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誤導與發展
:18.80元
售價:12.8元,便宜6.0元,摺扣68
作者:黃平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300074351
字數:101000
頁碼:16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300kg
“發展”究竟是什麼?舊式的發展觀為何有可能誤導我們進入“曆史的死鬍同”?發展觀問題已成為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全世界所遭遇的社會問題,並引發瞭許多與社會科學危機緊密相關的議題。黃平先生針對中國社會所麵臨的諸多問題,例如農村發展格局、小康社會的前景、城市社會生活方式等,提齣發展未來的格局,犀利的文筆、敏銳的洞察力、發人深省的提誤碼,成就瞭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書中收入瞭作者近年來的論文與重要會議的講稿,作者試圖厘清中國社會發展觀的脈絡,以期對這個社會的睏境作齣“緻命的一擊”。
黃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讀書》雜誌執行主編。曾就讀於四川大學、南開大學、倫敦經濟-政治學院,1991年獲得倫敦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曆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助理、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閤作局局長。曾在美國杜剋大學、英國牛津大學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種深沉的藍色調,配上鎏金的字體,散發著一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神秘感。我當時被它吸引,完全是因為封麵上那個模糊的、似乎在凝視遠方的側影,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徘徊的、身負重任的人物。拿到手裏的時候,沉甸甸的質感也讓人覺得這絕非等閑之作,它似乎預示著其中蘊含的知識重量。我原本期待它能為我揭示一些關於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層邏輯,或者至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待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我對作者的背景略有耳聞,知道他素以思想的銳利和對既有體係的顛覆性批判而著稱,所以,我的期望值是相當高的。我甚至為此特意騰齣瞭一個安靜的周末下午,準備好一杯濃鬱的黑咖啡,希望能沉浸其中,與作者進行一場深刻的思維碰撞。這種對未知知識的渴望,驅動著我翻開瞭第一頁,渴望從那些精妙的文字排列中,捕捉到一絲洞見的光芒,那種能照亮迷霧的清晰感。我總覺得,一本好書,首先就得在視覺和觸覺上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本在這一點上無疑是做到瞭極緻的,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個通往其內部世界的、充滿誘惑力的入口。
評分當然,閱讀過程中的挫敗感也是真實存在的。在書中關於“符號價值坍塌”的章節,作者引述瞭大量來自非主流經濟學和後結構主義理論傢的觀點,這些引用往往是片段式的,沒有清晰的注釋或上下文解釋。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圖書館裏,每翻開一本書,作者就從裏麵扯下一頁紙,然後迅速地將它們粘貼在一起,要求讀者自己去拼湊齣原始書籍的麵貌。這對於一個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其消耗精力的。我多次感到睏惑,不確定作者是故意製造這種閱讀的“斷裂感”以呼應其理論核心,還是單純的寫作習慣使然。我不得不承認,有那麼幾次,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抓住瞭作者的本意,這種不確定性,讓閱讀的愉悅度有所下降,但同時,也逼迫我跳齣舒適區,去主動構建我的理解,而不是被動接受。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像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遠徵,它沒有提供一個平坦的公路讓你輕鬆抵達目的地,而是設置瞭無數需要攀爬的山峰和需要穿越的沼澤。它最終給我的感受,與其說是一種知識的充盈,不如說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我發現自己看待很多社會現象時,多瞭一層警惕,少瞭一份天真。它沒有直接告訴我“該怎麼做”,但它成功地讓我開始質疑“為什麼會是這樣”。書的末尾,作者沒有提供一個明確的總結或解決方案,反而留下瞭一個更加宏大、更加令人不安的問題,這更像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帶著新的睏惑,繼續探索更深層次的真實。對我來說,它更像是一麵高精度的棱鏡,它將習以為常的光綫摺射成瞭無數條復雜的光譜,迫使你重新審視光本身的存在。
評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認知框架固化”的論述部分。作者沒有采用傳統的社會學或心理學的分析路徑,而是引入瞭一種極具畫麵感的比喻——將人類的集體心智比作一塊被反復加熱、塑形的黏土。他細緻地描繪瞭當社會環境或技術革命發生劇變時,這種“黏土”是如何試圖自我修復,卻又不可避免地帶著舊有的裂痕和印記繼續嚮前發展的過程。這種描述方式,極大地衝擊瞭我以往對“進步”這個概念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單嚮度的、綫性的上升過程,而更像是一種螺鏇式的、充滿內部張力的演化。我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開始下意識地用這種“黏土”的比喻去觀察人們對新事物的反應,那種既排斥又渴望吸收的矛盾心態,似乎一下子有瞭更深刻的理論支撐。這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它不僅提供瞭理論,更提供瞭觀察世界的全新透鏡。
評分讀完前幾章後,我開始有一種奇特的感受,仿佛自己被捲入瞭一個巨大的、精心編織的迷宮。作者的敘事風格極其復雜,句子結構往往冗長且充滿倒裝,頻繁使用晦澀的哲學詞匯,使得初讀時的理解門檻非常高。我不得不經常停下來,查閱那些專業術語的含義,甚至需要迴溯前文,試圖理清他邏輯鏈條的每一個環節。這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智力上的攀登,每一步都需要耗費極大的心神去確認落腳點是否穩固。我發現作者似乎對綫性敘事不太感興趣,他更傾嚮於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理論分支之間進行快速而跳躍的穿梭,這讓我的思緒也跟著他不斷地轉換頻道。這種閱讀體驗,雖然挑戰性十足,但也帶來瞭一種另類的刺激感——那種在剋服瞭重重障礙後,終於瞥見一角全貌的震撼。它不像那些流暢易懂的書籍那樣提供即時的滿足感,它要求讀者付齣耐心和毅力,去喂養那些被精心埋藏的伏筆,去等待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綫索最終匯集成一個宏大的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