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生体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25.80元
售价:18.8元,便宜7.0元,折扣72
作者:尹长江
出版社:兵器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729224
字数:170000
页码:1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本书在编写的指导思想上与众多形体训练渎本有很大的不同,以芭蕾形体训练为教学内容,着力在通过系统的旋律与节奏的梳理、心理与肢体的交汇、意念与感觉的延伸中,使运动员在“气质”上得到培养;在文化艺术修养上得到提高……
内容提要
本书是在学习和借鉴古典芭蕾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难美性项群的基础教学实践,总结出具有共同特点的、实用价值的形体训练理论与方法!
本书在编写的指导思想上与众多形体训练读本有很大的不同,以芭蕾形体训练为教学内容,着力在通过系统的旋律与节奏的梳理、心理与肢体的交汇、意念与感觉的延伸中,使运动员在“气质”上得到培养;在文化艺术修养上得到提高;注重形体训练与生理健康、心理发展及审美理论的阐述。换言之,没有高贵、文雅、疏朗、恬静的气质,芭蕾舞表演者就不能展示出那种举世公认的、带有西方贵族品质的“芭蕾气质”。而这种“气质”正是在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循序渐进的古典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得以熏陶与锤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设计也值得称赞。虽然内容非常专业和深入,但它通过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尽的索引,使得查阅特定知识点变得异常高效。我经常在备课或临时需要查找某个技术细节时,能迅速定位到相关内容。相比那些把所有内容堆在一起的“大部头”,这本书的逻辑流清晰,从宏观的训练原则,到微观的生理适应机制,再到具体的训练课件设计,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用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依然保持了流畅的叙述风格,没有陷入纯粹的学术术语堆砌中。对于我这种既需要理论深度,又对阅读体验有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有温度、有态度的学术著作,体现了作者对体育训练事业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训练宝典”!我最近刚开始接触体育训练这个领域,本来一头雾水,感觉各种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不知道从何下手。但是自从翻开这本书,我的世界观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它不像有些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非常生动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生理学、运动科学原理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比如,它对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的周期化安排,讲解得极其透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能“一锅烩”,而是要根据不同的训练阶段调整强度和容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穿插了很多实际案例,比如如何为一名高中生篮球运动员制定赛季前的基础体能方案,以及如何在赛季中进行负荷管理,避免过度训练。那些表格和图示清晰明了,直接就能套用到我的日常训练计划里,感觉就像请了一个私人教练在身边指导一样。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我这个新手也能快速掌握科学训练的精髓,而不是盲目地“瞎练”。
评分我原本对“学生”这个范畴的训练内容持保留态度,总觉得针对成年运动员的书籍更具前沿性。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对“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从身心发展规律到学习压力下的负荷管理,进行了非常细致入微的考量。书中专门辟出章节讨论青少年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和“关键窗口”,强调了避免过早专业化和保护生长发育的重要性,这在很多泛泛而谈的训练书中是看不到的。它不仅仅教你如何提高成绩,更教你如何培养一个健康、可持续的运动员生涯。比如,关于如何平衡文化课学习与高强度训练的作息安排建议,对于指导学校体育教师和家长都极具参考价值。它让我意识到,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责任重大,必须建立在对他们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尊重的理论基础之上。这本书无疑为面向年轻一代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科学、人文兼备的标杆。
评分我对运动生物力学和损伤预防的部分特别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深度让人印象深刻。我一直觉得,很多业余爱好者受伤,都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身体力学特点,以及错误的动作模式。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跑步、跳跃和投掷等常见运动中的力线传导和关节负荷。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保护膝盖”,而是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会损伤,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步态和发力模式来减少风险。特别是关于核心稳定性和身体链传导的章节,我简直是茅塞顿关。我过去总以为核心训练就是做仰卧起坐,读了这本书才知道,真正的核心控制是关于全身的协调和抗旋转能力。书里提供的各种静态和动态的评估方法也非常实用,让我学会了如何自我检测身体的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这对于任何希望长期坚持运动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
评分作为一个已经有几年训练经验的教练,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我现有知识体系的书籍,而这本《学生体育训练理论与方法》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很多基础教材侧重于“做什么”,这本书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量化效果”。它对运动成绩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专项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非常具有启发性。我尤其欣赏它对“个性化训练”的强调。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甚至个体遗传倾向来调整训练负荷和恢复策略。过去我可能更多依赖经验,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基于证据(Evidence-Based)的决策框架。例如,书中对不同恢复手段(主动恢复、被动恢复、营养干预)的有效性和时机把握的论述,远比我之前读过的任何资料都要详尽和科学。读完后,我立即开始着手优化我手下队员的体能测试和反馈流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