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 洪涤怀文献及其阐释 9787511293817

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 洪涤怀文献及其阐释 97875112938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涤怀,李方明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武术
  • 洪传吴式太极拳
  • 洪涤怀
  • 传统武术
  • 养生
  • 拳术
  • 中华武术
  • 武学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93817
商品编码:2964166617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 洪涤怀文献及其阐释

定价:78.00元

售价:56.9元,便宜21.1元,折扣72

作者:洪涤怀,李方明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11293817

字数:

页码:28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 洪涤怀文献及其阐释》收录了洪涤怀述的吴式太极拳理论、拳架、功法、歌诀、书信等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配以其入室掌门弟子李方明的完整拳架和阐释,是一部有史料价值的太极拳研究档案,有一定武学造诣者可以借此深造,也可以作为洪传吴式太极拳的系统教程,供各层次学者按图索骥,自修进入太极之门。

目录


作者介绍


洪涤怀,字宇刚,号小寒山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入室弟子,浙江临海市人,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湖南长沙结缘吴氏兄弟(吴公仪、吴公藻),就此踏入吴门,痴迷勤练,潜心研究,太极功夫日臻深厚。后经吴氏兄弟引荐,拜其父吴鉴泉为师,深得吴式太极之精髓,使其功夫日新月异。此时,在长沙武术界与师兄马子良享有“洪鬃烈马”盛誉。20世纪40年代末,回乡临海寻业之际,仍“朝练太极,夜习拳论”,并撰写《吴式太极精要》,门生云集。同时,潜心创办吴式太极拳培训班,为吴式太极拳在台州的传播与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屡受省、地、市体委表彰。荣获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浙江武坛三老、浙江健康老人等称号。宗师的精深拳术与崇高武德广为时人传颂,誉为武功武德两相高。
  
  李方明,男,出生于1955年,洪涤怀(字宇刚)入室弟子,浙江省临海市人。浙江医科大学毕业,临海市政协九、十、十一、十二届委员,曾任农工民主党临海市委会副主委,临海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台州地区武术散打、推手队领队。20世纪70年代在杭州读书期间,跟在六公园练拳陈松汉老师学杨式太极拳。1977年毕业回临海,跟随吴鉴泉入室弟子洪涤怀练吴式太极拳及推手等吴门功法。曾得到马岳梁、吴英华及马岳梁入室弟子钱超群师兄、香港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吴大新师兄(吴鉴泉孙)的指点。在跟随师傅二十多年期间里,除了学功夫以外,有空帮助师傅整理太极拳资料,并抄写师傅太极拳文章及诗词等。2005年创立临海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

文摘


序言



太极之道:溯源与传承 太极拳,中华武术瑰宝,内家拳之翘楚,以其圆活、舒展、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吸引着无数习练者。而吴式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体系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流派之一,其精髓与奥义,更是引人探究。本文将着眼于太极拳的宏观传承脉络,深入剖析其哲学思想、技术体系的演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从而勾勒出一幅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画卷。 一、 哲学根基:道法自然,阴阳相生 太极拳并非仅仅是一种肢体运动,其背后蕴含着深邃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太极,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代表着一种浑然一体、变化无穷的整体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套经典的哲学模型,在太极拳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道法自然: 太极拳的动作追求“顺其自然”,模仿自然的形态,如云手如行云流水,进步如踏浪而行,退步如溪水倒流。这种“自然”并非无序,而是遵循着事物内在的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习练者通过模仿自然,体悟宇宙万物的运动法则,从而升华自身的精神境界。 阴阳相生: 阴阳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对立统一概念。在太极拳中,阴阳体现在虚实、刚柔、开合、进退等方方面面。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这种此消彼长、相互转化的关系,构成了太极拳技击的奥秘。例如,一招“揽雀尾”,其“按”的动作刚劲有力,而“捋”的动作则柔韧回旋,正是阴阳转化的典范。阴阳平衡,则力量无穷;阴阳失调,则败露无遗。 以柔克刚: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老子的这句话道出了太极拳的精髓。太极拳不以拙力硬抗,而是利用身体的整体协调和借力打力,化解对方的来势,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攻击。这种以静制动、以巧取胜的原则,使得体弱者也能与强壮者抗衡,展现了太极拳的智慧与博大。 二、 技术体系:形意相合,内外兼修 太极拳的技术体系,是在长期的实践与总结中形成的,强调“形、意、气、劲”的和谐统一。 形: 指的是外在的动作形态,包括桩功、步法、身法、手法、眼法等。一套完整的太极拳架,就是由一系列规范、优美的动作组成。这些动作的设计,都蕴含着深刻的技击原理和养生之道。例如,沉肩坠肘,使肩部放松,肘部下垂,能够有效地松开身体,使力量能够顺畅地通过全身。含胸拔背,能够使胸腔打开,背部舒展,有利于气息的运行和劲力的传递。 意: 指的是内在的意念活动,即练拳时大脑的指挥和精神的引导。意念与动作相结合,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动作更具穿透力和威力。练拳时,意念要集中,随着动作的运行而变化,做到“心随手转”、“意在掌先”。例如,在推手过程中,意念要始终锁定对方的重心,预测其动向,并提前做出相应的反应。 气: 指的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也称内气。太极拳的练功,就是要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和动作,来培植和运行内气,达到“气沉丹田”、“气足神旺”的状态。深长、细匀、自然的腹式呼吸,是太极拳练气的重要手段。气在体内顺畅运行,能够濡养五脏六腑,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劲: 指的是太极拳特有的发力方式,是一种周身一体、弹抖、爆发性的力量。它并非单纯的肌肉力量,而是由内气支撑、骨骼传导、肌肉协同发出的整体力量。练拳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力”转化为“劲”,做到“节节贯串”、“内外相合”。太极劲的特点是“绵里藏针”,表面柔和,内里刚劲,能够以四两拨千斤之效。 三、 历史演变:流派纷呈,薪火相传 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多种说法,但公认的祖师是张三丰。其后,太极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以陈式、杨式、吴式、武式等为主的各大流派。 陈式太极拳: 作为最古老的太极拳流派,陈式太极拳保留了较多传统技击的内容,动作刚劲有力,既有刚有柔,包含了“一路”、“二路”等套路,是许多其他太极拳流派的源头。 杨式太极拳: 由杨露禅创编,动作舒展大方,节奏平稳,对外形要求严谨,是目前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流派。其特点是“圆活”、“慢匀”,非常适合大众养生。 吴式太极拳: 由全佑、吴鉴泉父子创编,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并吸取了其他流派的优点。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身法中正”、“轻灵柔和”,注重“听劲”和“懂劲”,以及“沾粘连随”的技巧。其动作幅度相对较小,更显细腻。 武式太极拳: 由武禹襄创编,其动作紧凑,步法稳健,以“严谨周正”著称。武式太极拳对桩功的要求极高,强调“腰裆合劲”。 各大流派虽然在动作形态、训练方法上有所差异,但其核心的哲学思想和技术原理却是相通的。正是这种“同根同源”的特性,使得太极拳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枝繁叶茂。 四、 现代意义:养生健身,文化传承 在当今社会,太极拳的价值愈发凸显。 养生健身: 科学研究表明,长期习练太极拳,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缓解压力,对于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延缓衰老具有显著效果。其温和的运动方式,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技击价值: 尽管现代许多人练太极拳以养生为主,但其作为一种武术,其技击价值不容忽视。通过推手、散手的训练,习练者可以体悟太极拳的技击原理,掌握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技巧。 文化传承: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太极拳,人们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能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语 太极之道,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它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从严谨的套路到玄妙的劲力,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深入探究太极拳的奥秘,便是开启一扇通往身心和谐、智慧觉醒的大门。而对于吴式太极拳这样的重要分支,对其源流、特点及其技击养生价值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整体面貌,并将其精髓传承并发扬光大。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洪涤怀文献及其阐释》这本书,我只能说,它打开了我对太极拳认知的一扇新大门。我一直对太极拳中的“练”与“用”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似乎很多理论都停留在纸面,难以落地。而这本书,通过对洪涤怀先生珍贵文献的挖掘和解读,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沾粘连随”的详细剖析,这不仅仅是招式上的要求,更是一种与对手建立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制的哲学。作者在阐释洪老先生的原文时,旁征博引,结合了力学、人体工程学甚至一些心理学的概念,让我感到异常惊喜。原来,太极拳的精妙之处,远不止我们表面看到的圆活、柔韧。书中对于洪老先生在实战中的应用案例的提及,虽然篇幅不多,但字字珠玑,让我看到了太极拳在面对真实对抗时的威力,也打破了我之前对太极拳“花架子”的片面印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梳理了历史,更提供了实践的指导,让我重新思考自己在练习中的不足,并尝试将书中的理论运用到实处。

评分

读到《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洪涤怀文献及其阐释》这本书,我内心真是百感交集。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太极拳练习经历的人,我总是在寻找那份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招式动作的模仿,更是拳理精髓的透彻把握。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求。作者洪涤怀先生的名字,在我太极拳的探索之路上,早已如雷贯耳。他老人家对吴式太极拳的贡献,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功不可没。书中对于洪涤怀先生文献的详细梳理和阐释,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太极拳发展的脉络与艰难。尤其是对一些秘而不传的内功心法,以及在不同时期,洪老先生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对拳法进行调整和完善的论述,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用意不用力”的阐释,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在实际练习中却常常是许多拳友的瓶颈。书中通过对洪老先生原文的解读,以及结合现代人的理解,层层剥茧,将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对如何运用意念指导肢体运动有了更清晰的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太极拳的书,更像是一部太极拳的文化史,让我对吴式太极拳的传承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更全面的认知。

评分

最近有幸读了《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洪涤怀文献及其阐释》一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我一直认为,学习太极拳,尤其是吴式太极拳,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位好的老师,能够言传身教。然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献本身也是一种无声的老师,它承载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洪涤怀先生作为吴式太极拳的重要传承人,他的文献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书中对这些文献的解读,细致入微,旁征博引,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年代,与洪老先生一同探讨拳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中定”的阐述,这不仅仅是身体姿势的稳定,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统一,是应对外界干扰的基石。作者通过解读洪老先生的论述,层层递进,让我理解了“中定”在太极拳攻防中的核心作用。这本书让我对太极拳的理解,从单纯的动作层面,上升到了哲学和精神层面。它让我明白了,太极拳的追求,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心性的修炼。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让我反复研读,每一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吴式太极拳中的“圆活”二字情有独钟,但总觉得自己在练习中未能真正领会其精髓。读了《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洪涤怀文献及其阐释》之后,我才真正明白,“圆活”不仅仅是动作上的弧线,更是一种生命力的流转。这本书对洪涤怀先生文献的系统梳理和深度阐释,让我看到了吴式太极拳发展的真实轨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裆”的论述,洪老先生强调的“虚裆”和“圆裆”,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生动形象的解读。作者通过结合人体骨骼结构和运动原理,为我解释了为何“裆”在太极拳的根基稳固和发力传递中起着如此关键的作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是智慧的传承。它让我明白了,太极拳的“圆活”,是建立在稳固根基之上的变化,是内外相合的统一。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让我对吴式太极拳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洪传吴式太极拳述真:洪涤怀文献及其阐释》这本书,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关于太极拳方面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我一直对太极拳的“劲”感到好奇,总觉得它是一种玄而又玄的东西,难以捉摸。这本书,通过对洪涤怀先生文献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为我揭示了“劲”的奥秘。书中详细阐述了洪老先生对“内劲”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来培养和激发这种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听劲”的讨论,这是一种高度的感知能力,需要在运动中与对手建立一种无形的连接。作者通过对洪老先生原文的细致分析,并结合现代武术理论,为我清晰地勾勒出了“听劲”的练习路径和方法,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更提供了实践的思路,让我在练习中不再盲目,而是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它让我明白,太极拳的“劲”,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练习获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