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路向心-在空气稀薄地带骑行
定价:45.00元
作者:白宇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2001247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DUMONT杜蒙.阅途】源自德国、服务中国,致力成为高品质的旅游内容提供品牌。
n【DUMONT杜蒙.阅途】品牌属于京版梅尔杜蒙公司,该公司由北京出版集团与德国梅尔杜蒙公司共同投资成立。德国梅尔杜蒙公司是欧洲旅游信息服务的市场,提供丰富的旅游指南、地图以及其他相关旅游信息服务。
n◆一人、一单车,骑行川藏线、阿里北线、阿里南线、中尼公路,24个与骑行有关的故事,总里程达到6000公里。在空气稀薄的世界屋脊上,车轮碾过的地方,有浪漫,有感动,有搞笑的日常,更有奋力燃烧的青春热血!
n◆作者是80后非典型理工男,程序“猿”,更是穷游网热帖博主、蚂蜂窝旅行家专栏作家、游谱旅行签约摄影师,徒步、骑行、马拉松、潜水都是他心中所爱,在广阔天地间,在路上,他强烈地感觉到青春炫酷地燃烧!
n◆白宇的文字让微信公众号里的粉丝热泪盈眶,他的摄影作品更是美得一塌糊涂!
n◆700BIKE CEO张向东、穷游网总裁蔡景晖、马蜂窝CEO陈罡、GOING创始人郭涛、旅行作家李沐泽、孙东纯联合推荐!
n内容提要
在中尼公路顶着逆风艰难前进,爬上318公路之巅;在阿里南线与虔诚转山的藏民相遇,被荒原的恶狗追得狼狈不堪;川藏公路上,途径惊险刺激的怒江72拐,几乎是押上了性命在骑行;阿里北线,被颠簸的“搓板路”折磨地精疲力竭,却在路途中邂逅极美的星空和湖泊……不为别的,只想用燃烧身体的方式在这个星球表面留下痕迹,只想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放弃。一辆自行车,四条线路,近6000公里的骑行,24个与骑行有关的故事。作者将那些在骑行过程中遇到的人、发生的事记录下来,路上的风景可以凝固在镜头里,路上遇见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见,多年之后他们的脸可能在记忆中模糊,但相遇时心中的感觉却记忆犹新。
目录
一 中尼公路
n追随好友的车轮印
n顺风天堂,逆风
n不作死,就不会死
n征服318之巅
n美的风景在路上
n二 阿里南线
n风一样的轮滑小帅哥
n这一生只为磕长头
n热爱星辰,也迷恋红尘
n请叫“我风里来雨里去的男人”
n人落荒原被犬欺
n转山,无关信仰
n三 川藏公路
n梦想,可以迟到,不能辜负
n川藏线的各式旅人
n此处死亡13人
n这一路荷尔蒙都在飞扬
n觉巴山一战成名
n像英雄一样走过这个世界
n四 阿里北线
n还有比这更蠢的决定吗
n“搓板路”也有春天
n藏北牧民好可爱
n阿里归来难为“错”
n一切都是命运的而安排
n当骑行时我在想什么
n后记
作者介绍
白宇,热血白羊座,北航硕士毕业,全班唯1没有选择在航天系统内工作的人,当了5年程序员之后,30岁那一年开始为期20个月的Gap Year(间隔年)旅行,热爱星空和姑娘,喜欢用燃烧身体的方式在这个星球表面划过痕迹,比如在世界屋脊累计近6000公里的骑行。LP100挑战赛冠军,蚂蜂窝2015年度旅行家,蚂蜂窝专栏作者,游谱旅行签约摄影师。
文摘
追随好友的车轮印
n如果不是因为铁人,我不会在GapYear(间隔年)旅行中从尼泊尔到西藏这一段,选择以骑行中尼公路的方式完成。而一年多之后,当我们准备开始骑行阿里北线时,拉萨前往狮泉河的大巴经过中尼公路日喀则到拉孜一段,窗外的每一处风景、每一处公里路碑,都承载着我们对于这段公路的回忆,他是在2011年,而我是在2014年。
n我们的大巴驶过日喀则之后经过一处长上坡,从拉孜方向进入日喀则市区前的这段路是铁人当年无比痛苦的回忆。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已经快夜里12点了,我没带手电和头灯,又累又饿又冷,只能靠微弱的手机电灯和偶尔来往的卡车灯光照亮路面,不知道前边还有多远,好崩溃!”从萨迦经吉定到日喀则全程140多公里,那天因为爆胎出发又很晚,他一天都没怎么吃东西,半夜12点多才摸黑赶到日喀则。当时骑摩托车的子玉出城去迎他,据子玉说那是她人生中一次深夜独自走在荒郊野外。只见远远的山路上有一点微弱的手机光源在缓缓移动,靠近了才看清铁人疲惫不堪的模样。若不是一直惦记着子玉告诉他县城里有24小时通宵营业的串串香火锅,等着他来一起夜宵,估计铁人早就崩溃了。铁人说:“我以前对火锅串串香这些都不怎么感冒,不过从那天之后就迷上了吃串串香!”
n“当时我就住在这个客栈,这也是整个县城的住宿。”当大巴车路过吉定县时,我指着窗外路边一家破破烂烂的两层楼的房子对铁人说,“当时感冒发烧初愈,从萨迦路口出发时已经下午5点,距离日喀则还有110多公里,好在当天在天黑前赶到吉定县住下,第二天再骑到日喀则,但是翻措拉山还是很累的!”从吉定县往前继续骑行40多公里,便到了措拉山脚下,坐在车里走盘山公路完全没感觉,但是当时骑车确实相当艰难。在那之前还会经过318国道5000公里路碑,因为骑行过,痛苦过,所以印象深刻。隔了一年,发现5000公里路碑处已经赫然立起了一面纪念墙,成了一处景点。“是的,”铁人也深有同感,“我从萨迦出来也以为是一马平川到日喀则,就想着赶紧骑到具有纪念意义的5000公里路碑处拍照,结果发现竟然要翻一座山!当时有种被老天爷戏弄的感觉。”
n一段公路,因为共同的骑闯高原的记忆变得鲜活起来,它不再是一段冷漠的公路,而是我们各自生命中拥有的一部分,也成为我们彼此世界里拥有共鸣的交集。
n时间推移到5年前,当时我还是个骑行“小白”,的单车经历就是大学毕业时跟室友于阳一起从北京骑到青岛。所以那会儿当我看到好友铁人和子玉一起骑了中尼公路作为他们4个半月旅行的收尾时,会觉得特别崇拜特别羡慕——子玉是骑摩托车在前面飙,铁人是骑自行车在后面追,两人一前一后从樟木出发,驰骋千里到达拉萨。
n他俩回到北京之后,在诗意栖居咖啡馆,铁人摊开一张地图,用手指比画着从樟木到拉萨的路线,眉飞色舞地给我和小伙伴们讲他骑行中尼公路的故事。虽然我对大多数地名都很陌生,但铁人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指点江山的激昂情绪,让我听得热血沸腾,于是我便在自己的“遗愿清单”上加上了“骑行中尼公路”这一条。有时候人很奇怪,原来并不熟悉的事情,一旦以某种方式呈现在眼前,便会让你立刻产生某种情怀,成为人生的一种使命,不做不罢休!于是,完成尼泊尔安娜普尔纳大环线徒步之后,我在加德满都买了一辆深蓝色的捷安特RinconDisc山地车,从樟木中尼友谊桥出发,一人一车而已,没有其他装备,穿着在印度和尼泊尔买的花哨衣裤,踩着一双快烂了的布鞋,开始追随好友的车轮印踏上征程,萦绕多年的梦终于成为现实。
n樟木是起点,也是很多故事开始的地方。然而万事开头难,铁人曾经说:“天痛苦,从樟木口岸到聂拉木县城,海拔上升1400多米,33公里全程上坡,连平路都没有。天就骑了7个多小时,包里仅有的一罐红牛就是我的精神寄托。总想着,再骑一点儿,再骑一点儿,骑不动了再喝红牛!”这段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从樟木出发的天,我就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我将两罐红牛还有一些干粮挂在车把两侧,盘算着骑至1/3处时喝一罐,然后到剩下后1/3时再喝一罐。如同铁人所言,这一天的骑行几乎毫无乐趣可言,只有枯燥和疲劳,除了26公里之后可以看到雪山是的亮点以外,无尽的上坡意味着无尽的折磨。但想着伙伴也曾走过同样的路,遭受过同样的煎熬,我心里也就平衡了,只剩坚持,不经历磨难怎能感到生命的广阔!连续奋战6个小时终于到达聂拉木县城时,我的内心还有一些窃喜,因为骑得比铁人当时还要快。吃下午饭的时候我给远在北京的铁人发了一条短信:“你说对了,天果真很难熬!”
n三天后,我高举自行车站在318国道全程高点——海拔5248米的嘉措拉山时,看着周围雪山茫茫,经幡如凯旋门一般矗立在垭口,那种满足感足以让所有路途辛酸不值一提。接下来27公里是海拔下降2000米的放坡,应该是我所有骑行经历中陡刺激的一段路。对面过来的骑友在这样的山路上只能推行,而我见到他们之后便捏起刹车减速,想停下来跟他们聊聊天,从捏刹车到我完全停下来,足足滑过了80米!到达山脚下的拉孜县城后,我给铁人发微信:“嘉措拉山下坡太爽了,我全程都得半捏着刹车。”铁人回:“对啊,如果不捏刹车,是会飞的!不过那也是我喜欢的一段下坡。”简单的一句描述,只有有过相同经历的人才会懂。
n当时铁人过了拉孜之后,离开中尼公路去了一趟古城萨迦,我也为此特意在网上查了攻略,说萨迦寺非常值得一去,于是也选择一模一样的路线往返了一趟萨迦。日喀则之后,我也跟铁人一样,没有选择传统的318国道,而是绕了远路,先走S204省道到英雄城江孜,然后再走S307省道,翻卡若拉山,经过浪卡子,环羊卓雍错,继续翻甘巴拉山,到达曲水县,回到318国道并终到达拉萨。高原之上有两条路,我选择旅途辛苦但风光绝美的一条。这也是骑行的意义吧,不在乎终到达,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况且,追随好友的车轮印,我又怎会偷懒?
n话说一年多之后,铁人看到我这一路中尼公路、阿里南线和川藏公路骑得很爽,便心里痒痒地说2015年他也要请个长假去骑车,我说:“一起骑阿里吧。”铁人问:“要多久?”我说:“三星期应该够了。”铁人说:“好的,我能请到假!”就这么简单,梦里想念的姑娘,第二天就应该去见她;心心念念的一段旅途,就应该立刻收拾行囊。我也特别感谢铁人愿意请这么久的假,跟我一起“燃烧”,奔袭阿里大北线。
n……
序言
骑车也许是的旅行方式,它是与自我的对话,是向自然的学习,是往生命深处的探索。
n——700bike创始人、CEO 张向东
n在旅行越来越成为家常便饭的今天,旅行的意义也正越来越个性化,这才是我zui感兴趣的地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出行的动力,白宇的理由是成长,是挑战自己。“折腾自己,其实就是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放弃。”白宇说的不仅仅是旅行,我们读到的也不仅仅是旅行。
n——穷游网联合创始人、总裁蔡景晖
n骑行是一种“艰苦”的旅行方式,特别是骑行阿里北线。但正如白宇的体验——骑行的zui美之处,是你从炎热和狼狈中归来,发现自己经历了一场不可思议。
n——蚂蜂窝联合创始人、CEO 陈罡
n20个月20万元20个国家,这对任何一个也想玩耍起来的朋友来说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直到翻开白宇的新书才知道这哥们竟然是凭着一双铁腿踩着两个轮子完成的壮举,这让玩摩托车旅行的我情何以堪!此处我只能给一个大写的“服”字。
n——GOING创始人、环球旅行家 郭涛
n有的人生来就是要燃烧,他们四处探望,在年轻的路上去寻找生命的更大可能,庆幸我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有白宇这样疯狂且坚定的骑行者,并通过文字与影像带我们去体验这种在世界中燃烧的乐趣。
n——旅行作家 李沐泽
n“旅行是没有意义的”。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他却道出了我认为zui简单健康的旅行方式,那就是不问旅行的目的,我们做这事儿,纯粹是因为喜欢,这样就足够了。
n——《迟到的间隔年》作者 孙东纯
n这本《一路向心-在空气稀薄地带骑行》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色彩运用大胆而富有张力,远方的山峦勾勒出一种孤傲与宁静,仿佛预示着一场非凡的旅程。翻开书页,文字扑面而来,并非我预想中那种纯粹的户外探险记,而是蕴含着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探索。作者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无论是描绘清晨高原稀薄空气中弥漫的晨雾,还是烈日下柏油路面蒸腾的热浪,都仿佛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那份真实的触感和温度。我尤其喜欢他对于骑行过程中内心独白的处理,那种在孤独与挑战中,对自我、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反思,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逐渐渗透进读者的意识。书中似乎探讨了在极端环境下,人类的脆弱与坚韧如何并存,如何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读这本书,我感觉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段旅行的故事,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心灵的洗礼,跟随作者一起,穿越身体的疲惫,抵达精神的高原。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空气稀薄地带”这个词勾起了好奇心,以为会是一本讲高海拔地区骑行技术的指南,或者是一些惊险刺激的救援故事。然而,《一路向心-在空气稀薄地带骑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的散文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哲思,他并没有把重点放在速度与征服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骑行过程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风穿过耳畔的声音,轮胎碾过碎石的细响,偶尔遇到的当地居民淳朴的笑容。他似乎在通过每一次蹬踏,每一次呼吸,去丈量内心与外部世界的距离。这种“向心”的旅程,并非指向某个具体的地理坐标,而是不断地向内审视,剥离外界的喧嚣,抵达那个最真实、最纯粹的自我。我在阅读时,常常会停下来,回味他那些充满诗意的句子,思考他在字里行间传递的关于坚持、关于放下、关于与自我和解的理念。这是一种缓慢而沉静的阅读体验,像是在高原之上,静静地看云卷云舒,感受生命本身的重量。
评分第一次读《一路向心-在空气稀薄地带骑行》的时候,我还在想,到底什么样的“稀薄地带”能让作者如此着迷,又是什么样的“向心”之旅,值得他如此深入地探索。读着读着,我渐渐明白了,这不仅仅是关于一次物理空间的穿越,更是一场关于心灵深度的挖掘。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魔力,他能够将宏大的自然景象与微小的内心波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描述那些壮丽的高原风光时,你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细微的颤动;在描绘身体的极限挑战时,你也能体会到他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他没有刻意去制造情节上的跌宕起伏,而是通过一种沉静而内敛的笔触,引领读者进入他与世界、与自我对话的内心空间。这种“向心”的旅程,与其说是在追寻远方,不如说是在回归自我。这本书让我看到,真正的挑战,往往不在于外部环境的艰难,而在于我们能否穿越内心的迷雾,抵达那个最真实、最澄澈的自己。
评分我通常不太会去读这类户外探险类的书籍,总觉得离我的生活太远。《一路向心-在空气稀薄地带骑行》这本书,却用一种极其个人化、极其真诚的叙事方式,打动了我。作者的文字不像是在“讲故事”,而更像是在“分享感受”。他没有炫耀技术,没有夸大冒险,更多的是在记录他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跌倒、每一次的重新站起。我能感受到他骑行时,身体与自然的每一次碰撞,那种纯粹的、没有旁杂的体验。而“空气稀薄地带”这个意象,我觉得被他用得非常巧妙,它既是地理上的挑战,更是精神上的隐喻。他通过身体的艰辛,去探索内心的深度,去寻找那种最根本的存在感。读这本书,我没有感觉到任何的压力,反而有一种被理解、被陪伴的感觉。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低语着他旅途中的点滴心得,那些关于坚持的意义,关于孤独的价值,关于内心力量的来源,都如此朴实却又如此有力。
评分这本《一路向心-在空气稀薄地带骑行》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力量的融合。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骑行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次关于如何对抗内心“稀薄”的指引。作者并没有回避旅途中的艰辛与困苦,相反,他用极其坦诚的笔触描绘了身体的极限、精神的疲惫,以及在无边荒野中可能产生的孤独感。然而,正是这些挑战,衬托出了内心深处那股强大的生命力。他通过一次次超越自我的骑行,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所能爆发出的惊人潜能。这种“向心”的过程,我认为是作者在不断地与自己对话,在孤独中寻找慰藉,在疲惫中汲取能量,最终抵达一种与自己内心深度连接的状态。书中的许多段落,我都反复阅读,试图从中领悟那份淡然与坚韧。它让我思考,或许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空气稀薄地带”,并非真实的地理环境,而是我们内心的障碍。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精神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