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微波传输路线及其电路
定价:78.00元
作者:黄振兴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647143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微波传输线及其电路》论述了微波传输线的基本理论及其特性,系统和深入地阐述了微波电路和微波系统基本理论以及在工程上实用的分析方法,列举了工程计算实例,介绍了常用的无源微波器件。书中还收录了作者从事微波工程几十年的一些经验数据与分析方法。全书共分9章,包括微波传输线、波导及同轴传输线、带状传输线、传输线的不连续性、微波传输线的连接器件、微波电路、多模电路、含半导体的微波电路、微波铁氧体线性器件。
目录
作者介绍
黄振兴,1963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无线电系,分配到电子工业部(兰州)国营长风机器厂,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从事雷达天线微波系统的设计研制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物有所值的地方,在于它对“工程妥协”的深刻理解和阐述。在理想状态下,我们可以设计出完美匹配的传输线,但现实世界总是充满了制造公差、温度漂移和环境干扰。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去讨论如何处理这些“不完美”。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宽带匹配网络设计”的那一章,作者没有仅仅给出齐次网络或单级LC网络的经典设计,而是引入了基于优化算法的分布式元件匹配策略。他清晰地指出,在实际芯片制造中,由于电感和电容的Q值受限,追求绝对完美的匹配往往不如追求一个在目标频带内具有稳定、可接受性能的“次优”方案来得更实际。这种务实的态度,以及对材料特性、封装效应等“软知识”的引入,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资深工程师的职业经验总结。它教会我如何带着镣铐跳舞,如何在资源和约束的限制下,交付出健壮可靠的微波系统。
评分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风格的跳跃性和对细节的偏执。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描述“是什么”,而是执着于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果这样了该怎么办”。例如,在阐述波导的截止频率时,他没有像传统教材那样给出一个固定的公式就草草了事,而是通过对TE/TM模式的能量流动的可视化描述,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模式无法在特定频率下有效传输。这种深入骨髓的解释方法,极大地帮助我重新理解了那些曾经被我机械记忆的知识点。而且,这本书的插图和示意图水平极高,它们不是那些冷冰冰的CAD制图,而是充满了设计者思路的图示。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非互易性器件(比如铁氧体环行器)的结构解析,作者通过三维剖面图,清晰地展示了磁场、微波能量流和隔离端口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读完后我对如何优化这些器件的隔离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更像是一本经验丰富的导师坐在你身边,手把手带你解剖复杂系统的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冰冷的参考书。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排版和某些章节的衔接处理,初看之下确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它的逻辑推进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从一个核心难题出发,向四周辐射展开。比如,关于传输线在非均匀环境下的瞬态响应分析,它突然插入了一大段关于皮尔逊相关系数在信号完整性评估中的应用,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教材循序渐进的读者来说,可能会产生阅读上的阻碍。然而,当我回过头去重新梳理作者的思路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在强调,在高速/高频传输中,时域和频域的分析必须是互相印证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断裂都会导致整个系统性能的崩溃。这种跳跃性的思维引导,虽然降低了阅读的流畅性,却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系统思维能力,迫使我们必须自己去建立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知识框架。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相当审慎的态度。毕竟现在市面上关于电子工程和通信技术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或者对实践的指导性不足。我个人从事射频电路设计已经快十年了,深知从实验室的仿真模型到实际工程项目部署之间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当我翻开这本《微波传输路线及其电路》时,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对基础理论的严谨构建,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让人感觉作者对电磁波在传输线上的行为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特别是关于阻抗匹配和损耗模型的部分,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史密斯圆图的简单应用,而是深入挖掘了非理想导体、介质损耗以及耦合效应在实际高频环境中的复杂表现。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微带线与带状线在不同基板材料下的等效电路模型,那份详尽的数据对比和误差分析,简直就是一份实战宝典,比起我大学时看的教科书要实用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高度抽象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转化成了工程师在设计PCB走线时必须面对的具体工程约束。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有人用清晰的语言,为我们搭建了一座从理论殿堂直通工地现场的桥梁。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深度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点挑战性,但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了基础射频知识,渴望突破到毫米波乃至太赫兹应用层级的专业人士来说,它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书中对“非线性效应”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在现代高功率微波传输系统中,非线性失真(如交调失真、饱和效应)是限制系统性能的关键瓶颈。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棘手的问题,而是系统地引入了Volterra级数分析法来建模功率放大器在传输线上的表现。更难能可贵的是,它随后马上将这些理论分析与实际的链路预算和噪声分析结合起来,展示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传输线结构和终端匹配网络,来尽可能地抑制这些非线性带来的恶化。这种从基础物理到系统级性能评估的完整闭环分析,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我感觉,读完这部分,我不再是单纯地“设计”一条线,而是开始“控制”能量在空间中的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