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边疆与中国现代社会研究(上下)—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
定价:90.00元
作者:罗群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101124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1.0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边疆与中国现代社会研究(套装上下册)》收有“边疆与中国现代社会”论文90余篇,围绕并结合“边疆问题研究要为国家现实服务”的共识,论文内容主要涉及:1、近代以来我国边疆的长治久安问题,具体包含有中国近现代史、中史、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几个部分;2、“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3、边疆政治与军事引发的热点问题;4、边疆经济文化与中国近代化问题。
《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边疆与中国现代社会研究(套装上下册)》稿次把“边疆问题与中国现代社会”作为主题,表明中国现代史、中史等学界已经将关注点转向边疆民族地区。同时,中国现代史、中史研究的机构,与长期从事边疆民族问题研究的部门展开的学术交流,推动了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加大学术服务社会的力度。
论文作者严谨求实、深入探讨,诸多学术问题得到深层次的阐释。
目录
《边疆与中国现代社会研究(上)》目录:
总序
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朱镕基治理新疆思想初探
梁启超对清西藏政策之批评
马福祥与清末及民国时期的蒙藏边疆治理
简论戴季陶的治边思想
南京国民边疆行政区域的新规划与治理边疆的政治策略
边疆治理:从清代到民国的历史传承
民国初年东北边疆危机与移民实边舆论
李烛尘西北开发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张国华和平解放与建设西藏的杰出贡献
近代云南边疆历史与当代云南边疆治理
殖边队与民国初年怒江上游民族关系的新变化
民国初年李根源对滇西北的治理——以《西事汇略》相关电文为中心的考察
边疆研究与考察
民国学人与“边疆”概念中国化——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考察时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及其发展趋向
从《东方杂志》看民国学人对西南边疆问题的认识
战时曾昭抡西康科学考察及成果研究
20世纪30年代西北考察家的历史想象和国家建构
认识他者与改造自我:民国时期国人的甘肃观与旅外学生之应对
边疆政治与军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边疆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禁烟禁毒
驻藏大臣与抗英斗争——以文硕为中心的考察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川西北及康北红色政权研究
云南党组织的政治宣传与农民阶级社会心态变迁
从流域到高地:清末以来西南与华中、华南的区域关系
现代云南历史发展的边缘性与前沿性(1919—1949)
解放战争末期国民党残军从西南边境撤逃国外研究——以逃越国军为中心的考察
唐继尧时期云南侨务论略
与云南辛亥革命研究四题——纪念辛亥革命l00周年
胡汉民与云南河口起义
边疆地区的“党国”化——国民党西康地方党部的建立(1927—1939)
日据时期日伪社团对东北人民的精神控制
伪满洲国“边境”战事及其因应——张鼓峰、诺门罕事件的另一视角
……
《边疆与中国现代社会研究(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值得玩味,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像一部精心编排的纪录片。在处理涉及族群关系和文化冲突的章节时,作者的笔触变得尤为克制而有力。他没有采取煽情或道德审判的姿态,而是像一位冷静的外科医生,剖析着历史留下的创伤和结构性的不平等。特别是关于“文化差异”在国家整合过程中的能用性和局限性分析,极具启发性。他通过对特定仪式、语言政策变迁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文化符号是如何被政治化,并成为巩固或挑战权威的工具。这种保持距离感的专业性,反而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力量,而不是被碎片化的叙事所裹挟。读完整部作品,我感觉自己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智力跋涉,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复杂社会问题的全新视角。
评分从整体装帧和出版质量来看,云南大学的这个丛书系列无疑是高水平的体现。纸张的质感,图表的清晰度,注释的规范性,都达到了国内一流学术出版的水准,这让阅读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抛开制作层面,这本书最深刻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政治地理学概念,落实到了微观的社会生活细节之中。它清晰地告诉我们,边疆绝不是地图上的一条分割线,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被协商、被塑造、被抵抗的动态场域。作者对“现代性”在边疆地区的投射和反作用力的描绘,尤为精妙——现代化的步伐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份焦虑和文化重构的阵痛。读完合上书本,我仿佛能听到那片土地上,古老的驼铃声与现代火车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的回响,那是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独特“边疆之音”。
评分我必须提到的是该书在史料挖掘上的突破性贡献。看得出来,罗群教授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耗费了巨大的心力,许多档案的引用和对口述史料的交叉验证,清晰地表明了这是一项扎根于一手资料的严谨研究。特别是他对于清末民初地方精英与中央政府关系的研究部分,那些关于“羁縻”政策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逐渐被“同化”和“制度化”的论述,极具颠覆性。很多传统认知中被视为“自然”演变的过程,在作者的梳理下,清晰地显露出其背后复杂的人为干预和权力运作的痕迹。这种对历史“必然性”的质疑和解构,是推动学科进步的关键所在。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结论”,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边疆与核心地带的互动历史。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稳而深邃的感觉,那种略带历史感的字体和色调,仿佛带着读者瞬间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对研究范式的梳理,那种对既有学术成果的尊重与批判性反思,显示出极高的学术素养。他并没有急于抛出自己的核心论点,而是耐心地为我们铺陈出理解“边疆”这一复杂概念所需的历史语境与理论框架。读到这里,我仿佛置身于一间古老的图书馆,四周堆满了尘封的史料,而作者正手持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路。他引用的那些早期欧洲人类学家和国内地方志中的描述,对比起来充满了张力,让人不禁思考,在不同观察者的眼中,同一片土地是如何被建构和定义的。这种细致入微的文献爬梳工作,本身就值得称道,它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宏大叙事充满了期待。
评分翻开第二卷,那种扑面而来的地方性气息简直让人沉醉。作者对云南特定区域的个案研究,简直是一场生动的田野考察记录与深刻的社会学分析的完美结合。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民族志的素材,而是巧妙地将地方性的社会变迁置于宏观的国家构建进程之中,展现出一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力量交织的动态过程。比如,他对某一少数民族的土地制度改革的论述,摒弃了那种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展现了改革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何被地方权力结构、传统习俗以及族群内部的利益博弈所重塑、扭曲,甚至在某些侧面被“挪用”的复杂现实。这种对权力运作的微观洞察,使得原本抽象的“国家边疆化”议题,变得鲜活可感,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智慧的博弈,让人读来拍案叫绝,也让我对那个遥远地区的社会肌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