学术语,而是将其描绘成宇宙中最壮观的“烟花”,在那一瞬间,恒星将生命的精华散播到宇宙的各个角落,孕育着新的生命。这种诗意的表达,让我对宇宙的残酷与温柔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星际介质”和“星云”的概念,让我明白,宇宙并非是空无一物的黑暗,而是充满了各种物质,它们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孕育着新的生命。他对宇宙大尺度的介绍,比如“星系团”和“超星系团”,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无垠,以及我们在其中是多么的渺小。然而,这种渺小并没有让我感到绝望,反而激起了我对探索宇宙的更大热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艰难与伟大,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大众天文学》(下册)给我带来的震撼,绝对不亚于上册。如果说上册是带我认识太阳系的“近邻”,那么下册就是带我远航,去探索那些更加广阔、更加神秘的宇宙边疆。作者在这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太阳系之外,从恒星的种类、演化,到星系的形成、结构,再到宇宙的尺度和历史,展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宇宙图景。他对于恒星“生老病死”的描述,让我对宇宙的动态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曾经在我眼中只是闪闪发光的光点,原来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周期,有的燃烧着炽热的光芒,有的则在生命的尽头化为壮丽的超新星爆发,甚至演化成神秘的黑洞。作者将这些复杂的天文现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够领略其中的科学魅力。我尤其被他对星系碰撞和演化的描述所吸引,想象着那些庞大的星系在宇宙中相互吸引、碰撞、融合,最终形成更加宏伟的结构,这简直就是宇宙级的“史诗大片”。他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从大爆炸的奇点,到宇宙的不断膨胀,再到今天我们所见的各种天体,他用一种宏大的时间尺度,将宇宙的整个生命历程展现在我面前,让我对时间、空间以及我们自身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宇宙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
评分《大众天文学》(下册)给了我一次彻底的“宇宙洗礼”。如果说上册是带我入门,领略太阳系的风采,那么下册就是带我进入了宇宙的“深水区”,让我对宇宙的认知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作者的视野之开阔,思考之深邃,令人惊叹。他从宇宙的整体结构讲起,将我们带入了由无数星系组成的宏大宇宙网络。他对黑洞的讲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以往黑洞在我眼中只是科幻作品中的概念,而在这本书里,我才真正理解了它的形成原因,它的强大引力,以及它在宇宙中的独特地位。作者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天体,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解释清楚,让我仿佛能够“触摸”到黑洞的存在。他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前沿和未知。这些神秘的物质占据了宇宙的大部分,却又难以捉摸,作者以一种既严谨又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这些宇宙的“幕后黑手”。他对于宇宙的年龄和未来演化的推测,也让我对时间的流逝和宇宙的终极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思考。这本书的宏大叙事和前沿内容,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无垠和人类探索的无限可能,它让我从一个仰望星空者,变成了一个对宇宙充满敬畏和好奇的“探索者”。
评分我一直认为,天文学是一门离我生活很遥远的学科,直到我遇见了《大众天文学》(上册)。这本书就像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对宇宙的认知盲区。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使用枯燥的公式和深奥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又充满诗意的语言,将宇宙的奥秘一点点展现在我面前。我特别喜欢他对太阳系的描述,不仅仅是介绍行星的构成和轨道,更是赋予了它们一种“故事感”。比如,他对土星的描绘,总是围绕着它那美丽的“光环”,让我仿佛能看到它在宇宙中优雅地旋转。他对火星的描写,也充满了神秘感,让我们对这颗红色星球的未来充满了遐想。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会巧妙地融入一些历史上的天文发现和科学家的故事,这让我了解到,原来天文学的进步,是无数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他对一些天体现象的解释,比如“潮汐力”,用到了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那些原本觉得很抽象的概念。这本书让我觉得,天文学并不神秘,它就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只要我们愿意去观察,去思考,就能发现宇宙的奇妙。
评分《大众天文学》(下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邃宇宙的大门。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让我惊叹不已。作者的叙述方式,从介绍宇宙的整体结构开始,就展现出一种宏大的视野。他对“星系”的描述,不是简单地将其定义为恒星的集合,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个在宇宙中孤独地旅行,又相互吸引、碰撞的“岛屿”。他对“黑洞”的讲解,尤其令人着迷。他用一种既严谨又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将黑洞这个吞噬一切的神秘天体,解释得清晰明了,让我对宇宙的极端现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还深入探讨了“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两个宇宙中的“未解之谜”,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还只是冰山一角。作者对于宇宙起源和演化的阐述,更是让我对时间和空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思考。他用一种宏大的时间尺度,将宇宙的整个生命历程展现在我面前,让我体会到了宇宙的永恒和变化。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也激起了我对科学探索的无限热情。
评分初次翻开《大众天文学》(上册)的时候,我心中是带着些许忐忑的,毕竟“天文学”这三个字,在我过往的认知里,总是与深奥、遥远、只有少数精英才能触及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就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将浩瀚的宇宙拉近到了我的触手可及之处。作者的文字没有枯燥的公式堆砌,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轰炸,而是如同一位和蔼可亲的老朋友,娓娓道来。他首先带领我们从地球这个熟悉的家园出发,一点点向外拓展视野,从月球的阴晴圆缺,到太阳的生老病死,再到那闪烁着神秘光芒的行星,每一步都充满了惊喜。我尤其喜欢他对星云、星系这些宏大概念的描绘,它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图片,而是拥有鲜活生命的宇宙画卷,其中孕育着新生的恒星,也见证着古老的消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类比,比如将黑洞比作宇宙中的“吞噬者”,将星系的碰撞描绘成宇宙的“舞蹈”,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天文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放下书本,抬头仰望夜空,试图在那些点点星光中,找到书中所描述的壮丽景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观星者”,去感受宇宙的呼吸,去聆听星辰的低语。它不仅仅是一本普及天文学知识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宇宙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自己在这个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大众天文学》(下册)又会为我揭示怎样的宇宙奥秘。
评分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阅读天文学方面的书籍,总觉得那是专业人士的领域。但《大众天文学》(上册)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观念。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耐心且充满智慧的朋友,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带我走进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精彩世界。作者的叙事非常流畅,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天上有什么”开始,引导我去认识月球、太阳,以及我们身边的行星。我尤其喜欢他对行星特征的描述,不仅仅是列出它们的参数,而是赋予它们一种“性格”。比如,他形容木星是一个“大家伙”,总是那么“霸气侧漏”,而土星则是一个“爱美人士”,总是戴着它那令人惊叹的光环。这些生动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行星的特点,也让我对它们产生了亲近感。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和科学发现的轶事,这让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有趣,也让我了解到天文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人类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他对于一些天体运动规律的解释,也同样精彩,用到的类比都非常贴切,让我这个物理基础薄弱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天文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去感受,就能领略到宇宙的壮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