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宣纸/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宣纸/阅读中华国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传贺,王谦,傅璇琮 著
图书标签:
  • 宣纸
  • 中国传统文化
  • 青少年读物
  • 国粹
  • 书法
  • 绘画
  • 文化艺术
  • 传统工艺
  • 中华文化
  • 艺术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诗书雅韵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泰山出版社
ISBN:9787551900669
商品编码:2967104057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宣纸/阅读中华国粹

定价:28.00元

作者:王传贺,王谦,傅璇琮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51900669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阅读中华国粹》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宣纸》为其中一册,内容包括道什么是宣纸、中国纸的发展史、细说“宣纸”、宣纸的工艺、宣纸的分类与辨识、宣纸与书画。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宣纸/阅读中华国粹》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

目录


章 什么是宣纸
节 世界上寿命长的纸
第二节 众说纷纭的宣纸源头

第二章 中国纸的发展史
节 汉代的纸
一、汉代早期的纸
二、蔡伦与“蔡侯纸”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纸
一、魏晋造纸地区的南移
二、魏晋时间纸的加工技艺
三、“书圣”王羲之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纸
一、隋唐时期纸的发展
二、宣纸推动唐代书法水平的空前提高
三、南唐后主李煜与“澄心堂纸”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纸
一、皖南作为皮纸生产中心地位的确立
二、真正的宣纸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纸
一、明代皮纸的代表——“宣德纸”
二、宣纸的经典之作——泾县“连四”
三、明清时期的仿造纸
四、清代文人题咏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纸
一、泾县宣纸扬名国际博览会
二、宣纸工业的考察报告
三、四川夹江书画纸的兴起与发展
第七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宣纸
一、宣纸发展史上的新创举
二、宣纸的定义及泾县宣纸确立原产地域保护
三、鱼目混珠的书画纸VS泾县宣纸产业的新突破

第三章 细说“宣纸”
节 “宣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 “宣纸”定名之前的宣纸
二、宣纸不等于“宣德纸”
第二节 一方水土产一方纸
一、青檀皮·沙田稻草·乌溪水
二、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泾县宣纸
第三节 古宣纸的当代辉煌
一、古宣纸制作技艺走进奥运开幕式
二、宣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三、泾县成为“中国宣纸之乡”

第四章 宣纸的工艺
节 原料及原料粗加工
第二节 制作工艺
一、捞纸
二、晒纸
三、检纸
四、裁纸
五、印章

第五章 宣纸的分类与辨识
节 宣纸的分类方法
一、按加工方法分类
二、按纸面洇墨程度分类
三、按原料配比分类
四、按规格分类
五、其他分类方式
第二节 生宣、熟宣与半熟宣
一、生宣、熟宣与半熟宣各有什么特点
二、宣纸为什么能够“墨留水走”
第三节 宣纸的辨识
一、如何辨别宣纸的质量优劣
二、如何分辨生宣和熟宣
三、如何辨别宣纸与书画纸
四、如何鉴别古纸
五、如果选择自己适用的宣纸、书画纸
第四节 收藏宣纸应注意什么
第五节 如何将宣纸妥善保存

第六章 宣纸与书画
节 生宣特性在传统书画中的利用与发挥
第二节 生宣对中国书画的特殊价值
第三节 文人的宣纸情结
附录一 中国纸品简介
附录二 常用宣纸尺寸
附录三 纸谱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东方千年墨韵:中华书画艺术鉴赏指南》 序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在这绵延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书画艺术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仅是线条与色彩的组合,更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写照,是历史情感的载体,是哲学思想的具象表达。从苍劲有力的书法,到气韵生动的国画,每一个笔触都凝聚着匠心独运的巧思,每一幅作品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 本书《东方千年墨韵:中华书画艺术鉴赏指南》旨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青少年朋友们,开启一扇通往中国书画艺术殿堂的大门。我们希望通过系统而深入的介绍,带领大家领略中国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第一章:笔墨丹青的起源与演变——一部流动的史诗 文字的艺术化:书法艺术的萌芽 殷商甲骨文与金文: 追溯书法艺术的源头,我们不得不回到遥远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其线条虽显古朴,却已初具艺术化的雏形,方折有度,结构严谨。紧随其后的是金文,铸刻于青铜器之上,线条更为圆润,笔画更为丰满,展现出一种庄重而典雅的美感。这些早期文字,不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尚未完全脱离图腾意味的艺术雏形。 篆书的成熟与规范: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小篆。小篆字形匀称,结构对称,线条粗细均匀,笔画圆转流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范化的字体,奠定了汉字书写的审美基础。在秦代,还出现了隶书的雏形,为后来的汉字书写变革埋下了伏笔。 隶书的飞跃与魏晋风骨: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黄金时期。隶书的出现,打破了篆书的象形意味,笔画变得平直,结构趋于方扁,带有“蚕头燕尾”的特征,书写更为便捷。它标志着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的重大转变。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迎来了一次飞跃。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飘逸洒脱,笔势婉转,结构精巧,将书法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楷书也在此时期逐渐成熟,以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为代表,字形方正,笔画清晰,结构严谨,成为后世学习楷书的典范。 草书的狂放与行书的灵动: 草书,以其连绵不绝、笔势奔放的特点,展现出书写者强烈的个性和情感。张旭的“草圣”之名,李白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其草书作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行书则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有楷书的清晰易辨,又不失草书的流畅洒脱,是最为常用和具有表现力的字体之一。 水墨丹青的流转: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 史前壁画与陶器纹饰: 中国画的起源同样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在洞穴壁画和陶器纹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们对自然万物的朴素描绘,线条简单,却充满生命力。 秦汉时期的帛画与墓室壁画: 秦汉时期,随着绘画材料和技法的进步,出现了更复杂的绘画作品。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画,色彩丰富,构图精妙,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绘画技艺。各地墓室壁画则描绘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和神话传说,为我们了解古代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魏晋南北朝:文人画的萌芽与精神寄托: 魏晋时期,随着玄学的兴起,文人阶层开始将绘画作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途径。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人物造型飘逸,线条流畅,充满了诗意的想象。这一时期,山水画也开始崭露头角,展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初步探索。 隋唐盛世:气象万千的画坛 人物画的繁荣: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绘画艺术也呈现出恢宏大气、色彩浓郁的特点。吴道子被誉为“画圣”,其人物画线条遒劲,气势磅礴,被誉为“吴带当风”。阎立本的《步辇图》则精准地捕捉了人物的性格和神态。 山水画的成熟: 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以其色彩鲜丽,金碧辉煌,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而王维则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先河,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将山水画的意境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宋元:写意山水的巅峰与文人画的深化 宋代山水画的辉煌: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期。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气势磅礴,笔力雄健,展现了北方山水的雄浑壮丽。郭熙的《早春图》,构图精巧,笔法细腻,展现了春日山水的生机盎然。这一时期,花鸟画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黄筌、徐熙等人开创了不同的花鸟画风格。 元代文人画的崛起: 元代,文人画成为画坛的主流。赵孟頫以其“书画同源”的理念,将书法中的笔意和韵味融入绘画,创造出雅致清新的风格。吴镇、黄公望、王蒙、倪瓒“元四家”,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高雅的格调,将中国文人画推向了新的高度。 明清:多元并存与技法的创新 明代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并存: 明代初期,院体画依然盛行,如戴进、边景昭等。中后期,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继续发展,风格各异,各具特色。 清代绘画的转型与个性表达: 清代绘画呈现出更为多元的面貌。八大山人、石涛等“新安画派”和“扬州八怪”,以其奇特的构图、奔放的笔墨和强烈的个性化表达,打破了传统绘画的窠臼。 第二章:宣纸——中国书画的灵魂载体 宣纸的起源与历史: “纸寿千年”的由来: 宣纸,产于中国安徽宣城地区,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能够“千年不死,千年不烂,千年不褪色”的纸。它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历经100多道工序,耗时数月方能完成。 从“文人纸”到“国纸”: 宣纸最初是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其独特的纸质能更好地展现笔墨的韵味。随着其优越性能的不断被发现,逐渐成为中国书画创作不可或缺的材料,被誉为“纸寿千年”、“纸中之王”。 宣纸的独特品质: “韧性”与“吸墨性”的完美结合: 宣纸的纤维结构非常独特,长而坚韧,使其具有极高的拉伸强度,不易撕裂。同时,其对墨的“洇”(即墨迹在纸上扩散的程度)有着恰到好处的控制,既能让墨色均匀渗透,呈现出丰富的墨韵变化,又能保持线条的清晰与锐利。 “宿墨”与“飞白”的神奇效果: 宣纸的吸墨性使得艺术家在创作时,可以通过控制水分和墨的浓淡,实现“宿墨”(墨中含水,色泽深厚,墨块感强)和“飞白”(笔画中墨迹枯涩,露出纸白)等特殊效果。这些效果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语汇,能够极大地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润”与“燥”的微妙控制: 宣纸对水分的变化极为敏感。艺术家可以通过对纸张湿度的把握,以及笔墨中水分的控制,创造出“润”与“燥”的对比效果。“润”的笔墨显得丰厚、滋润,充满生命力;“燥”的笔墨则显得古朴、苍劲,富有力量感。 宣纸的种类与选择: 生宣: 未经处理的宣纸,吸墨性强,适合创作泼墨、写意等需要墨色晕染、变化丰富的作品。 熟宣: 经过特殊处理的宣纸,吸墨性较弱,墨迹不易扩散,适合创作工笔画、书法等需要线条清晰、色彩浓郁的作品。 半熟宣: 介于生宣和熟宣之间,兼具两者的优点,适合多种创作形式。 根据创作需求选择: 了解不同种类宣纸的特性,对于艺术家选择适合自己创作风格的纸张至关重要。 第三章:中国画的艺术语言——笔墨的奥秘 “笔”的讲究:线条的生命力 线条的形态与表情: 中国画中的线条并非单纯的轮廓勾勒,而是承载着丰富的表现力。粗细、缓急、方圆、曲直,不同的线条组合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力量感、情感以及对象的精神。 “十八描”的传神: 历代画家总结出了“十八描”等多种线条技法,如“铁线描”、“游丝描”、“钉头鼠尾描”等,每一种描法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对象和效果,能让画面中的人物、景物栩栩如生。 笔法的变化与力量: 运笔的力度、速度、角度都会影响线条的质感。刚劲的笔法如同刀刻斧凿,展现出坚毅的力量;柔和的笔法则如行云流水,传递出温婉的情感。 “墨”的运用:色彩的灵魂 “墨分五色”的意境: 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这并非指墨的颜色有多少种,而是指墨在纸上呈现出的丰富层次和变化。通过墨的浓淡干湿,可以表现出景物的远近、虚实、质感,以及艺术家对色彩的理解。 “破墨法”与“积墨法”: “破墨法”是在已经画好的墨色上再施加墨,使墨色相互渗透,产生丰富的变化。“积墨法”则是反复叠加墨层,形成浑厚、凝重的色彩效果。 墨色的情感表达: 浓墨常常表现出力量、庄重;淡墨则传递出虚无、飘渺;焦墨则显得古朴、苍劲。墨色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写意”与“工笔”:两种不同的艺术追求 写意画:神韵的追求 “意在笔先,笔到意到”: 写意画注重表达物体的神韵和内在精神,而非拘泥于形似。艺术家通过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事物的神态,达到“得意忘形”的境界。 “气韵生动”的哲学: 写意画追求“气韵生动”,即画面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它强调艺术家胸中之丘壑,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入笔墨之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精神。 代表画家与作品: 如水墨写意花鸟画大师齐白石,他的虾、蟹、鱼等作品,笔墨简练,却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气息与勃勃生机。 工笔画:形神的兼顾 严谨的造型与细腻的笔触: 工笔画则要求精确地描绘物体的形象,注重细节的刻画。艺术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运用细致的笔触和色彩,将描绘对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神形兼备”的艺术目标: 工笔画的目标是做到“神形兼备”,即既要准确地刻画出事物的形态,又要传达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代表画家与作品: 如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都展现了高超的工笔技法和对人物、场景的细致描绘。 第四章:中国画的题材与表现——山水、花鸟、人物的无穷世界 山水画:胸中之丘壑,笔下之乾坤 “山水合一”的哲学观: 中国山水画并非简单地描摹自然景物,而是寄托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画家通过对山川景物的描绘,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抒发。 构图的意境: 山水画的构图讲究虚实相生,远近分明,留白之处往往寓意无穷。全景、中景、近景的巧妙组合,营造出深远、高远、平远的视觉效果。 意境的营造: 山水画不仅描绘自然,更重要的是营造一种意境。无论是雄浑壮阔的北派山水,还是秀丽温婉的南派山水,都在通过笔墨传递一种情感,一种氛围。 创作中的人文关怀: 画家在描绘山水的同时,也常常融入人文元素,如隐士的茅屋、远行的舟船、静谧的寺庙,这些元素都赋予了山水画更深层的人文内涵。 花鸟画:生命的赞歌,自然的精灵 “写意花鸟”的精神: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极具代表性的题材之一,它以花卉、草木、鸟兽等自然生物为描绘对象,表现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 象征意义的表达: 许多花卉和鸟类在中国文化中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梅兰竹菊象征君子品格,牡丹寓意富贵吉祥,喜鹊报喜等。画家在创作中常常融入这些寓意,使作品更具文化内涵。 生机盎然的笔墨: 花鸟画的笔墨讲究生动传神,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花朵的娇艳、鸟儿的灵动。墨色的浓淡干湿,色彩的晕染,都为作品注入了勃勃生机。 “花鸟画”的哲学思考: 除了描绘自然的形态,花鸟画更注重表达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哲学思考。一花一草,一鸟一石,都能引发艺术家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 人物画:历史的回响,人性的光辉 从历史人物到市井生活: 中国人物画题材广泛,从描绘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到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民俗风情。 “传神写照”的技艺: 人物画的关键在于“传神”。画家需要通过对人物的五官、神态、姿态、服饰等细节的刻画,来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 历史的记录与情感的寄托: 人物画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人物形象,也寄托了艺术家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情感。 精神的传递: 优秀的中国人物画作品,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将人物的精神、品格传递给后人,引发观者的共鸣。 第五章:鉴赏中国书画——如何“读懂”一幅画 从“看”到“品”:鉴赏的进阶之路 了解背景: 了解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含义。 关注构图: 作品的整体布局、虚实关系、疏密搭配,直接影响着画面的美感和意境。 品味笔墨: 欣赏线条的力度、流畅度、变化,感受墨色的浓淡干湿、层次感。 解读色彩: 了解色彩的运用是否恰当,是否能烘托主题,表达情感。 体会意境: 感受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思想、氛围,以及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书法鉴赏:从笔画到精神 字体辨识: 了解篆、隶、楷、行、草等不同字体的特点,是欣赏书法的前提。 笔画的力度与节奏: 欣赏每一笔的起承转合,感受其力量、速度和节奏感。 结构的美感: 观察字体的结构是否匀称、协调,字的整体布局是否开合有度。 墨色的变化: 感受墨色的浓淡干湿,以及它们所带来的视觉效果。 书写者的个性与情感: 通过书法,我们能够窥见书写者当时的性情、学养以及艺术追求。 国画鉴赏:跨越时空的对话 从局部到整体: 细致观察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再将其置于整体构图中理解。 体会“留白”的智慧: 中国画中的“留白”并非空白,而是充满想象的空间,需要观者去填充。 解读象征意义: 了解画面中动植物、景物的象征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感受画面的“气韵”: 优秀的国画作品,即使静止,也仿佛充满生命力,这就是“气韵生动”。 与古人进行精神对话: 欣赏国画,就是与古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情感和审美情趣。 结语 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仅是绘画和书写的技巧,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是对自然、人生、宇宙的独特理解与感悟。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书画,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汲取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希望本书能成为您探索中国书画艺术的起点,激发您对中华国粹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热爱。愿笔墨丹青的千年韵味,能陪伴您在成长之路上,领略东方艺术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比如,当我读到关于围棋的章节时,虽然没有详细讲解棋谱,但作者对棋局变化中的“厚积薄发”和“以退为进”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棋盘之上,感受着棋子落下的沉稳与智慧。那些看似简单的落子,却蕴含着无数的可能,每一次博弈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我甚至开始回想起自己年少时学棋的经历,虽然早已生疏,但书中对围棋精神的解读,唤醒了我内心深处那份对智力博弈的敬畏。此外,书中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描绘,也让我颇受启发。它并没有教导如何执笔运腕,而是通过对不同字体风格的概括,例如“颜筋柳骨”般的遒劲,以及“二王”流派的飘逸,让我领略到汉字本身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汉字,它们不再仅仅是信息载体的符号,而是流动着生命力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传统工艺。比如,在关于丝绸的部分,我没有看到详细的织造流程,而是通过对历代丝绸服饰的描述,以及那些图案纹样的演变,我得以窥见丝绸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那些华美的锦缎,那些精巧的刺绣,无不展现着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我甚至能想象出,唐朝贵妇身上那层层叠叠的丝绸,以及明清官服上龙凤纹样的威严。这本书也让我对陶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并没有介绍具体的烧制温度和釉料配方,而是通过对不同时期瓷器风格的概括,例如宋代汝窑的温润如玉,明代青花的明亮鲜艳,让我感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博大精深。我仿佛看到,那些精美的瓷器,是如何从泥土中诞生,又如何成为承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如同踏入了一片久违的、充满书卷气的古老庭院。纸张本身的质感,是那种细腻而温润的触感,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宣纸起源的章节,虽然不是直接介绍,但通过作者描绘的那些山水画,那些墨迹在纸上晕染开的微妙变化,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是如何在这样的纸上挥洒他们的才情,又是如何从这些纸的纹理中获得灵感的。文字中穿插着对历代名家使用宣纸的记述,像是盐官汪士慎那“一幅幅瘦硬奇绝的画作”,又或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对宣纸的独特见解,这些片段虽然简短,却勾勒出了宣纸在艺术创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宣纸制作工艺的隐晦提及,那些关于“净皮”、“熟宣”的描述,虽然不是技术手册,但却让我对这些术语背后承载的匠心有了初步的认知。它并非枯燥的科普,而是将宣纸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通过艺术作品和名家故事,悄然将读者的思绪引向那片墨香四溢的天地。我甚至开始想象,自己能否也能在这“十年纸寿”的宣纸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痕迹。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中华文化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一味地进行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细节,让我感受到文化的温度。比如,当我读到关于茶道的部分时,虽然没有详细讲解泡茶的步骤,但作者对不同茶叶的香气、口感的描绘,以及茶道背后所蕴含的“静心”与“雅趣”,让我深深体会到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个古色古香的茶馆里,与三两好友围坐,品茗论道的场景。书中还涉及了中国古代的建筑美学,并没有提供建筑图纸,而是通过对园林布局、建筑细节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和谐与意境。那些亭台楼阁,那些假山流水,都仿佛在诉说着古人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娓娓道来的长者,用温和的语言,向我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国粹”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概念,而是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一直对戏曲中的脸谱和唱腔颇感兴趣,这本书通过一些片段,让我得以窥见京剧旦角那婉转悠扬的唱腔是如何在特定的声韵和板式中展现人物情感的,以及不同行当的脸谱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寓意。例如,书中对“花脸”的描述,寥寥数语却勾勒出其粗犷豪放的性格,而那些色彩斑斓的脸谱,更是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金戈铁马、忠奸分明的舞台。我也特别留意到书中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描写,像是春节的剪窗花,中秋的赏月,这些熟悉的画面,在作者的笔下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些习俗并非简单的仪式,而是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寄托和文化传承。书中所描绘的那些画面,如同徐徐展开的古画卷,让我沉浸其中,体会到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独特韵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