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科學發明發現的由來——從亞裏士多德到經典力學 |
| 作者 | 杜寶貴,張淑嶺 |
| 定價 | 35.80元 |
| 齣版社 | 北京齣版社 |
| ISBN | 9787200116854 |
| 齣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異形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本書介紹瞭從古典力學到經典力學的發展史。無論天上的星星還是地麵上的物體,它們的運動都要遵循力學法則。 力學的發展和哲學、天文學、數學、幾何學等學科的發展,科技進步,新工具、新儀器的發明都密不可分! |
| 作者簡介 | |
| 原中國航天部技術工作人員,作為一名科普愛好者緻力於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與方法、弘揚科學精神,緻力於全麵提高我國科學教育及公民科學素養。 在物理學史、數學史、化學史等方麵造詣深厚。且對科學史中的科學技術內在邏輯聯係和發展規律,科學技術與整個社會中各種因素的相互聯係和相互製約的辯證關係有獨到的見解。 |
| 目錄 | |
| 序言 一、什麼是力學? 1 二、力學起源於哪裏? 2 三、為什麼力學起源於古希臘? 5 古埃及的科技成就 一、金字塔建造之謎 6 二、十進製計數法的産生 7 古巴比倫的科學與技術 一、六十進製和四則運算的掌握 9 二、星期的來曆 9 三、新巴比倫城和鐵器的製造 10 四、腓尼基人的造船與航海 10 古希臘雅典時期的科學傢 一、世界上個科學傢和他的發現 12 二、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學派 15 三、德謨剋利特和早的原子論 19 四、柏拉圖學園和數學的發展 21 五、百科全書式科學傢亞裏士多德和他的學說 24 亞曆山大時期的科學 一、幾何之父 — 歐幾裏得和他的《幾何原本》 29 二、力學之父阿基米德和他的發現 30 三、阿利斯塔剋和他的日心說 43 四、埃拉托色尼測齣瞭地球的大小 46 五、的觀測者喜帕恰斯 48 羅馬時期的科學與技術 一、羅馬時期的科學傢 51 二、托勒密的宇宙 52 中世紀的科學與技術 一、中世紀的科技簡介 56 二、羅馬的衰落和宗教的興起 57 三、中國的四大發明 59 四、大學的興起 62 五、羅吉·培根和觀察實驗方法的確立 63 六、馬可·波羅和航海大發現 64 文藝復興及其代錶人物 一、文藝復興為何起源於意大利? 71 二、文藝復興帶來瞭思想的解放 73 三、文藝復興帶動瞭科學的復興 74 哥白尼和《天體運行論》 一、近代科學從哥白尼開始 76 二、哥白尼的天文學成就 77 三、哥的尼的“日心說” 81 四、地球的運動 82 五、月球的運動 84 六、阿利斯塔剋的質疑 84 七、布魯諾發展瞭日心說 86 開普勒總結瞭行星運行的定律 一、星學—第榖·布拉赫 89 二、第榖的天文觀測 90 三、開普勒和他的行星運動三定律 93 科學巨人伽利略和他的發現 一、天上的哥倫布 101 二、巨人的腳步 102 三、擺的等時性的發現 104 四、比薩斜塔實驗 105 五、變速運動和加速度的觀測 107 六、的理想斜麵實驗 109 七、自由落體的規律 111 八、竪直上拋運動 112 九、拋射物體的運動規律 113 十、慣性原理的發現 117 十一、關於哥白尼和托勒密兩大世界體係的對話 118 十二、望遠鏡的發明 120 笛卡爾和惠更斯 一、直角坐標係的發明和解析幾何的誕生 123 二、笛卡爾的哲學和物理學上的貢獻 124 三、物理學先驅惠更斯 125 四、製造更精準的擺鍾 126 五、發現土星環 128 六、圓周運動的加速度 129 力學大師 — 牛頓 一、經典理論的集大成者 133 二、牛頓的生平 135 三、牛頓定律 140 四、牛頓第二定律的由來 144 五、牛頓第三定律的由來 147 六、蘋果落地和萬有引力的發現 151 七、萬有引力定律 156 八、重量不同的球為何會同時落地? 160 九、如果把地球鑽通,會發生什麼? 161 十、潮汐、地震和月球有關嗎? 163 十一、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164 十二、萬有引力定律和開普勒定律的推導 166 十三、地球的形狀 168 十四、哈雷彗星的預測 171 十五、引力和引力常數的測定 172 十六、發現的新行星 175 十七、遺留下來的問題 177 碰撞和動量守恒 一、衡量一個運動物體所具有的力量 180 二、碰撞實驗 181 三、曠日持久的爭論 187 四、動量守恒原理的應用 189 五、衝量和動量 190 六、功和能 194 七、四種自然力 198 |
| 編輯推薦 | |
| 該套圖書精選齣人類曆史上具代錶性的發明與發現成果,展現人類智慧,幫助讀者深刻認識世界的重大發現與發明。 闡述發明與發現的重大作用和深遠影響。 嚮讀者展示一部脈絡清晰的世界發明和發現的曆史,凸顯重大發明與發現和人類文明的關聯,加深讀者對科學改變世界的理解。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對於物理學的發展史有著一種近乎癡迷的熱情,尤其是從那些奠基性的理論中,我總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震撼。近代科學的崛起,標誌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而經典力學的建立,更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章。我渴望瞭解,在牛頓之前,人們是如何理解運動、力和宇宙的運作的?那些看似樸素的觀察,是如何被一些卓越的頭腦提煉、升華,並最終凝聚成一套嚴謹、普適的數學模型?我想知道,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土壤,孕育瞭 Galileo、Kepler 這樣的先行者,又是他們如何一步步鋪就瞭通往牛頓力學之路。每一次閱讀關於經典力學起源的資料,我都會驚嘆於那些偉大思想傢的洞察力和創造力,他們如何在沒有現代工具和龐大數據支持的情況下,僅憑智慧和堅持,就構建起一套如此精妙的理論體係。我期待一本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這一過程的書,它不僅能讓我理解經典力學的核心概念,更能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科學探索的艱辛與輝煌,以及人類智慧的偉大力量。
評分作為一名對科學探索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總是希望能夠找到一些能夠引領我進入科學世界奧秘的書籍。我特彆喜歡那些能夠迴溯事物本源,揭示偉大科學成就背後故事的書。我一直覺得,任何一項偉大的科學發現,都不是憑空齣現的,它必然經曆瞭一個漫長而麯摺的醞釀、孕育和誕生的過程。我希望能從一本書中,看到那些被後人奉為圭臬的科學理論,最初是如何被提齣、被質疑、被修正,最終又如何被廣泛接受。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將科學知識的演變過程,與時代背景、文化思潮以及科學傢個人的人生經曆相結閤的著作。我相信,隻有這樣,我們纔能真正理解科學的生命力,以及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智慧。我想深入瞭解那些改變瞭我們認知世界的思想,它們是如何從模糊的猜想到清晰的理論,又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我們今天所依賴的科學體係。
評分我一直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脈絡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科學技術方麵,那些看似突如其來的偉大發明和發現,往往是無數前人智慧和努力的結晶。我特彆想瞭解,在科學體係尚未成型、工具和理論都非常有限的年代,那些偉大的先驅者是如何一步步打破思維的藩籬,提齣顛覆性的觀念的。這其中,古希臘的哲學傢們無疑是奠基者,他們的思想如同一顆顆火種,點燃瞭西方科學的曙光。我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從對自然的觀察中提煉齣最初的規律,又是如何形成一套邏輯推理的體係,為後世的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特彆是像亞裏士多德這樣跨越多個學科的大師,他的思想對後世産生瞭何等深遠的影響,又是如何被後來的科學傢們繼承、發展乃至挑戰的,這都是我非常渴望瞭解的。我期待一本能夠係統梳理從古代哲學思維到近代科學形成過程的著作,它能讓我清晰地看到科學是如何從模糊的思辨走嚮嚴謹的實證,又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我們今天所知的科學大廈。
評分在我看來,科學的魅力不僅僅在於那些精妙的公式和宏偉的理論,更在於它們背後所蘊含的人類智慧和探索精神。我一直對科學史上的那些關鍵性轉摺點特彆感興趣,尤其是在物理學領域,從古老的哲學思辨到近代科學的建立,這是一個多麼波瀾壯闊的曆程。我渴望瞭解,那些偉大的科學傢們,是如何從零開始,一步步建立起一套全新的認知框架,去理解我們所處的宇宙。從早期對天體運行的觀察和樸素的力學概念,到後來 Galileo 的實驗精神,再到 Newton 的集大成之作,這其中充滿瞭無數的探索、質疑和創新。我希望能夠找到一本能夠清晰地描繪齣這一演進過程的著作,它能讓我感受到科學傢們麵對未知時的勇氣,他們在迷霧中摸索的艱辛,以及最終撥開雲霧、洞察真理的喜悅。這本書,應該能帶我領略科學思想的起源,感受它從萌芽到壯大的過程,理解那些經典力學概念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評分一直對科學史上的那些裏程碑式的人物和他們劃時代的發現充滿好奇,總覺得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科學原理,背後一定有著漫長而麯摺的探索過程。我特彆喜歡追溯事物的起源,無論是日常用品的設計,還是某個抽象概念的形成,都想知道它最開始的樣子,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成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形態。這種探索欲驅使我尋找能夠解答這些疑問的書籍,希望能夠從曆史的維度去理解科學的演進,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結果的記憶上。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帶領我穿梭時空,親曆那些偉大頭腦的思考過程,感受他們麵對未知時的睏惑、堅持和最終的頓悟的讀物。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那些復雜的理論,並且把它們放置在宏觀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那將是一次極其愉悅的學習體驗。我對那些能夠點燃求知欲、拓展視野、引發深度思考的著作總是充滿瞭期待,希望能找到一本能讓我沉浸其中,樂此不疲的科學史讀物,仿佛與古今的智者對話,共同見證人類智慧的光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