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拳械汇编 9787500948247

武式太极拳拳械汇编 978750094824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连成 著
图书标签:
  • 太极拳
  • 武式太极
  • 拳械
  • 传统武术
  • 武术
  • 养生
  • 健身
  • 中华武术
  • 技击
  • 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9787500948247
商品编码:296575775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武式太极拳拳械汇编

: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高连成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0948247

字数

页码:5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式太极拳拳械汇编》主要介绍笔者随陈固安、吴文翰二师所习武派拳艺,其中推手与散手术已著《武派太极技击术》一书介绍,《武式太极拳拳械汇编》主要介绍武式太极拳架传统架108式、新架184式、108式太极长拳,武式太极推手器械方面有武禹襄传承的十三刀、十三枪,有陈、吴二师继承古传刀(枪)杆器械发展衍化创编的太极棍、太极枪、太极刀、太极剑;书后还记有笔者所参加的主要武术社会活动和部分武术赛事,以及吴文翰师转赠我的太极拳老三本资料,影印于后,供爱好者参悟学习。

目录


作者介绍

高连成先生,1951年生祖籍北京长辛店,后随父举家迁移至河南许昌时有武派太极拳三传宗师郝为真再传弟予陈因安老师在许昌任教,连成先生与陈师比邻而居陈师喜连成幼而聪颖知礼,质朴好学,志坚悟高,是可造之材,遂纳为门徒,倾心相授
  连成先生本武术世家子弟,天分极高七岁启蒙又得名师真传,而立之年已学业有成,誉满冀、豫陈师辞世后,又秉师遗命继而师从太极拳家、拳史学家、太极拳理论家吴文翰老师,继续深入完整地学习太极拳老架,并研究拳理、拳史
  连成先生习拳数十载,蒙恩于二位名师的悉心栽培,又得广府、陈沟的参学之便,更由于孜孜研学,体用结合、融会贯通,对于武式太极拳老架、新架、刀、枪、剑、棍、大轩等无不娴熟走架深具武派外示安逸、内固精神的气势:打手普现武派之神秘莫测,精于发放的功力连成先生以发扬推广武式太极拳为己任,立著授徒,迹遍晋、豫、湖、广,更六渡东瀛,开启武式太极拳传入日本之先河
  连成先生是国家武术七段,郑州市武术协会常委、郑州市武派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日本东京武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北美洲武(都)派太极拳总会顾问;中国温县、永年国际年会太极拳名家代表,年会副秘书长;永年郝为真太极拳学术研究会顾问;许昌市.重庆市武派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邢台、石家痘、北京武派太极拳研究会顾问

文摘


序言

章 武式太极拳述要

第二章 武式太极拳的身法要求

第三章 武式太极拳传统架一百零八式图解
一、武式太极拳传统架特点
二、武式太极拳传统架一百零八式拳式名称
三、武式太极拳传统架一百零八式拳式图解

第四章 武式太极拳瓤架一百八十四式赏析
一、武式太极拳新架概述
二、武式太极拳新架一百八十四式拳式名称
三、武式太极拳新架一百八十四式拳式图示

第五章 武式太极长拳一百零八式图解
一、武式太极长拳概述
二、武式太极长拳一百零八式拳式名称
三、武式太极长拳拳式图解

第六章 武式太极拳推手
一、八法五行实用解
二、四正活步推手图解
三、四斜大捋推手图解

第七章 武式太极连环十三刀
一、武式太极连环十三刀概述
二、武式太极连环十三刀刀式名称
三、武式太极连环十三刀刀式图解
四、古传武式太极十三刀概述
五、古传武式太极十三刀刀式名称
六、古传武式太极十三刀图示

第八章 武式太极三十六枪
一、武式太极三十六枪概述
二、武式太极三十六枪枪式名称
三、武式太极三十六枪枪式图解
四、武式太极传统十三枪(杆)概述
五、武式太极传统十三枪(杆)枪式名称
六、武式太极传统十三枪(杆)图示

第九章 武式太极剑五十五式
一、武式太极剑五十五式概述
二、武式太极剑五十五式剑式名称
三、武式太极剑五十五式剑式图解

第十章 武式太极三十六棍
一、武式太极三十六棍概述
二、武式太极三十六棍棍式名称
……
第十一章 秘传古典太极谱(老三本)
附录 武式太极拳主要传人师承表
高边成国内外重大武术活动大事记


《武式太极拳拳械汇编》一书, ISBN 9787500948247,涵盖了武式太极拳套路、器械的精髓。本书并非收录其内容,而是旨在从更广阔的视角,探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特别是太极拳发展脉络中的一些重要侧面,同时也为喜爱武术文化的朋友提供一些阅读和思考的方向。 第一部分: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流派 在深入探讨任何一种具体的武术流派之前,理解其宏观的文化背景至关重要。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瑰宝,其起源本身就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虽然历史记载各有侧重,但公认的说法是,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的陈家沟,由陈王廷祖师所创。陈氏家族世代传承,历经数代,才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几个主要太极拳流派,例如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 这些流派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演变、师徒传承、以及不同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杨式太极拳以其舒展、圆活、刚柔相济的特点,在民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成为流传最广的太极拳流派之一。而武式太极拳,则以其精巧、严谨、步法灵动著称,在保持了古朴风貌的同时,也展现出其独特的技击价值。孙式太极拳则融合了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长,风格独特。吴式太极拳则是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了北方武术的特色,形成了一种更为内敛、圆活的风格。 了解不同流派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太极拳“一法通,万法通”的内在原理。每一种流派的形成,都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都代表了对太极拳某种特定理解和实践。这种多样性,恰恰是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体现。 第二部分:传统武术的技击哲学与养生之道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精妙的技击 technique,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养生理念。 从技击的角度看,太极拳的核心在于“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它不像外家拳那样追求力量的直接对抗,而是强调顺势而为,通过对对方力量的感知和引导,将其卸掉或者反弹回去,从而达到以弱胜强,以静制动的效果。这背后所体现的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哲学思想。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对人体力学、生理学、以及运动心理学的深刻理解。它讲究“懂劲”,即通过长期的练习,达到一种人拳合一的境界,能够准确地感知对方的意图和力量,并做出最恰当的反应。 从养生的角度看,太极拳更是上乘的养生功法。其舒缓的动作,配合深长的呼吸,能够有效地调动人体的内在能量,疏通经络,增强脏腑功能,提高身体的整体协调性和平衡性。长期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更能宁心静气,缓解压力,达到身心和谐的统一。许多研究表明,太极拳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提高骨密度、增强免疫力,对于老年人的行动能力和认知功能也有积极的影响。 第三部分:器械在武术体系中的地位与演变 在众多武术门类中,器械练习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器械不仅是个人武技的延伸和强化,更是体现武术门派风格和技击特色的重要载体。从古至今,兵器的种类繁多,如刀、枪、剑、戟、棍、鞭、锤、钩、叉等,每一种器械都与特定的历史时期、战争形态、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连。 太极拳体系中,也同样包含了多种器械的演练,例如刀、枪、剑、推手、以及一些独特的器械,如武式太极拳中的“风磨棍”等。这些器械的练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徒手套路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徒手套路所体现的步法、身法、劲力,在器械的运用中得到了更加直接和强大的体现。比如,剑的刺、劈、撩、带,刀的砍、劈、截、抹,棍的抡、点、挑、扫,都巧妙地将徒手套路中的原理运用到兵器之上。 器械的演变,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最初的冷兵器时代的实战需要,到后来的表演性和健身性,器械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研究器械的发展,不仅能了解古代的军事技术,更能洞察不同武术门派的技击思想和哲学追求。 第四部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中国传统武术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传承与创新始终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每一代武术家,都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或精研技艺,或融入新的思想,或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训练方法,从而使武术文化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 传承,意味着对经典的尊重和对传统的坚守。这包括对武术套路的精确演练,对技击原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武德精神的传承。没有扎实的传承,武术就如同无本之木,难以长久。 创新,则意味着与时俱进和发展。这并非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坚守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发展。例如,现代的太极拳教学,在保留传统套路和技击原理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推广普及。一些学者和武术家,也在尝试将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入武术研究,从生理、力学、心理等多个维度去解析武术的奥秘。 结语 《武式太极拳拳械汇编》一书,作为一个具体的武术著作,其价值在于它所代表的武术体系的传承与实践。而本文所探讨的,则是围绕着这本书所能引发的更广泛的思考。中国传统武术,尤其是太极拳,不仅仅是一套运动方式,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它所蕴含的智慧,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于现代人理解身体、理解自然、理解生命,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武术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涵养心性,体悟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非常着迷,而武式太极拳,在我看来,是其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分支。这本书的书名“武式太极拳拳械汇编”,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器械的招式演示,更能深入了解这些器械背后蕴含的武术哲学和文化传承。比如,书中是否会讲述武式太极拳器械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是否有对不同器械在武术史上的地位进行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武式太极拳的器械练习,不仅仅是技巧的掌握,更是对人体、对自然、对宇宙规律的体悟。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关于武术精神、武德修养的内容,将对我这样渴望全面了解武术的读者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练习武式太极拳一段时间的拳友,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化理解和拓展练习广度的书籍。武式太极拳器械的训练,在我看来是进一步体会其“听劲”、“懂劲”以及“化劲”等核心理念的绝佳途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不同器械的攻防含义、练习方法是否有所阐述,能否提供一些进阶的练习技巧,甚至是包含一些实用的对练套路或拆招思路?武式太极拳的器械,尤其是其精巧的步法和腰胯的运用,是其独特魅力所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如何将步法、腰胯与器械的动作融为一体,如何做到“腰为主宰”、“手足螺旋”等关键要求。如果书中还能提及不同器械在武式太极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那就更具参考价值了。

评分

对于武术爱好者而言,拥有一套全面而权威的武术教材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其可能包含的内容。我一直对武术的实战应用和技击原理颇感兴趣,而太极拳,尤其是武式太极拳,其精妙之处在于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武式太极拳器械在技击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器械的长度、角度和力量来化解对方的进攻,如何通过器械的配合来发挥太极拳的“棚、捋、挤、按”等劲力,那将极具价值。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器械攻防转换的原理性讲解,甚至是简单实用的攻防招式组合,帮助我理解如何在实战中运用武式太极拳的器械。同时,我也关注器械的套路设计是否体现了武式太极拳的独特风格,例如其圆活、连贯、内含的特点。

评分

最近对武术器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偶然看到了这本书的封面,便被深深吸引。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其他流派的器械,但始终觉得武式太极拳的器械别具一格,有一种沉稳而又不失灵动的韵味。这本书的“汇编”二字,让我看到了它能够涵盖多种器械的可能性,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期待书中能有对武式太极拳的各种代表性器械,如刀、剑、枪、棍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具体来说,我希望看到的是,书中能够清晰地介绍每种器械的基本握持方式、重心变化、以及在套路中的主要动作分解和要领。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掌握正确的发力方式、如何通过器械来辅助练习太极拳的身法和步法,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尽的指导,让我能够有效地进行器械的初步练习。

评分

偶然间在书店翻到这本书,被书名吸引了。作为一个对传统武术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但又缺乏系统学习机会的读者来说,能有一本汇集了各种器械的武式太极拳专著,简直是福音。我尤其喜欢武式太极那种刚柔并济、身法轻灵的特点,感觉它更贴近武术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养生。书中关于各种器械的介绍,比如刀、剑、枪、棍等等,是否能详细地解析其内在的劲力运用、身法变化以及与套路之间的配合?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对这些器械的动作要领、技击原理有深入浅出的讲解,希望能帮助我这种初学者理解其精髓,避免盲目模仿。如果书中还能配以高质量的图片或插画,能够清晰地展示每个动作的关键点,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能成为一本“教科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武式太极拳器械的奇妙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