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魂簫韻——龔自珍傳(平裝) 9787506385992 作傢齣版社

劍魂簫韻——龔自珍傳(平裝) 9787506385992 作傢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歆耕 著
圖書標籤:
  • 龔自珍
  • 清史
  • 傳記
  • 文學史
  • 詩歌
  • 書法
  • 文化名人
  • 曆史人物
  • 作傢齣版社
  • 清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晚鞦畫月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85992
商品編碼:29645335222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劍魂簫韻——龔自珍傳(平裝)

定價:35.00元

作者:陳歆耕

齣版社:作傢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063859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傳非常值得一讀。史傢的穿射目光,詩傢的激越情懷,在書中,在字裏行間,相互交織,交相為用;反思性、批判性攜帶著曆史、現實撲麵而來,把你牽進龔自珍的精神世界,與他進行一次跨越瞭兩個多世紀的曆史時空的對視、對話。傳主龔定庵身處衰落之世,“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纔”的嘶喊,沒有警醒世人的昏睡;劍氣簫聲的掙紮,未能攪動彌漫在寰宇的霾團,卻反而更推高瞭傳主思想痛苦的峰值,以緻撕裂,復撕裂。我有幸在未付梓之前做瞭該著的讀者,備覺震撼。

——文史專傢黨聖元

本傳資料豐富,綱目清晰,視域開闊。在思想傢、詩文大傢和情感生活三方麵發力,從因到果,層層遞進,將傳主的人生軌跡及精神世界勾勒得立體而生動,是一部頗具文人氣質的人物傳記。

——文學專傢黃賓堂

內容提要


《劍魂簫韻——龔自珍傳》一書從思想傢、詩文大傢和情感生活三方麵展現瞭龔自珍的一生。本書資料翔實,綱目清晰,構思奇特,在敘述龔自珍的思想文化成就和文學業績的時候,注重曆史資料的發掘和援引,同時也注重從龔自珍的詩文中尋找內證,所述所論,均有堅實的文獻資料支持。對於今天的讀者而言,通過作者在書中的講述,不但可以充分瞭解龔自珍思想、文化、文學業績和所達到的曆史高度,而且可以獲得諸多啓發、啓迪。

目錄


001??引子/劍與簫

????上部?巨匠

009??章/驚雷

029??第二章/殿軍

046??第三章/裂變

????中部?睏獸

063??第四章/傢族

090??第五章/交遊

124??第六章/頓挫

180??第七章/彷徨

下部?春泥

209??第八章/佳人

245??第九章/湧泉

262??第十章/隕落

269??尾聲/尋蹤

275??附錄一/龔自珍年錶

287??附錄二/部分重要參考書目及文獻

291??跋/一定要讀龔自珍

作者介紹


陳歆耕,男,1955年生,原籍江蘇海安。曾任《解放軍報》記者部副主任,《文學報》社長、主編。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上海大學客座教授。著有中篇小說集《孤島》,中短篇報告文學集《青春驛站》《海水下的冰山》,長篇報告文學《點擊未來戰爭》《廢墟上的覺醒》《赤色悲劇》《小偷迴憶錄》,文化批評隨筆集《快語集》《誰是文學的元凶》《各打五十大闆》等。作品曾獲《解放軍文藝》作品奬、全軍文藝新作奬、公安部金盾文學奬。

文摘


序言



《文脈流芳:中國近現代思想大傢的精神世界》 一部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錄,一次觸摸民族靈魂深處的探尋。 在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中,總有一些璀璨的思想之星,以其獨特的智慧與擔當,照亮瞭前行的道路。他們或立足傳統,力求變革;或開眼看世界,引進新知;他們的思想碰撞、交織,共同構築瞭近現代中國精神文明的宏偉殿堂。 《文脈流芳:中國近現代思想大傢的精神世界》並非一部枯燥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一部充滿洞察力與人文關懷的深度閱讀體驗。本書緻力於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抵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中國的偉大心靈,探討他們在內憂外患之際,是如何構建自己的思想體係,又是如何以筆為劍,以言為炬,影響瞭數代人的命運。 本書精選瞭五位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人物進行深入剖析,他們分彆是:林則徐、魏源、康有為、梁啓超,以及陳獨秀。 第一章:開眼看世界的第一聲驚雷——林則徐與魏源的“經世緻用”新篇 鴉片戰爭的炮火,徹底敲碎瞭“天朝上國”的迷夢。正是在這民族危亡的時刻,一股務實的變革思想應運而生。本章聚焦於林則徐和魏源。 林則徐,這位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開明官員,他的目光超越瞭傳統的儒傢視野,開始關注西方世界的軍事技術與製度。我們詳細考察瞭他在處理禁煙、勘察邊疆過程中的實踐理性,以及他私下對西方書籍、地圖的研習。他所代錶的,是一種被動觸發的、帶有濃厚功利主義色彩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萌芽。 魏源,作為林則徐的親密友人與思想繼承者,在《海國圖誌》中完成瞭更為係統化的知識梳理與理論構建。本章深度分析瞭《海國圖誌》的編纂過程、其知識體係的涵蓋範圍(從地理、曆史到軍事、科技),並重點探討瞭“師夷長技”理論的內在張力與局限性。魏源在強調學習西方的器物層麵的同時,又堅守著“固本培元”的儒傢立場,這種“中體西用”的雛形,揭示瞭早期改革者內心的掙紮與矛盾。 本章旨在展現,中國最早的現代化思潮,是在對傳統忠誠與對現實緊迫感之間艱難求索的結果。 第二章:韆年一變下的製度焦慮——康有為的“托古改製”與大同理想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化進程中一次驚心動魄的嘗試。康有為以其磅礴的文采和深厚的經學功底,將儒傢經典重新闡釋,為自上而下的政治變革披上瞭神聖的外衣。 本章詳述瞭康有為如何運用《春鞦》公羊學和宋學理學,建構起“托古改製”的理論基石。我們不僅分析瞭《孔子改製考》和《新學僞經考》的核心論點,更深入挖掘瞭他思想深處的烏托邦情結——《大同書》。 《大同書》是康有為思想體係中最具前瞻性和爭議性的一環。它描繪瞭一個取消私有製、消除階級、男女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書將對比分析康有為的政治變法主張(君主立憲)與他最終的社會理想(大同世界),探討這種激進的未來圖景是如何與其保守的改革路徑並行不悖的。他的思想,既是舊學問對新問題的迴應,也是對未來社會形態的終極叩問。 第三章:在繼承與決裂的夾縫中重生——梁啓超的新民之學 如果說康有為是舊時代嚮新時代過渡的橋梁,那麼梁啓超則是第一個真正以現代民族國傢意識塑造國民精神的文化巨匠。 本章著重探討梁啓超的“新民”思想。我們細緻梳理瞭梁啓超在不同人生階段的理論側重:從早年對“變法”的激昂鼓吹,到流亡海外時對國民性弱點的深刻反思,再到晚年對傳統文化的溫情迴歸。 核心內容包括: 1. “少年中國說”:如何用浪漫主義的筆調喚醒青年的國傢責任感。 2. “知恥感與公德心”:梁啓超對國民道德重建的迫切需求。 3. 政治學說的演變:從激進的革命呼籲到對漸進式改良的審慎態度。 梁啓超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成功地將西方政治理論與中國文化語境相結閤,以報紙和雜誌為陣地,普及瞭民族主義、國傢主權、憲政等現代政治觀念,真正實現瞭知識的“大眾化”傳播。 第四章:對傳統的徹底決裂與科學理性的堅守——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的文化批判 辛亥革命的成功並未帶來預期的強大國傢,五四運動的爆發標誌著中國思想界進入瞭更為激進的“反傳統”階段。陳獨秀,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新青年》的主編,扮演瞭文化革命的先鋒角色。 本章將聚焦於陳獨秀對儒傢舊道德的無情批判,以及他對“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的極力推崇。我們分析瞭: 1. “打倒孔傢店”的深刻動因:儒傢倫理如何被視為阻礙個體解放和社會進步的桎梏。 2. 對“青年”的期許:陳獨秀如何將希望寄托於拋棄舊道德束縛的一代新人。 3. 從自由主義到馬剋思主義的轉嚮:這一思想軌跡背後的時代邏輯和個人體悟,探討他如何在新一輪的國際思潮浪潮中,找到瞭新的救國方案。 本書通過對這五位思想巨匠的深入挖掘,不僅呈現瞭他們思想形成的曆史背景和內在邏輯,更揭示瞭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尋求民族獨立、國傢富強和個體解放過程中所展現齣的不屈精神、深刻的憂患意識以及復雜而迷人的精神世界。這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的深刻思考史。 推薦讀者: 曆史愛好者、政治學與思想史研究者、對中國近現代轉型期知識分子命運感興趣的讀者。 --- 齣版社信息: [此處略去原書信息,專注於新書內容介紹] 裝幀: 精裝/平裝(具體以齣版形態為準) 定價: 人民幣 [請自行設定] ISBN: [請自行設定,與原書無關]

用戶評價

評分

相比於許多嚴肅的曆史傳記,這部作品在文采和情感的抒發上顯然更勝一籌,或許正如書名所暗示的,帶著一種“簫韻”般的清冷與悠遠。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尤其擅長運用富有古典韻味的錶達方式來烘托人物的心境,這與龔自珍本人的詩人氣質是相得益彰的。書中對龔自珍詩文的引用和解讀恰到好處,沒有生硬地塞入學術分析,而是讓詩句自然地流淌齣來,成為解讀他人生選擇的密碼。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關於他晚年漂泊生涯的描述,那種“風塵僕僕”的孤獨感,從字裏行間都能撲麵而來。這使得龔自珍不再隻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思想傢,而是一個有血有肉、在時代洪流中努力保持自身光亮的個體,讓人讀來既心生敬意,又扼腕嘆息。

評分

從結構上來看,這本書的編排非常清晰,它似乎遵循著一種“點、綫、麵”結閤的敘事策略。既有對特定事件(點)的深入剖析,也有貫穿其一生的思想發展脈絡(綫),更有對當時整個知識分子群體狀態的宏觀描摹(麵)。這種多層次的解讀,使得即便是對清代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進入。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引用一手史料時非常審慎,並且會清晰地標注齣哪些是確鑿的史實,哪些是基於當時記載的推測,這種嚴謹的態度,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可信度。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龔自珍“做瞭什麼”,更重要的是探討瞭“為什麼他會那樣做”,以及“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怎樣的價值和警示意義”。

評分

這本關於晚清思想傢龔自珍的傳記,拿到手裏就讓人感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梳理瞭龔自珍跌宕起伏的一生,從他早年的纔華橫溢,到中年時期的壯誌難酬,再到後期的憤世嫉俗與對時代深刻的洞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將龔自珍塑造成一個高大全的完人,而是細緻入微地描繪瞭他性格中的矛盾與掙紮。比如他對科舉製度的批判,那種撕裂感,一方麵是體製內的精英,另一方麵又對體製的腐朽深惡痛絕,這種內在的衝突被展現得淋灕盡緻。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跟隨他的足跡,穿梭於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感受他“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纔”的呐喊,那是對僵化體製最深沉的失望,也是對國傢未來最熱切的期盼。那種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對革新的渴望,即便是隔瞭一個多世紀,讀來依然振聾發聵,讓人不得不思考,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否也存在著某種需要“抖擻”的沉屙。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沒有陷入那種枯燥的年代流水賬,而是巧妙地將龔自珍的個人命運與清王朝由盛轉衰的曆史大背景緊密交織在一起。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曆史細節時的那種剋製而精準的筆觸。比如,關於龔自珍與當時一些重要人物的交往,作者沒有過多渲染私交的八卦,而是著重分析瞭這些交往對於他思想形成的影響。那種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節點上,如何艱難地保持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睏境,被描繪得入木三分。讀完後,我不僅對龔自珍本人有瞭更立體的認識,更是對嘉慶、道光年間社會思潮的演變有瞭一個更清晰的脈絡。它提供瞭一個觀察晚清社會肌理的絕佳窗口,讓人深思,為何在那樣一個“英雄輩齣”的時期,最終卻迎來瞭近代中國的屈辱開端。

評分

我很少能找到一本傳記能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與人物的個體命運描繪得如此平衡。讀完此書,最大的感受是思想的穿透力是超越時空的。龔自珍的睏境——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渴望變革卻又被舊秩序束縛的無力感——在當代社會依然有著奇妙的共鳴。這本書的偉大之處,或許就在於它成功地激活瞭這段塵封的曆史,讓這位“幽靈般”的改革先驅,重新迴到瞭公眾的視野中,並以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方式被重新審視。它不是那種隻適閤學術研究的冷硬文本,而是真正能引發普通讀者對自身所處時代進行深刻反思的佳作,閱讀體驗非常充實和引人入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