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规划教材】
定价:78.00元
作者:林宁 主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13203524
字数:650000
页码:4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内容提要
本书由5篇20章组成。篇为生物药剂学,共6章,介绍了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基本规律,阐述了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及其体内过程。第二篇为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共6章,重点论述了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第三篇为。药物动力学的进展与应用,共4章,主要介绍了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如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群体药物动力学、时辰药物动力学;中药药物动力学;还介绍了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与临床药学方面的应用及其进展。第四篇为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共2章,介绍了生物利用度、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体外溶出(释放)试验、生物等效性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第五篇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与习题,共2章。在附录中编入了拉普拉斯变换、常用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等内容。
目录
篇 生物药剂学
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节 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生物药剂学的发展
第二章 药物的吸收
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第二节 口服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第三节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四节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第五节 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第六节 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第七节 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
第八节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章 药物的分布
节 概述
第二节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第三节 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
第四节 药物的脑内分布
第五节 药物的胎儿内分布
第六节 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
第四章 药物代谢
节 概述
第二节 药物代谢反应与代谢酶
第三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第四节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 药物排泄
节 药物的肾排泄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第三节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第四节 药物排泄的研究
第六章 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及其体内过程
节 概述
第二节 口服控释给药系统及其设计
第三节 靶向给药系统及其设计
第四节 代谢与药物传递系统设计
第二篇 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
第七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节 药物动力学及其发展概况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与进展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八章 单室模型
节 静脉注射
第二节 静脉滴注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
第九章 多室模型
节 两室模型静脉注射
第二节 两室模型静脉滴注
第三节 两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第四节 隔室模型的判别
第十章 多剂量给药
节 多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
第二节 稳态血药浓度
第三节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第四节 首剂量与维持剂量
第五节 间歇静脉滴注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节 药物体内过程的非线性现象
第二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与判别
第三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
第四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体内参数
第十二章 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分析
节 统计矩基本概念及计算
第二节 矩量法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第三节 统计矩分析在药物剂型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篇 药物动力学的建站与应用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第十四章 中药药物动力学
第十五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六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作用
第四编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第十七章 生物利用度
第十八章 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
第五编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与习题
第十九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
第二十章 药物动力学习题
附录一 药物动力学习题
附录二 拉普拉斯(Laplace)变换
附录三 常用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典雅的气息。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触感细腻光滑,即使用荧光笔做标记也不会洇墨,这对于需要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初翻阅时,那种沉甸甸的踏实感,仿佛预示着里面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排版上的用心,图文并茂的布局使得复杂的理论不再显得那么枯燥乏味。比如,一些关键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图示,用色和线条的处理都极为专业,即便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概念。更不用说索引和术语表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查阅起来毫不费力,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总而言之,从硬件到软件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出版方对专业读者的尊重,让人在拿起它的瞬间,就对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和愉悦。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佳品。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着重于“怎么做”和“为什么会这样”。我在实际的临床模拟练习中,发现书中提供的各种数据分析实例,几乎可以无缝对接我们实验室中正在进行的项目。举例来说,关于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设计部分,作者详尽地列举了不同遗传背景(如CYP2D6基因多态性)如何影响药物清除率,并给出了基于模型的剂量调整建议。这些内容绝非空泛的理论,而是可以直接转化为临床决策依据的“操作手册”。我尝试根据书中的方法对一个复杂的多重用药患者案例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发现比我们团队初步设定的方案更为优化和安全。这种即时反馈和应用价值,是衡量一本专业书籍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让晦涩的计算过程变得有意义,让理论指导实践成为可能。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难度系数相当高,对于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投入比预期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它绝非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书籍,更像是一份需要“啃食”的学术盛宴。书中穿插的那些高阶数学模型和药代动力学微分方程,如果没有扎实的微积分基础,初看起来确实有些令人望而生畏。然而,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专业深度,才让它在众多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例如,在讨论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K)时,作者详细阐述了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的基本思想,这在本科教材中是极为罕见的深度。虽然过程曲折,但一旦攻克下来,那种知识被彻底掌握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逼迫你走出舒适区,去直面最前沿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这对于未来打算从事药物研发或临床药学工作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的叙事逻辑严密到令人赞叹。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原本抽象、晦涩的药理学原理,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在介绍药物代谢途径时,它不像其他教材那样只是罗列酶的名称和反应,而是深入剖析了影响这些代谢通路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因素,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活的知识网络。我记得有一个关于口服生物利用度(F值)计算的章节,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先通过一个临床案例引入,再回溯到其背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综合影响,这种“先见问题,后解原理”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探究欲。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记住了知识点,而是真正理解了药物在人体内的“生命周期”,这种深度理解远超我以往的阅读体验。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人在学习时始终保持着对“为什么”的追问。
评分作者在内容的选择和侧重上表现出了极强的时代前瞻性。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日益渗透到制药领域的今天,这本书并没有沉溺于过时的经典理论,而是大胆地纳入了关于系统生物学模型(PBPK)和新型给药系统(如脂质体、纳米颗粒)的药代动力学考量。特别是关于药物递送系统一章,它清晰地阐述了载体材料的理化性质如何颠覆传统的一室内模型,转而需要考虑空间分布和靶向释放速率。这让我感到作者紧跟学术脉搏,确保了书籍内容的前沿性。对于我们这些渴望站在学科前沿的学生来说,阅读它就像是获得了一张通往未来制药领域研究方向的“入场券”。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鼓励读者用更宏观、更动态的视角去看待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体内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