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学语文
定价:30.90元
售价:22.6元,便宜8.3元,折扣73
作者:金秋萍,陆家桂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107201998
字数:440000
页码:4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本书是编者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的结晶,是分工合作的产物。该书具有一下几个特点:一、教材内容尽可能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要求,与时俱进;二、体现大学本科应用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三、可教性与可读性相结合;四、知识性与欣赏性相结合;五、规定性与机动性相结合。本教材分为讲读和阅读两部分。讲读部分建议必修,阅读部分建议选讲或自学,二者可以互补,以扩大教与学的选择空间,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讲读部分的每篇选文都包括题解、正文、注释、提示与评析、思考与练习五部分,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
作为大学本科应用型“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着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体现“大学本科层次”和“应用、实用、适用”的教学要求。
本书选文尽可能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在选取相当数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同时,适当增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比重。
全书分为讲读和阅读两部分。其中讲读部分的每篇选文都包含题解、正文、注释、提示与评析、思考与练习等五部分,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本书本专门设置了艺术审美单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本书供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专业和独立学院各专业使用,也可供普通高等学校其他相关专业的师生和社会人员进修或自学使用。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本教材在配套的练习和思考题设置上也颇具匠心。很多教材的习题无非是“概括主旨”、“分析手法”这类机械化的任务,但这本教材的提问往往指向更深层次的辨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它会设置一些具有思辨性的辩论题目,要求你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文学流派的立场上去审视同一部作品,这迫使读者必须调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工具进行实战演练。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提供的参考性解读往往是开放式的,而不是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引导式的提问,有效地激发了课堂讨论的热情,让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了积极的知识构建者。我感觉,做完这套练习题,与其说是检验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说是在自己的思维定势上敲开了一道口子,让人学会了如何提问,而非仅仅满足于被告知答案。
评分这套教材的选文角度非常独到,它避开了那些已经被过度解读、千篇一律的标准篇目,转而选取了一些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的“非主流”佳作。我尤其欣赏编者在介绍这些作者和作品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它不像传统的教辅那样板着脸孔做学术阐释,而是像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在娓娓道来,其中穿插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轶闻。这些细节极大地丰富了文本背后的“人”的形象,让你感受到那些古人在创作时的心境、挣扎与追求。这种“去神化”的处理,使得文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物,而成为了可以触摸、可以对话的人类情感的记录。我发现自己对一些过去只是走马观花读过的篇章,因为有了这些背景知识的补充,而产生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共鸣。这种发掘文本潜藏光芒的能力,是这本教材最令人称道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摸起来滑溜溜的纸,而是带点哑光纹理,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封面设计上,它选择了比较沉稳的色调,没有花里胡哨的图案,只用了一种简洁的排版,透露出一种对内容本身的自信。我个人对这种朴实的封面比较有好感,因为它让我觉得作者和编者是真正专注于文字本身的打磨,而不是试图用视觉冲击力来吸引眼球。侧边书脊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图书馆收藏的需求,字迹清晰,便于查找。尤其是当你把这本厚厚的书放在书架上时,它散发出的那种学术气息是其他轻量级读物无法比拟的。翻开扉页,你会发现一些关于版本和印刷的细节说明,这些都体现了出版社在出版流程上的严谨态度。总而言之,从物理层面上来说,这是一本制作精良的教材,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示范。编者在撰写导读和注释时,文字的驾驭能力极高,行文流畅,用词精准,兼具典雅与现代感。阅读这些导读部分,本身就是一种对现代规范书面语的熏陶。它没有使用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使得复杂的文学理论也变得平易近见,这是极高文学素养的体现。我常常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停下来,细细品味某一个句子是如何将复杂的概念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对于学习写作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最直观的范本——优秀的内容,配以同样优秀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比单纯的语法讲解要有效得多,它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读者的文字审美和表达能力,让这本教材超越了纯粹的知识传授工具,成为了一本值得长期参考和品味的文学随笔集。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搭建起完整知识体系的教材抱有敬意,而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名家名篇,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逻辑脉络,让你明白从古代到近现代汉语文学的发展是如何层层递进、相互影响的。初读时可能会觉得内容略显庞杂,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之间都有着微妙的呼应和承接。比如,作者在讲解某一文体的发展时,会不经意地引用前面章节中已经分析过的某个早期范例作为对比,这种“前后照应”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耐心地为你指出前行的方向,避免了在浩瀚的文海中迷失方向。它强调的不是孤立地欣赏某一篇作品的美,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其价值和意义,这种宏观视野的培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大学教育所应提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