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研究
定价:92.00元
作者:宋才发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010078250
字数:670000
页码:74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是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经济与社会各项自治权的基础和框架下,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地管理和发展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一项法定的权利。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的研究,实质上就是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规律和途径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内容提要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经济与社会各项自治权的基础上,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地管理和发展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一项法定的权利。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本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自主性、积极性,实现了把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方发展的义务制度化、法律化。推动民族自治地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和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构建民族自治地方和谐社会,是中国党和中央人民所有民族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本书对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的权利建构、权利实施、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录
作者介绍
宋才发,汉族,1953年出生于湖北省武穴市,法学博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主要有:2002年国家民委重点项目《民族法学学科体系可行性研究
文摘
序言
读完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后,最令人愉悦的体验莫过于感觉自己的知识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我对这本书抱有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央—地方”关系这一永恒的议题。我们经常谈论经济发展不平衡,但往往忽略了制度层面的差异性如何加剧了这种不平衡。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想必就在于聚焦于“自治”这一特殊身份所带来的制度禀赋。我特别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法律条文背后的政治实践。法律条文是死的,但政策执行却是活的,充满了博弈和妥协。这本书如果能展示出,地方官员在争取资源和解释政策时所采用的策略和话语体系,那才算真正触及了问题的核心。我猜想,作者一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浩瀚的官方文件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来证明或反驳某些关于地方权力膨胀或被削弱的传统观点。对我来说,最好的学术著作,是那种读完后,你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用书中的理论框架去解读新闻事件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这样的智力冲击。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名字和出版社背景,立刻让我想到了那种扎根于深厚国情研究的学派。他们通常不满足于理论的嫁接,而是致力于将普适性的治理理论,严丝合缝地嵌入到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之中。研究“自主权”,就不能回避历史遗留问题,也不能回避地方精英的构建与培养。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与断裂性的。从建国初期的探索,到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这种“自主权”的内涵是如何演变的?它是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产生了新的诉求和新的限制?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跨越数十年的动态分析,那就太棒了。我期待看到对地方政府行为经济学的深入探讨——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地方是如何权衡短期GDP增长与长期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内在的张力,往往是制度设计中最难解决的难题。这本书,从书名来看,似乎就是要正面迎击这个难题,而不是选择性地回避那些复杂难解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严谨的学术著作,那种散发着油墨和纸张混合的干燥气息,让人立刻进入到一种需要全神贯注阅读的状态。我个人对这种专注于特定制度细节的著作情有独钟,因为它们往往能揭示出制度运行的“盲点”和“灰色地带”。我预感这本书不会是那种轻松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政治学或经济学基础,才能跟上作者的逻辑推演。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量化“自主权”这个概念的。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政治术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自治单位中,它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书中会不会涉及到大量的案例对比?比如,将一个西部省份的自治州与一个靠近发达地区的自治州进行对比,看看外部环境如何塑造了其“自主权”的行使效果。如果作者能构建一个清晰的分析模型,用以衡量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之间的张力,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综述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指出在未来几十年内,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进一步优化这种治理模式,使其既能满足国家整体战略需求,又不扼杀地方的创新活力。
评分对于这种专注于特定制度领域的书籍,我最看重的就是其论证的严密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宋才发这个名字,在相关研究领域应该有一定的分量,这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有信心。我关注的焦点在于,本书在阐述“自主权”时,是否能避免陷入“西方中心论”的窠臼,而是真正立足于中国特定的政治文化土壤来构建自己的分析体系。比如,如何理解“民族”与“地方”在自治权中的叠合与冲突?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认同和政治动员的问题。我设想,书中可能包含了对相关法规的逐条细致解读,并结合大量的司法实践案例来佐证观点。对我而言,一本优秀的此类书籍,应该能让一个外行人也能感受到这个议题的复杂性,同时让一个行内人能找到新的研究切入点。它不应该给出简单的答案,而应该提出更深刻的问题,促使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去思考制度的适应性、韧性以及未来转型的可能性。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未来思考中国治理模式时,一个坚实的知识锚点。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沉甸甸的,充满了学术的重量感。我通常喜欢读一些能让我对宏大叙事有更深层次理解的书籍,特别是涉及到国家治理结构和地方差异性的主题。这本书的题目直指中国这个复杂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自主权。我猜测作者一定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细致的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超越表面新闻报道的、更加细腻和深入的分析框架。比如,探讨“自主权”在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是体现在财政分配上,还是体现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上?一个好的研究,不应该只罗列现象,更应该剖析背后的驱动力和制约因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释,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宏观框架下,地方的能动性究竟能发挥多大效用,以及这种自主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协商、被界定,甚至是“被稀释”的。对于任何关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以及现代国家构建历史进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文本。它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多民族、多区域的国家,如何在保证整体稳定的前提下,激发地方的内生发展动力。我特别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敏感而微妙的平衡艺术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