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御题棉花图译注
定价:28.00元
作者:李秋占,苏禄渲 注译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116075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954年,刚建立不久的河北省博物馆从保定市(当时为河北省省会)的半亩园街两江会馆接收了一批图文并茂的刻石,这就是的《御题棉花图》(以下简称“棉花图”)刻石。
“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直隶总督方观承编绘而成的。共有图谱十六幅,依次为《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华》《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幅图后面都有文字说明,反映棉花从播种、收获到纺织、练染成布的全过程。方观承命人将它装裱成册,同时,在册首恭录清圣祖康熙皇帝的《木棉赋》,于当年四月十一日进呈乾隆皇帝御览,并请求乾隆皇帝为各图题诗。乾隆皇帝为16幅图各题七绝一首,同时,准许将方观承为各图所作七绝附于每幅图的末尾。方观承遂将此图摹本付刻,将原本上交宫中。副本刻石除上述图幅和诗、赋、文之外,还有方观承的跋文以及有关此图的两篇奏折。因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故命名为“御题棉花图”。原刻石为质地优良的端石,共l2块,其中11块各长1 18.5厘米,宽73.5厘米,厚l4.2厘米,其余一块长98厘米,宽41.5厘米,厚l3.5厘米。图为阴文线刻。
目录
上篇 拓片图版
方观承《恭进棉花图册折》
方观承《恭缴御题棉花图册奏谢天恩
方观承《御题棉花图》跋
《御题图棉花图》标题与目录
清圣祖仁皇帝《御制木棉赋并序》
《布种图》
《布种图》说明与题诗
《灌溉图》
《灌溉图》说明与题诗
《耘畦图》
《耘畦图》说明与题诗
《摘尖图》
《摘尖图》说明与题诗
《采棉图》
《采棉图》说明与题诗
《拣晒图》
《拣晒图》说明与题诗
《收贩图》
《收贩图》说明与题诗
《轧核图》
……
下篇 录文与译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不得不说,《御题棉花图译注》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对书画的了解程度可以说是个“门外汉”,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我引入了中国古代书画的世界。首先,译注者的语言功底就非常扎实,他们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那些可能晦涩难懂的古文和意象,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我尤其喜欢译注中对于画面细节的解读,比如对棉花不同生长阶段的描绘,以及其中蕴含的农耕文化和时令节气的象征意义。这些解读让我意识到,一幅看似简单的画作,背后可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此外,书中对《御题棉花图》的整体构图、色彩运用以及创作意图的分析,也让我对艺术鉴赏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了读者的思考,让我开始主动去观察、去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美。
评分这本《御题棉花图译注》读起来真是让我惊艳!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书画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很多古籍译注类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很难找到既深入浅出又能满足求知欲的。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这种空白。首先,它的装帧和印刷都十分考究,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在如今快餐化的出版物中实属难得。翻开书页,我首先被精美的《御题棉花图》所吸引,画面栩栩如生,细节之处的处理令人赞叹。而李秋占和苏禄渲两位先生的译注,更是点睛之笔。他们没有简单地将文字翻译过来,而是深入挖掘了图像背后的文化意涵、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境。注释部分详实而不冗杂,对于一些我可能不熟悉的典故、词汇,都做了清晰的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译注的语言流畅自然,没有生涩的学术术语堆砌,读起来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长者对话,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画作的译注,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艺术风貌和社会生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评分拿到《御题棉花图译注》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精致。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严谨而典雅的气质,这本身就为阅读体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一幅古代画作,关键在于理解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的意图。李秋占和苏禄渲先生的译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们不仅对图画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释义,更重要的是,将《御题棉花图》置于当时的宫廷文化、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幅画作的价值。译注中对于“御题”的阐释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皇帝的题字,更蕴含着皇权对艺术的认可与引导,以及皇帝个人品味与思想的体现。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看一幅画,更是在探寻一段历史,理解一个时代。
评分《御题棉花图译注》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中非常有分量的一本。我平常阅读的范围比较广,但对于中国古代书画的解读,一直觉得有些隔阂。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拉近了我与传统艺术的距离。译注者李秋占和苏禄渲先生的功力,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没有采用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更加平和、亲切的语言,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御题棉花图》的世界。我最欣赏的是,他们能够捕捉到画作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对于棉花不同形态的描绘,他们不仅解释了其视觉上的呈现,更联想到当时棉花种植在中国推广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对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改变。这种将艺术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既有知识性,又有温度。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品不仅仅是静态的图像,更是活在历史中的鲜活载体。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御题棉花图译注》时,内心是带着一丝期待和好奇的。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艺术品情有独钟,而“御题”二字更是勾起了我探究皇室审美品味的兴趣。译注的李秋占和苏禄渲先生,他们的名字虽然我之前并不熟悉,但书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却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体现在其深度的解读上。他们不仅仅是字面的解释,更是对画面中每一个元素、每一处笔触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将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理解框架。我特别欣赏的是,译注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史料和文学作品的引用,这使得《御题棉花图》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艺术品,而是融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宏大叙事之中。读这本书,我仿佛跟随译注者一同走进了一个古老的画室,感受着画师的匠心独运,也体会着帝王的赞赏与品鉴。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远超乎我预期的阅读效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