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脆弱的聯盟:冷戰與中蘇關係
定價:78.00元
作者:瀋誌華, 李濱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09716786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脆弱的聯盟:冷戰與中蘇關係》◇迴首20世紀,對於中國和世界來說,中蘇關係無疑是重要也令人難以理解的雙邊關係之一。雖然21世紀已進入所謂“後冷戰”時期,但當前中俄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冷戰”與“後冷戰”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都無不嚮曆史學傢提齣這一要求:全麵而深入地理解冷戰時期的中蘇關係。
◇有鑒於此,為瞭“著重反映近年來中蘇關係史研究的整體動嚮”,2009年初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在上海召開瞭題為“冷戰與中蘇關係:外交、經濟與文化交流”的國際學術會議。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加拿大、日本、匈牙利、塞爾維亞、新加坡等國傢的40多位學者齣席會議,30位學者提交瞭自己的代錶性研究成果,並分9個單元進行瞭主題發言。本文集就是在這次會議的主題報告的基礎上形成的。
目錄
期望中蘇關係史研究更上一層樓(代前言)
內戰時期東北地方層麵上的中蘇關係:以《實話報》為例
蘇聯人在旅順和大連的活動(1945~1955)
蘇聯專傢在中國人民大學(1950~1957)
兩個革命之間:在蘇聯的中國留學生
政治認同:1950年代中國與蘇聯、東歐的文化交流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蘇聯教育小說與兩代中國讀者
蘇聯電影的引進及其對塑造毛時代中國的意義
橡膠閤作:中蘇經濟關係的個案研究
援助和限製:蘇聯對中國研製器的方針(1949~1960)
蘇聯專傢與中國軍校的創辦:對軍事工程學院檔案的考析
與中蘇爭奪第三世界:1958~1959年鐵托的亞非之行
1960年代蘇聯對發展中世界的政策與中國的挑戰
蘇聯參加第二次亞非會議的計劃及對華策略
中印邊界衝突與蘇聯的反應和政策
蘇中和解的後嘗試:對新解密俄國檔案的解讀
失去的機遇?——赫魯曉夫下颱後中蘇實現和解的新嘗試
不期而遇的局麵:1969年中蘇美三角關係論析
中美和解過程中的中方變奏:毛“三個世界”理論提齣的背景探析
中蘇關係正常化過程中的中國與東中歐關係
1980年代早期蘇聯對中國政策延續和變化的壓力
蘇聯外交機構的乾部更替與對華政策轉變(1985~1986)
“告彆冷戰”:中國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的曆史涵義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瀋誌華,男,1950年齣生,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終身教授,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香港大學名譽研究員。
文摘
序言
從學術思想的深度來看,這本書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僅僅是對既有曆史的復述,更是在進行一種深刻的理論反思和視角的拓展。作者對曆史發展動力的探討,尤其是在分析那些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轉摺點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令人肅然起敬。他敢於挑戰一些長期被奉為圭臬的傳統解釋,並以嚴謹的論證引導讀者進入一個更復雜、更接近真相的解釋空間。這本書成功地在宏觀的曆史大勢與微觀的個體選擇之間找到瞭一個動態的平衡點,使得曆史分析不再是簡單的宿命論,而是充滿瞭辯證的張力。它激發瞭我對這段曆史進行更深層次思考的欲望,是一本真正具有啓發性和引領性的著作。
評分作者在材料的運用上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功力,仿佛將所有散落在塵封檔案中的碎片都精心打磨、重新拼裝瞭起來。不同於一些僅僅停留在錶麵現象的論述,這本書深入到瞭決策層最核心的矛盾和分歧之中,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能力,實在令人嘆服。每一次引用原始文獻或當事人的迴憶時,都顯得恰如其分,既提供瞭無可辯駁的證據支撐,又巧妙地烘托瞭當時的緊張氣氛。這種對一手資料的深度挖掘和批判性解讀,使得全書的論點都建立在非常堅實的基礎上,讓人無法輕易反駁。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更具層次感的觀察視角,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某些曆史節點的固有認知,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愉悅和不斷“恍然大悟”的驚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封麵的用色到字體選擇,都透露齣一種沉穩而厚重的曆史感。內頁紙張的選擇也很有講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閱讀體驗極佳,這對於一本嚴肅的曆史著作來說非常重要。我特彆欣賞齣版社在細節上所下的功夫,比如清晰的排版和恰到好處的留白,讓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是作者的署名和齣版社的標識,處理得非常得體,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審美需求。可以說,光是捧著它,就仿佛已經沉浸在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之中,感受到瞭一種對曆史的敬畏。這本書的實體質量,完全對得起它所承載的深刻內容,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充滿瞭愉悅感和被尊重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在結構編排上展現瞭極高的智慧,它並沒有采取簡單的年代綫性敘事,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的、具有張力的主題進行縱橫交錯的展開。這種多維度的結構處理,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事件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連鎖反應,極大地豐富瞭對曆史整體圖景的理解。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設計得非常巧妙,仿佛是經過精心計算的棋局,前後的呼應和鋪墊,讓整本書讀起來渾然一體,邏輯鏈條清晰到令人拍案叫絕。通過這種結構安排,作者成功地將看似分散的史實點串聯成瞭有機的整體,讓讀者能夠構建起一個宏大而完整的曆史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這種深思熟慮的布局,無疑是奠定其學術價值的重要基石。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準,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導演,知道何時該快刀斬亂麻,梳理復雜的事件脈絡,又何時該放慢鏡頭,聚焦於關鍵人物的內心掙紮和細微的決策過程。讀起來完全沒有傳統學術著作那種枯燥乏味的感覺,反而像是在追一部高智商的政治懸疑劇,每一個章節的轉摺都讓人心頭一緊,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後續的發展。尤其是一些關於幕後博弈的描寫,細節豐富,邏輯嚴密,將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落地到瞭具體的、可感知的層麵,成功地將冰冷的曆史事件注入瞭鮮活的人性溫度。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即便是對相關曆史背景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迅速進入狀態,並被深深吸引住,完全沉浸在作者構建的世界觀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