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滨海旅游度假区生态与经济规划
定价:48.00元
作者:韩林飞A·B·波可夫李延强蔡辉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5083572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部分对滨海度假区的生态规划和经济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北海市及北海银滩进行相关基础研究,从而确定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的产业定位、战略目标和步骤、旅游业发展战略思路。第三部分应用生态规划与经济分析论证结合的方法,对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进行规划设计,以促进其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录
作者介绍
韩林飞,建筑学博士,经济学博士,自然地理学博士后,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 米兰工业大学客座教授,莫斯科建筑学院教授,俄罗斯古建保护修复科学院教授,俄罗斯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学术委员,《规划师》杂志编委。2003年荷兰OMA高级建筑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我读过的那些官方规划文件截然不同,它有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同时又夹杂着对当地自然景观近乎诗意的描述。我感觉作者在描述某种特定季节的鸟类迁徙路线时,那种遣词造句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这使得原本枯燥的生态数据立刻鲜活起来。这可能意味着,这本书的受众定位其实非常广泛,既能让官员看懂宏观布局,也能让普通读者在了解科学原理的同时,产生保护的共鸣。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遗产化”旅游策略的论述。如何将滨海区域的历史遗迹、渔业文化等非物质要素,融入到现代度假体验中,而不是仅仅作为背景板出现?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一种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系统化纳入规划指标的方法?如果它真的成功地将人文历史的维度与生态工程、经济回报紧密编织在一起,那么它将为其他类型的度假区开发提供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整体性解决方案。
评分我拿起这本书时,心里其实是带着一丝怀疑的,因为“生态”和“经济”这对组合在规划领域常常被写成互相矛盾的口号。但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展现出一种非常务实、甚至可以说是“泥土味”的务实。它没有太多空洞的愿景,而是似乎沉浸在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中。我猜想,书中一定有关于不同类型滨海植被(比如红树林、盐沼、沙丘草甸)在抵御风暴潮和净化水质方面的量化贡献报告,并尝试将这些“生态服务功能”折算成可以纳入度假区年度预算考量的指标。这种数据驱动的叙事方式,避免了理论的空泛。另外,我对书中对于“慢旅游”或“深度体验旅游”的经济模型构建很感兴趣。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旅游产品,使得游客愿意为更少的、更私密的、对环境干扰更小的体验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实现人均产出的提升而不是游客总量的无限扩张?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设计导则,那它就不仅仅是规划报告了,简直是旅游产品创新的教科书。
评分读完前几章的感受是,作者团队显然拥有深厚的区域地理学背景,他们的叙事逻辑非常严谨,每一步论证都像是搭积木一样层层递进。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在经济效益分析部分所采取的视角——它似乎避开了传统旅游经济学中常见的“乘数效应”这类粗线条的指标,转而聚焦于如何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例如,书中是否探讨了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的可行性,并将基金的收入来源与特定高碳排放或高污染旅游项目的收入直接挂钩?这种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尝试,如果论述得当,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我特别关注到,关于当地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探讨,是否能跳出以往的“扶贫式”旅游开发模式,转向构建一种真正具有韧性的、让原住民成为生态看护者而非被动旁观者的治理结构。如果书中有关于“基于体验的价值评估”(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在滨海旅游资源定价中的应用案例,那这本书的实践指导价值就更上一层楼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一丝海洋气息的蓝色和绿色交织在一起,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海岸线和郁郁葱葱的植被。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偏向于宏观叙事、探讨区域发展战略的著作,毕竟“滨海旅游度假区”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政策文件或宏大规划的意味。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立刻感受到了作者试图构建的视角——一个更为微观、更贴近实践的观察点。书中似乎着重描绘了特定海湾在承载旅游活动与维护原有生态平衡之间所面临的那些微妙的、常常被忽略的冲突。我特别留意到关于湿地保护与游客活动空间划分的章节,作者并未简单地提出“保护”或“开发”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游客对敏感地带的潜在影响因子,并试图量化这种影响。比如,他们可能引入了某种基于游客足迹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敏感度的评价模型,这在旅游规划文献中是相对少见的深度探讨。如果这本书真的如我所感知的这般细致入微,它不仅仅是给管理者看的蓝图,更是给生态学家和一线运营人员提供的工具书。我对其中关于季节性潮汐变化对沙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尤为期待,希望书中能提供基于长期监测数据的严谨论证,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定性描述。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和它所涵盖的议题深度,让我有些吃惊。它似乎不仅仅关注了当下,还对未来二三十年的气候变化可能对滨海基础设施带来的挑战进行了预判。我猜测书中必然包含了一些关于“韧性规划”(Resilience Planning)的章节,专门讨论如何设计能够适应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旅游设施布局与材料选择。这种前瞻性思考,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旅游开发指南。我还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数字孪生”技术在度假区管理中的应用前景的?例如,是否利用高精度遥感数据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沙滩侵蚀速度,并将这些数据反馈到游客承载力的动态调控系统中?如果这本书能将最新的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与传统的生态经济学模型完美结合,那么它无疑是这个领域内的一次重大突破。读完后,我希望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美丽海滩的设想,而是一套可被量化、可被复制、且经得起未来考验的系统工程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