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
定价:38.00元
作者:陈志德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212105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文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等方面的研究热点,利用博弈论、马尔可夫链等理论为分析工具,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无线传感器在功率控制、数据传输控制、路由选择优化、性能优化、节点策略优化、节点安全性等问题。全书分为4篇,其中基础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进行综述;节能篇,提出基于Supermodular博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基于Gibbs采样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和基于非合作博弈考虑剩余能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优化篇,提出基于演化博弈分簇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控制、基于演化博弈的路由选择机制和传感器网络的性能优化;生存篇,对基于演化博弈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进行策略分析和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安全性分析。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高能但冰冷”。它提供的知识密度是惊人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密集的知识轰炸,能让你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前沿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然而,它似乎牺牲了对“人”的关注。我们都知道,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场景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无论是环境监测还是工业控制,背后都有实际的决策需求。这本书在模型推导上花费了九成的笔墨,却只用了不到一成的篇幅去探讨这些优化结果在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非技术性障碍——比如成本效益分析、用户对系统反馈的信任度、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程度。我特别想看到一些关于“社会感知网络”的讨论,即网络如何适应人类操作者的习惯和偏好,而不是强迫人类去适应网络的最优解。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完美的数学机器的内部结构剖析,它向你展示了齿轮如何精确咬合,但却很少提及这个机器最终被放置在哪里,以及它将如何与周围的世界互动。这种纯粹的工程视角,虽然无可指摘,但总让我觉得缺少了一丝温暖的、面向现实应用的人文关怀。
评分我被这本书里涉及的跨学科视野所吸引,虽然阅读过程充满挑战,但确实让人看到了研究的前沿方向。特别是在讨论网络生命周期管理时,它不再仅仅局限于能量的消耗和数据的传输效率,而是开始深入到网络节点的“可生存性”这一更宏大的哲学命题。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即在极端环境下,牺牲局部节点的连接性来保证整个网络的关键任务完成,这在伦理和工程实践中都是一个需要反复权衡的灰色地带。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琢磨那些关于“韧性指标”的量化方法,它试图把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网络的生命力——转化成可以计算和优化的数学表达式。这种尝试本身就非常大胆。不过,书中对“生存性”的定义似乎更偏向于系统层面的自我修复和冗余设计,对于传感器节点个体在遭受物理损坏或恶意攻击后的微观反应着墨不多。如果能增加一些针对恶意对抗和信息战场景下的防御机制的探讨,这本书的厚度与深度可能会更上一层楼。目前来看,它的侧重点还是偏向于自然环境下的衰减和疲劳管理。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风格可以说是极其严谨,甚至到了有些枯燥的地步。作者似乎坚信读者已经掌握了所有必要的背景知识,因此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拐杖”——没有大量的背景铺垫,没有对一些基本概念的复述,直接就切入了核心的数学证明和算法的复杂度分析。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时间同步误差对数据融合精度的影响那一部分,作者用了足足二十页的篇幅来论证一个看似微小的参数变化如何导致整个网络性能的雪崩式下降。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暂停,查阅其他关于博弈论和博弈均衡的参考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逻辑链条。这种学习体验是双刃剑:一方面,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网络鲁棒性极限的认知;另一方面,那种“被抛弃在学术高速公路中间”的感觉也挺让人沮丧的。我更倾向于那种循序渐进、用类比和图示来辅助理解的教学方法,这本书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它要求读者主动去构建知识的框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灌输。对于那些希望快速掌握应用技巧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实在太高了,它更像是一份关于“为什么不行”的理论注释,而不是“该怎么做”的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抓人眼球的,封面那种深沉的蓝灰色调,配上那些抽象的、像是电路板纹理的图案,给人一种既专业又略带神秘感的初印象。我本来是抱着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来的,结果翻开目录才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探讨那些前沿的、需要一定数学和计算机背景才能消化的深度课题。比如,关于异构网络下的资源调度策略,书里给出的模型推导过程极其繁复,涉及大量的优化理论和凸分析,看得我直冒冷汗。我尝试着去理解其中的一些核心假设,比如“节点能量消耗与传输距离的四次方成正比”这样的设定,虽然在理论上很严谨,但在实际部署中,环境的复杂性远超这些模型所能覆盖的范围。说实话,如果不是我对底层算法有足够的兴趣,可能早就束之高阁了。它更像是一本为研究生或资深工程师准备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面向入门者的科普读物。我花了好几天时间啃那些关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应用于网络生命周期管理的章节,感觉自己像是重新上了一遍高等数学的课程,那种感觉,就像是努力想把一块巨大的拼图强行塞进一个小盒子里,虽然知道最终会完美契合,但过程的挣扎和细节的打磨是旁人难以体会的。我期待它能有更多的实例分析,来佐证这些复杂算法的实用价值,而不是纯粹停留在理论的殿堂里。
评分从排版和印刷质量上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业界顶尖水准。纸张的厚度和光泽度都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这对于一本动辄需要反复查阅公式和图表的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的流程图和网络拓扑结构图的解释略显单薄。图表本身绘制得很精细,线条清晰,但是图注往往过于简洁,需要读者自己对照正文去挖掘背后的含义。例如,在描述一个多层级的簇头选举算法时,给出的流程图步骤冗长复杂,但缺少一个高层次的、一目了然的流程概述,导致初次阅读时,很容易在细节的迷宫中迷失方向。我不得不自己动手,用白板和不同颜色的笔,重新画出这个算法的执行路径,才真正理解了那个复杂的“跳跃式”收敛过程。我认为,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在提供深奥理论的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阅读体验的友好性,尤其是在涉及到复杂算法可视化方面,现在的处理方式略显傲慢,似乎默认读者已经能自行“翻译”这些图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