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交通广播解析
定价:32.00元
作者:徐泓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01
ISBN:9787301067833
字数:315000
页码:2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广播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成就尤为突出。在其下属的七个系列台中,北京交通台更是一面旗帜。北京交通台牢牢锁定“动众”这个目标听众群,以及时性、服务性、娱乐性、互动性为核心,全面地改造了节目内容。自2000年起连续4年刷新了全国广播媒体单一频率广告年收入的纪录,并于2001年在全国广电系统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一切构成了令人瞩目的“FM103.9现象”。
今年(2003年)是广播发展年,又恰好是北京交通台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北京大学财经新闻研究中心选择北京交通台作为专题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交通台十年成功案例的研究,论证与回答当代媒体经营管理的四个前沿课题:广播媒体如何在平面媒体与电视媒体的强烈挤压中,调整功能与受众定位,从低谷中寻求突围;广播频道专业化的理念与实施;广播媒体的赢利模式及其经营管理如何实现流程化运作与制度管理的企业化、标准化。
目录
定位篇:广播的优势
几度崛起 广播曲线
解放“眼球” 听觉媒体
应运而生 广播 交通
对象专业 内容综合
内容篇:节目的魅力
服务为本 纲举目张
资讯立台 专业制作
广播优势 推出
娱乐渗透 平民风格
主持当家 明星包装
线性播出 精品意识
赢利篇:经营的智慧
广告代理 出奇制胜
行业代理 三大战役
品牌建设 多种经营
管理篇:制度的力量
广电创举 ISO9001认证
制度先行 规章
科学管理 体制创新
企业文化 凝聚人心
质量认证 国际接轨
良性循环 持续运作
人物篇:不可复制的资本
汪良 领导要贡献思想和政策
王秋 善于学习 长于管理 勇于
秦晓天 在稳步改革中实现创新
陈炳岩 多点支撑搭账篷
宋林祥 交管局与交通台是双赢合作
刘思伽 投入的说事 开心的聊天
罗兵 广播是让我高兴的事
李莉 对着话筒是快乐的
杨洋 光辉从细节中体现
高朝东 文化人中的粗人 粗人中的文化人
王为 幽默源自智慧和底蕴
王佳一 你我让城市动起来
调查篇:市场决策的基础
北京交通台听众调查分析报告(A卷·节录)
北京交通台听众调查A、B卷人群比较分析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也许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听起来非常“本土化”和“垂直化”的主题——北京交通广播——提升到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学案例的高度。它让我这个非北京本地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感知到这座城市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上,是如何通过声音进行自我调节和群体认同构建的。作者在分析听众反馈机制时,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和听众邮件片段,这些一手资料的引用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象:在高度个人化和屏幕化的今天,广播所提供的“陪伴感”和“集体收听体验”在危机时刻(如暴雨、重大事故)所爆发出的社会动员力和情绪抚慰力,是任何新兴媒体平台短期内难以企及的。这本书不是在赞美广播的旧日辉煌,而是在探讨一种“集体在场感”的媒介价值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立足点。对于所有关注城市治理、媒体变迁,以及声音心理学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深度阅读材料,它提供的视角是新颖且极富启发性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跳跃且充满个人色彩的,仿佛作者本人就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带着一种对老式媒体的深情和对新媒体冲击的忧虑在书写。它不像那种标准的、面面俱到的工具书,而是更像是一系列高质量的、主题连贯的评论性散文集合。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主持人风格时所使用的那些充满画面感的形容词,比如将某位主播比作“深夜茶馆里的老掌柜”,将另一位比作“清晨林间清脆的鸟鸣”。这种文学化的处理,使得原本严肃的行业研究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不仅回顾了历史,还对未来发出了掷地有声的预判——电台在5G时代和自动驾驶普及后的角色重塑。作者并没有盲目乐观,而是冷静地指出,实体广播的衰落或许不可避免,但“城市声音信息中枢”的功能却会以更分散、更个性化的形态延续下去。这种对未来的思辨,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回顾历史的怀旧,瞬间切换到了对前沿趋势的洞察。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读起来,让我感觉像是拿到了一份“幕后花絮”的剧本,揭示了太多我们作为普通听众不曾想到的复杂运作。特别是关于广告植入与公益信息发布的平衡策略部分,写得非常犀利和坦诚。它没有避讳商业压力对内容纯粹性的挑战,反而深入探讨了在有限的商业空间内,如何通过巧妙的编排和时间的精准把控,确保那些至关重要的安全提示和公益宣传不被淹没。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一个典型的“十分钟黄金时段”内,新闻、路况、主持人互动、服务信息和商业广告是如何进行“原子级”的切割和排序的,其背后的决策逻辑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涉及市场调研、政府要求和听众留存率的三角博弈。这种对媒体经济学和传播伦理的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交通类”书籍范畴,它变成了一本关于现代城市媒体生存之道的教科书。读完这些,你再打开收音机,耳边传来的每一个声音似乎都带上了一层新的重量和意义。
评分这本《北京交通广播解析》的书,说实话,我本来也没抱太大期望,毕竟电台这种东西,感觉就是听个响,即时性强,能出书的深度在哪儿呢?可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作者似乎对北京这座城市的脉搏跳动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度。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某个时段的节目流程或者主持人名字,而是深入挖掘了“声音”是如何成为这座特大城市神经末梢的载体。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早高峰时段,交通信息发布频率、语气、甚至背景音乐的选择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数百万通勤者的情绪和决策路径的。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微观的观察力,比如提到某个路段拥堵时,主播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来描述车流的滞涩感,这种语言的艺术性在如今快餐式的媒体中是极其罕见的。它让我重新思考“信息传递”的社会功能,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一种复杂的、具有情绪价值的互动艺术。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城市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报告,只是它的“田野”恰好是声波构筑起来的虚拟空间。对于任何一个在早晚高峰期与北京交通广播为伴的市民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后视镜,让你回看那些日复一日的、习以为常的收听体验,背后蕴含的社会工程是多么精妙。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像是一部精心设计的交响乐,层次分明却又浑然一体。初读时,我被它那种近乎学术的严谨性所吸引,那些关于广播频谱分配的历史沿革、技术迭代对内容生产的影响,看得我直冒冷汗,生怕自己理解错了一个技术术语。但稍往后翻,特别是当作者开始剖析那些经典的“听众热线”环节时,笔锋骤然一转,变得极其富有烟火气和人情味。它不再是冰冷的分析,而是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我记得书中引用了几个真实的听众来电案例,那些关于家庭琐事、邻里纠纷,乃至对城市规划的微小抱怨,是如何通过电波被放大、被倾听、被解决的。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交通广播绝非只是播报堵点那么简单,它实际上充当了城市情绪的“排气阀”和“润滑剂”。作者没有把主持人神化,而是把他们置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进行考察,探讨他们如何在维护信息权威性和满足公众情感需求之间走钢丝。这种立体化的叙事手法,让原本枯燥的行业解析变得引人入胜,读起来有一种在听一出高水平的戏剧的感觉,张弛有度,扣人心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