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竞技参赛学(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院校通用教材
定价:40.00元
作者:田麦久 等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009407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这本教材中,我们首先对竞技参赛理论的研究范畴作出明确的界定。竞技参赛理论,就是指导运动员针对特定比赛进行直接的准备、参加比赛以及赛后总结与调训行为的理论。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赛前准备”“参赛行为”以及“赛后认知与调训”3个基本组成部分。教材含10章,分为4个板块,包括上述3个部分以及之前的“总论”板块。全书共约39万字。
个板块为学科理论的概述,包括、二两章。其中,章对竞赛、参赛与竞技参赛学的关系和竞技参赛学理论体系作了简明的概述;第二章提出了指导竞技参赛行为的9项原则。
第二个板块为赛前准备理论,包括第三、四两章。第三章全面论述竞技参赛准备工作,包括状态诊断、信息收集、目标设定、备战方案、科技服务等内容;第四章则集中论及赛前的训练准备。
第三个板块为参赛行为理论,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论及对竞技参赛过程的全面控制;第六章则集中论述“教练员的临场指导”;第七章谈“运动员参赛过程中的自我控制”;鉴于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普遍会产生复杂而敏感的心理变化,第八章专门论述了“运动员参赛过程中的心理干预”。
第四个板块为“赛后认知与调训”,包括第九、十两章。章目分别为“参赛总结与评价”以及“赛后的恢复与训练”。
目录
章 竞赛、参赛与竞技参赛学
节 运动竞赛与竞技参赛
一、运动竞赛活动的定义与功能
(一)运动竞赛活动释义
(二)运动竞赛活动的功能
二、竞技参赛的定义与目标
(一)竞技参赛的定义
(二)竞技参赛的目标及其影响因素
(三)竞技参赛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竞技参赛研究与竞技参赛学的创立
一、竞技参赛问题研究的现状.
(一)竞技参赛理论发展的明显滞后
(二)竞技参赛理论研究的起步
二、竞技参赛学理论系统化的创立
(一)《运动训练》教材与专著中的参赛理论章节
(二)竞技参赛理论系统的构建
第二章 竞技参赛原则
节 竞技参赛原则概述
一、竞技参赛原则与竞技参赛规律
(一)竞技参赛原则释义
(二)竞技参赛活动的客观规律
二、竞技参赛原则体系及其构建
(一)竞技场上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原则的确立
(二)指导运动员获得满意竞技表现的原则的确立
(三)竞技参赛原则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指导参赛者行为规范的竞技参赛原则
一、诚信参赛原则
(一)诚信参赛原则释义
(二)诚信参赛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诚信参赛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二、遵规守纪参赛原则
(一)遵守规则规程参赛原则释义
(二)遵守规则规程参赛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遵守规则规程参赛原则在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三、积极进取争胜求优原则
(一)积极进取争胜求优原则释义
(二)积极进取争胜求优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积极进取争胜求优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四、慎对伤病参赛原则
(一)慎对伤病参赛原则释义
(二)慎对伤病参赛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慎对伤病参赛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第三节 指导参赛者获得理想竞技表现的竞技参赛原则
一、适宜参赛目标原则
(一)适宜参赛目标原则释义
(二)适宜参赛目标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适宜参赛目标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二、竞技状态调控优先原则
(一)竞技状态调控优先原则释义
(二)竞技状态调控优先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竞技状态调控优先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三、竞技能力优化组合原则
(一)竞技能力优化组合原则释义
(二)竞技能力优化组合原则的科学依据
(三)竞技能力优化组合原则在竞技参赛过程中的应用
四、冗余备赛原则
……
第三章 竟技参赛准备
第四章 赛前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第五章 音质参赛控制
第六章 教练员的临场指导
第七章 运动员参赛过程中的自我控制
第八章 运动员参赛过程的心理干预
第九章 参赛总结与评价
第十章 赛后恢复与训练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田麦久,1940年生,山东青岛人。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常委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督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顾问,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少年田径冠军.1961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1982年获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科学博士学位。
田麦久是我国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及竞技参赛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提出并创立“项群训练理论”“翼项系数”理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著(含主编)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运动训练》《巧群训练理》《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学科建设》《竞技参赛理论研究文集》等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论述180余篇,2000年、2006年主编全国高校《动训练学》教材。曾获*图书、教材一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1984年任中国残疾人奥运会代表团总教练,所训练的乎雅丽、赵继红获我国早的两枚残疾人奥运会。.迄今兄培养和在培养博士、项士、高访学者计106名。
田麦久曾获“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体育界首批特殊津贴,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教育专家称号,德国体育科学学会“金别针荣誉奖”,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奖。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体育赛事的观众,我总觉得在比赛的背后,存在着一套更为宏观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我期待它能够系统地介绍竞技体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运动员的选拔、训练体系的构建、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以及运动竞赛规则的演变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比如分析某个著名运动员是如何通过科学的训练达到巅峰状态的,或者某个国家是如何构建其竞技体育体系的。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体育科技的应用,比如运动装备的革新、运动表现监测技术的发展等,那就更加完美了。总而言之,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竞技体育的魅力和运作机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一看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感。我本身是一名热爱运动的大学生,一直对体育竞技背后的科学原理和训练方法充满好奇。在了解到这本书的出版信息后,我立刻被它“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位所吸引,觉得它应该能系统地解答我在日常训练中遇到的各种疑惑。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仅仅从目录和前言中,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编排上的精心。他对各个章节的划分,似乎是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逻辑递进,这对于我这样初次接触系统体育科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尤其期待关于“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章节,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科学地调整自己的训练强度和动作模式,避免受伤,并且最大化训练效果。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我对体育竞技的理解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技术动作,而是能够上升到更深层次的科学认知。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我是一名即将进入体育院校的学生,身边很多同学都已经开始涉猎一些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而我则相对比较零散。这本书的“院校通用教材”标签,让我觉得它很有可能包含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等多个方向的基础内容,能够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能够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我平时比较喜欢阅读一些理论性强的书籍,如果这本书的内容能够详实、逻辑清晰,并且辅以一些图表和案例分析,那将会对我非常有帮助。我设想,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不仅能了解到竞技体育的基本原则,还能对体育产业的运作、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我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会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但“竞技参赛学”这个词又带着一股实战的张力,让我觉得它并非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我一直对如何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体育训练中非常感兴趣。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如何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特点和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我也会关注书中关于运动营养学和运动心理学的内容,因为我知道这两方面对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赛前心理调整、赛中心理应对的技巧,以及赛后心理恢复的建议,那将对我非常有启发。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竞技体育的胜利,不仅仅是体能和技术的较量,更是智慧和意志的博弈。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为所有对竞技体育怀有热情的学生量身定做的一份指南。我一直对体育背后的“为什么”充满疑问,为什么运动员会选择某种训练方式?为什么他们的身体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为什么在比赛中会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我相信这本书能够解答我的这些疑问。它的“竞技参赛学”这个书名,直接点出了核心主题,让我觉得它会深入探讨如何在竞技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关于战术分析、数据统计、以及如何根据对手特点制定比赛策略的内容。这些都是我在观看体育比赛时常常会思考的问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科学的解答,那将极大地提升我对体育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