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人在等你 李辉、叶匡政等 9787569905694

记得有人在等你 李辉、叶匡政等 978756990569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辉,叶匡政等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
  • 情感
  • 人生
  • 散文集
  • 文学
  • 成长
  • 温暖
  • 治愈
  • 时间
  • 等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5694
商品编码:2966395136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记得有人在等你

定价:36.00元

作者:李辉、叶匡政等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99056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六位作者分别生于50年代到80年代,是学者、作家、出版人或媒体人,都和文字打交道,对个人生活和时代变化都很敏感,其笔下的文字更是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内容提要


《记得有人在等你》是京城六位文化人的随笔集,精选了能温暖我们内心、有文化含量的文章,比如,“乡情乡愁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渐行渐远的“乡村记忆”;比如,“书情书意”,对很多人来说就像梦中故乡一样,书是人生的 一部分;比如“远行”,用一句时尚的话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比如“追忆”,那些离我们远去的人们,又 何尝真正离开过我们;比如“慢生活”,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急急匆匆,跌跌撞撞,到头来,才体味到,“慢,才是活着 ”本书既是文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也是大众生活状态的缩影。时代大背景下,每个人都需要在现实中寻找到内 心的关照,并由此使自己的生命丰富起来。

目录


六人行(代序)

故乡
家乡是一个风雨飘摇的鸟巢 6
故乡虽小,也有 10
我与合肥的精神史 14
过年回家,一个文化密码 20

县城故事
小城医院 26
给我点爱,我的护士姐姐 29
县城里的中国故事 32
“月亮和六便士” 35
往事灰暗,只挑明亮的来回忆 38

暖男
你是我的女儿 44
老男人都有一颗旧灵魂 49
幸福结局 52
这个暖男终成了孩子他爸 57
世上已无孙悟空 60
追忆
海子:渴望在夜里死去 64
路遥:农村青年的平凡世界 67
黄宗洛:小角色,大演员 76
萧红:寂寞而零乱的灵魂 79
二十七岁,那些短命的偶像们 89

那人,那书
《万历十五年》如何走进中国 94
美丽如斯:项美丽的中国故事 103
晚明,南方那些文艺大咖们 117
杜拉斯的中国情人 119
短暂的美丽,长久的毁灭 122
荣誉归乌尔比诺,爱情归阿里萨 126
老男人可以读点村上春树 129
查理,记得有人等你啊 132
塞林格: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135

栖居
到三联书店夜读 146
在地铁里偷偷摸摸看书 149
在陌生情境营造诗意时空 151
孤独图书馆是场难圆的梦 153

阅读
刘慈欣比雨果奖更重要 158
这仍是一个谈诗色变的时代 161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164
爱喝酒的佐高信是书评辣手 168
鸡汤占领强内容介质令人忧伤 172
淘书者自得其乐 176
日记,秘密的私人文本 183

戏里戏外
双面贾樟柯 188
当万方遇到赖声川 193
李安的文化漂流 196
《星际穿越》:保守派诺兰的情感表达 199
遇到安迪怎么办 202
《纸牌屋》为什么这么火 205
憨豆:中产阶级的灵魂 207
行走
苏州的那口老井 212
墙上的笔墨 215
周达观和苏慧廉:在历史中穿行 218
凡高兄弟在此相会 222
风笛之国,文学之乡 234
在瑞典,读拉格维斯特诗歌 247
雷马根桥,那些旧时故事 253
巴顿将军,要死就死在士兵的怀里 256

活着
当时尚把自恋塑造成一种生活态度 260
到荒原和传统中寻找生态良知 263
美好的生活方式是物我共生 268
慢才是活着 272

作者介绍


李辉:1956年生人,上海复旦大学毕业,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第五届和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现为人民日报文艺部副刊编辑。主要著作《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等。
叶匡政:1969年生人,诗人,专栏作家,《凤凰周刊》主笔。著作《格外谈》《可以论》等。
韩浩月:1973年生人,《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专栏作家。著作《错认他乡》等。
绿茶:1974年生人,荐书人,人民网读书频道前主编,热门受追捧的图书推广人,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著作《在书中小站片刻》。
潘采夫:1974年生人,《南都周刊》主笔、《新京报》等专栏作家。著作《十字街骑士》等。
武云溥:1981年生人,《文史参考》前执行主编,《全球商业经典》主笔。著作《生如逆旅》。

文摘


序言



《长河不尽:家国情怀的文化溯源》 一、 绪论: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铸就 浩渺的中华文明,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思想、深邃的哲学与独特的艺术。在这条长河中,总有一些时代精英,以其卓越的智慧与深刻的洞察,捕捉到民族精神的脉络,并将之以文字的形式,凝练成永恒的文化符号。他们,如同河畔的灯塔,指引着后人回溯源头,理解家国情怀的真正含义,感受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内在力量。 《长河不尽:家国情怀的文化溯源》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叙述,更不是对某一位文化巨匠的生平传记。它是一次对中华文明基因的深度解码,一场对家国情怀在历史长河中演变轨迹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通过一系列精选的文化篇章,从不同的维度,探寻家国情怀的根源、流变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丰富面貌。我们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时代节点,也不局限于某一位特定的思想家,而是将目光投向中华文明发展的广阔图景,去发现那些贯穿古今、塑造民族品格的关键元素。 本书的编写,秉持着一种“溯源”的理念。我们相信,理解当下,必须回望历史;理解家国情怀,必须追溯其文化基因。因此,本书的每一部分,都力求深入挖掘那些被时间洪流淘洗后依旧闪耀的宝贵财富。我们探讨的,是那些塑造了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思想内核,是那些在动荡年代给予民族精神支撑的精神力量,是那些在和平时期激励着个体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的内在驱动。 本书的另一重意义在于“融汇”。家国情怀,并非单一的概念,它融合了忠诚、担当、仁爱、家国一体、忧患意识、家国天下等诸多精神特质。这些特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不同的文化载体所承载和体现。本书将努力呈现这些特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展现它们是如何在文学、哲学、历史事件、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交织融合,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 我们期待,通过《长河不尽:家国情怀的文化溯源》,读者能够超越表象,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文化本质,感受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在一个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重塑和强化家国情怀,对于凝聚民族共识,应对时代挑战,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 溯源而上:古代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萌芽 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家国情怀的种子便已悄然播撒。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那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探寻家国情怀的最初形态。 1. 宗法制度下的“家”与“国”:血缘纽带的延伸 早期中国社会,以宗法制度为核心。血缘关系是维系社会结构的重要纽带,而“家”的概念,是国家概念的雏形。父子、君臣、兄弟等关系,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政治和伦理的双重意义。“孝”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不仅体现在家庭内部,也逐渐延伸到对君主的忠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看似等级森严,实则蕴含着一种社会责任的传递和对集体秩序的维护。本书将剖析早期文献,如《尚书》、《诗经》中对“家”与“国”的早期表述,以及周公制礼作乐如何将血缘伦理与政治秩序相结合,为后世家国情怀的形成奠定基础。 2. 早期思想家的“天下”观:博大胸怀的开端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开始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国”与“天下”。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民为邦本”,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墨家思想中的“兼爱非攻”,都体现了对更广阔社会福祉的关怀。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国家的治理、天下的安宁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雏形。本书将重点解读这些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分析他们如何将个人的道德追求与家国命运相结合,为中华民族构建了一个博大兼容的“天下”观。 3. 早期史学中的家国叙事:英雄与使命的塑造 早期史书,如《史记》,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家国情怀的生动载体。英雄人物的塑造,如大禹治水、商汤灭夏、周武灭纣,无不围绕着“兴国”、“救民”的主题展开。他们的功绩被传颂,他们的精神被传承,成为激励后人担当家国责任的榜样。本书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分析其在史书中的叙述方式,探究这些叙事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家国意识,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英雄主义情怀。 三、 传承与演变:家国情怀在历代王朝的熔铸 随着历史的推进,家国情怀在不同的王朝和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更为复杂而丰富的内涵。它既有继承,更有创新和发展。 1. 汉唐气象:文治武功中的国家认同 汉朝的“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央集权和民族融合,为家国情怀注入了强大的国家认同感。儒家思想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一步巩固了家国一体的伦理观念。唐朝的开放包容,汇聚了四海宾客,但也从未动摇其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地位。唐诗中歌颂边塞的豪情壮志,描绘盛世的繁华景象,都体现了当时人民强烈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本书将通过分析汉赋、唐诗等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展现汉唐时期家国情怀的特点,即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集体认同。 2. 宋明理学:家国情怀的哲学深化 宋明时期,理学大师们对家国情怀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探讨。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知行合一”,都试图在个体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之间建立更为深刻的联系。他们强调“格物致知”,将个人的学习和修养视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同时,面对民族危机,如靖康之耻、崖山海战,宋明士大夫表现出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气节,更是将家国情怀升华到了舍生取义的高度。本书将深入解读宋明理学家的重要著作,分析他们如何将家国情怀与个人道德、社会责任、民族气节等概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内涵。 3. 明清之际的民族危机与家国思潮:忧患意识的觉醒 明清时期,特别是晚明和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这种危机感,极大地激发了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更深切的体会。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实践。本书将重点关注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和文人,分析他们如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对家国命运进行深刻反思,提出了“救亡图存”的思想,并将家国情怀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四、 现代视域:家国情怀的当代解读与时代使命 进入现代社会,家国情怀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现代化、民族复兴等新课题,为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时代使命。 1. 革命年代的家国情怀:救亡图存与民族解放 近代以来,为了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家国情怀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更为鲜明的政治内涵,即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的“为人民服务”,都体现了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核心——将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本书将通过对革命时期重要文献和人物事迹的分析,展现家国情怀如何在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得以实现和升华。 2. 改革开放中的家国情怀:建设祖国与贡献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家国情怀不再仅仅是忧患和牺牲,更体现在积极建设祖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是一种更具建设性、更显积极性的情怀。从科技精英的“两弹一星”精神,到平凡岗位上的敬业奉献,都体现了新时代家国情怀的丰富面向。本书将探讨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家国情怀如何从宏观的政治理念,转化为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行动。 3. 当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文化自信 在当今世界,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当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既包含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体现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与合作中。这是一种更具全球视野、更富文化自信的情怀。本书将分析当代中国人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如何坚守中华文化的根基,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展现中国形象,以及如何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中。 五、 结语:长河不尽,家国情怀永恒 《长河不尽:家国情怀的文化溯源》并非为某一个特定的“你”而写,而是为所有关注中华文明、珍视家国情怀的读者而作。它是一次思想的旅程,一次文化的探索,一次精神的洗礼。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但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核,却历久弥新。它如同中华民族的基因,代代相传,不断被注入新的时代活力。理解家国情怀,就是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把握中华民族的现在,更是在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积蓄力量。 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家国情怀的意义,并最终将这份情怀转化为积极的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河不尽,家国情怀,永远在我们心中流淌,激励着我们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太吸引人了,拿到手就爱不释手。封面采用了一种沉静而富有质感的蓝色,上面点缀着几笔细腻的水墨写意,仿佛暗喻着某种深邃的情感和悠远的思绪。字体设计也非常考究,书名“记得有人在等你”几个字,笔画间流露出一种温润的力量,既有力量感又不失柔情。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温润细腻,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阅读体验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设计团队在这本书的包装上显然花了不少心思,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品质的追求,这对于我这样对书籍外观有一定要求的人来说,简直是视觉和触觉的双重享受。这种用心的设计,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书架上一个亮丽的风景线,也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等待被发现的宝藏,等待着我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别具一格,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纯粹感。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似乎没有过多的雕琢,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恰到好处,仿佛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一般,带着真挚的情感。我特别欣赏它在描写景物时那种写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我身临其境。同时,书中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也十分细腻,没有大张旗鼓的宣泄,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眼神,甚至是沉默,来传递人物内心的波澜。这种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打动人心,让人回味无穷。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技巧,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没有丝毫的生涩感,仿佛在和一位老友聊天,倾诉着那些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成长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这本书所营造的氛围感非常强烈,读的时候,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角落,四周没有喧嚣,只有内心深处的回响。作者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将那种淡淡的忧伤、温暖的希望,以及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智慧,一点点地铺展开来。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写这本书时,一定投入了非常多的情感和思考,这种真诚是能够穿越纸张传递给读者的。它不是那种会让你兴奋得手舞足蹈的作品,也不是那种让你悲痛欲绝的书籍,它更像是一缕阳光,温暖地照进你的心里,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让你看到生活中的不易。这种治愈系的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意义,去体会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却又无比重要的东西。

评分

我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唤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而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舒缓的节奏,讲述着关于人生中那些看似平凡却极其重要的情感羁绊。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一些人生哲理的探讨,它们不像说教,而是融入在故事的脉络之中,随着人物的经历和感悟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内心的对话,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感受,在此刻变得清晰起来。它让我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遇见,更加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等待,以及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和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故事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种感觉。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节奏飞快的作品,而是像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和韵味。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不动声色地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将那些细腻的情感、微小的失落、隐秘的喜悦,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某些时刻,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记忆被重新唤醒,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等待”这个词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期盼,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坚持。这种带有哲学思考的文学作品,往往能给人带来更深远的启迪,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我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平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