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东亚季风年鉴(2015)
定价:65.00元
售价:47.5元,便宜17.5元,折扣73
作者:国家气候中心(东亚季风活动中心)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2963804
字数:
页码:12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东亚季风是盛行于东亚地区的冬、夏季风及其环流的统称。东亚季风区的范同覆盖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中南半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
《东亚季风年鉴(2015)》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核心业务产品之一,全书分为3章。章描述了2014/2015年东亚冬季气候及冬季风环流系统的特点;第2章介绍了2015年东亚夏季气候和夏季风环流系统的特征;第3章主要介绍了2015年中国雨季进程的概况。年鉴中也回顾了2014/2015年冬季中日韩冬季风会商以及2015年夏季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气候预测的结果。
本年鉴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文和地质等多个行业的业务、科研和教学人员使用及参考。
目录
前言
概述
章 东亚冬季风
1.1 冬季气温
1.2 冬季降水
1.3 冷空气过程
1.4 低温事件
1.5 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
1.6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活动
第2章 东亚夏季风
2.1 夏季气温
2.2 夏季降水
2.3 事件
2.4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2.5 东带夏季风
2.6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2.7 季节内振荡
第3章 中国雨季
3.1 中国东部雨带演变
3.2 华南前汛期
3.3 西南雨季
3.4 中国梅雨
3.5 华北雨季
3.6 华西秋雨
3.7 中国雨季概况
附录A 资料和指标说明
附录B 东亚季风系统及其气候特征
附录C 2015年全球海温及海冰分布
附录D 2015年北半球积雪状况
附录E 2014/2015东亚冬季风季节预测联合会商回顾
附录F 2015年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
附录G 东亚冬季风指数
附录H 东亚夏季风指数
附录I 中国雨季历年信息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东亚季风年鉴(2015)》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淡雅的白色字体,仿佛预示着即将开启一段关于东亚风云变幻的探索之旅。虽然我不是气象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长久以来,我一直对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上的气候变化抱有浓厚的好奇心。尤其是在经历了近几年愈发频繁的极端天气后,这种好奇心更是被无限放大。我常常会思考,那些突如其来的暴雨、持续的高温、或是干燥的冬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们背后是否有着更深层、更系统性的规律可循? 我选择购入这本《东亚季风年鉴(2015)》,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知己知彼”的愿望。我想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解那些影响着我们生活起居、农业生产,甚至经济发展的气候因素。翻开这本书,虽然其中肯定会包含大量的专业数据和图表,但我相信,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学习,我能逐渐拨开迷雾,理解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并尝试将它们与我日常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联系起来。例如,我一直对夏季的梅雨季特别感兴趣,它的到来时间和强度总能带来很大的影响,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关于梅雨形成机制和年际变化的详细解释,或许还能了解到影响其强弱的多种因素。 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认识到,气候变化并非只是一个遥远的、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实。每一次季风的强弱、每一次台风的路径,都牵动着无数人的生活。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年鉴,能够提升我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捕捉到气候信号,并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更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更明智的应对。
评分《东亚季风年鉴(2015)》的封面传递出一种专业且严谨的气息,书名本身的定位就决定了它并非是轻松的读物,这反而激发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作为一名业余的地理爱好者,我一直对季风系统在东亚地区的独特作用着迷。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塑造了这片土地上无数生命轨迹的无形之手。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冬天如此寒冷干燥,而夏天又如此湿热?这个鲜明的对比,毫无疑问就是季风的杰作。但是,季风是如何做到如此精确地切换季节的角色?它背后是否有更复杂的动力学机制在起作用?而《东亚季风年鉴(2015)》这样的年鉴,就为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这些秘密的机会。 我购买这本书,并非是为了成为一名气象学家,而是希望能够提升我对东亚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尤其是在2015年这一特定年份。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对当年季风活动,无论是正常还是异常的详细数据和分析。例如,当年季风的爆发和撤退时间是否有所提前或推迟?不同区域的降雨量和气温是否出现了显著的偏差?是否有与季风相关的典型天气事件,如台风登陆、洪涝或干旱,并附有相关的分析报告?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季风的变化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全球大范围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局地的地理环境特征。通过阅读这本年鉴,我希望能构建起一个关于东亚季风运作的更完整、更深入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充满活力的、但也面临挑战的气候环境。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设计风格沉稳大气,封面色彩搭配和谐,书页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我一直认为,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我们认识自身、认识社会的基础。而气候,作为地球最直观的“表情”,其变化往往牵动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东亚地区,季风气候占据了绝大部分区域,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常常在想,那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天气现象,比如夏季的暴雨、冬季的严寒,甚至我们常说的“秋高气爽”,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科学原理在支撑?而《东亚季风年鉴(2015)》这样的专业书籍,无疑是解开这些疑问的最佳途径。 我选择这本年鉴,是希望能够系统性地了解2015年,这一年东亚季风的动态。我想知道,在这一年里,季风的整体演变趋势是怎样的?它与往年相比,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当年的降水分布、气温异常、以及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并分析这些事件与季风活动之间的关联? 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大局观”,让我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东亚季风系统的运行逻辑。例如,如果书中提到了某个地区在2015年遭遇了严重的干旱,而这种干旱恰好与当年季风的减弱有关,那么我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季风对水资源的重要性。这种基于事实的分析,远比道听途说更能让我信服,也更能激发我对科学的探索欲。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清晰的气候认知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当前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并能够以更理性的态度去面对这些变化。
评分这部《东亚季风年鉴(2015)》的装帧风格非常有质感,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一看就知道是出自用心制作的出版物。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东亚地区发展的朋友,我一直对这里独特的气候模式——季风,抱有极大的兴趣。它不仅塑造了这片土地的地貌和生态,更是深刻影响着当地的农业、水资源分布,乃至历史文化的发展。 我之所以会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深切感受到,在过去几年里,东亚地区的天气变化似乎越来越“不按常理出牌”。夏天的高温越来越难熬,冬天的寒潮也时常突袭,降雨的分布也变得更加不均。这些变化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气候模式是否正在悄然改变?而这种改变,又是由哪些更深层次的因素驱动的? 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东亚季风年鉴(2015)》,能够从更宏观、更专业的视角来审视东亚季风的运行规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2015年,也就是这一年,季风活动的详细记录和分析,包括它的初期、盛期和末期的具体表现,以及可能存在的异常现象。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更能结合一些实际案例,例如某个地区在当年是否受到了特别强烈的季风影响,或者某个区域的降水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会让我对季风的理解更加生动和深刻。 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规律的季风,其背后也隐藏着无数的复杂变量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有助于我更全面地认识东亚地区的气候特点,也为我理解当前和未来可能面临的气候挑战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东亚季风年鉴(2015)》的厚度本身就给人一种充实感,书脊上的烫金文字在灯光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我是一名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球科学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长期以来,我对“季风”这个词汇充满了一种神秘而又敬畏的情感,它仿佛是大自然最宏伟的呼吸,主宰着广阔东亚大陆的气候命运。 我之所以会选择购买这本年鉴,主要原因在于我想要打破对季风的模糊认知。教科书上的讲解固然重要,但总是感觉隔靴搔痒。我希望能够通过一本详尽的年鉴,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季风的具体运作机制,以及它在一年内是如何不断变化和演进的。 特别是2015年这一特定年份的记录,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那一年季风异常活动的具体案例,比如是否出现了某些区域的季风偏强或偏弱,这对当地的天气现象产生了怎样的连锁反应。例如,我一直好奇,如果某年夏季风来得晚了,会对南方地区的农作物收成造成多大的影响?或者,如果冬季风异常强劲,又会给北方的能源供应带来怎样的压力? 我希望这本书的分析能够深入浅出,即使我不是专业的科研人员,也能理解其中大部分的原理和结论。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对东亚季风有一个系统性的、更接近事实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这对我理解气候变化的长远趋势,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都会有很大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