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是理性的吗?
演绎法:化学课堂上的经济学
理性原理:阶梯电价
理性的共识:盗贼分赃的故事
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小结
二、案例分析
1.1学习理论的重要性:非专业人员易犯的错误
1.2农产品缺乏弹性的后果:谷贱伤农
1.3弹性用来确定竞争程度:杜邦公司与反垄断
1.4弹性理论:卷烟消费税的调整对烟草行业的影响
1.5弹性理论在营销中的运用:大众汽车如何反“薄利
多销”而为,做到“提价多销”
1.6市场均衡价格论的意义:科研新品种葡萄如何确定
价格
1.7供求均衡价格论:经济学家“大脑”的价格
第二章消费者选择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小结
二、案例分析
2.1价值与价格:钻石和水的价值悖论
2.2幸福方程式
2.3中国的生育率在下降吗?为什么?
2.4移动通信公司的套餐是怎样设计的?
2.5吉芬商品
2.6不确定性下的选择:计算机价格与保修
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小结
二、案例分析
3.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边际报酬递减:在学习中的运用
3.2“大跃进”违背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3.3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3.4沉没成本与商业决策:协和式飞机项目的失败与“钓
鱼工程”
3.5机会成本、沉没成本与成本收益分析:只有一位乘
客的航班与中国古典智慧
3.6规模经济:证券公司规模扩张
3.7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
3.8规模经济:中国彩电行业的洗牌
第四章完全竞争市场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小结
二、案例分析
4.1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春节的洗车服务涨价
4.2农产品滞销
4.3手机与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
第五章不完全竞争市场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小结
二、案例分析
5.1自然垄断:中国电信行业的变化
5.2寡头垄断:高铁与民航寡头之间的竞争与垄断
5.3如何判断垄断的存在:乔占祥诉铁道部春运票价上浮案
5.4为什么卡特尔组织不稳定?
5.5电信业的寡头市场:移动与联通的竞争
5.6占优策略形成的均衡:俾斯麦海海战
5.7酒吧中的纳什均衡
5.8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禁放香烟广告背后的逻辑
5.9序贯博弈与纳什均衡:杜邦公司抢占市场的图谋
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小结
二、案例分析
6.1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凡客远走东南亚
6.2“民工荒”的背后
6.3劳动与闲暇的选择:增加工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6.4日本的房地产泡沫
6.5中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6.6美国棒球运动员市场的买方垄断势力
第七章一般均衡和效率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小结
二、案例分析
7.1一般均衡理论的应用:投入产出分析的诞生
7.2蝴蝶效应中的一般均衡理论:石油价格影响猪肉价格
7.3铁路春运票价是否应该上浮?
第八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小结
二、案例分析
8.1美国反垄断的经典案例
8.2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涉嫌垄断案的调查
8.3公地悲剧:2012年年底笼罩在中国上空的雾霾
8.4俱乐部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上海免费公园为何让人欢喜让人忧
8.5共有资源要求政府介入:珠江禁渔
8.6解决共有资源问题的市场机制办法:非洲大象的保护
8.7解决废弃物排放的市场化方法:清洁发展机制
8.8减排的市场化方法:中国的排污权交易
8.9信息不对称与发信号:英语四六级证书成为应聘必备条件
8.10逆向选择:汽车保险业的怪事
8.11道德风险:《交通事故认定书》的买卖
8.12道德危险:天价医疗费事件
8.13收入分配:香港的再分配制度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小结
二、案例内容
9.1GDP核算什么:经济学家调侃中透露的核算原理
9.2GDP是不是一国收入:从2010年的数据说起
9.3GDP反映了什么:中国各省富可敌国吗?
9.4物价指数的贬值:CPI涨幅为什么和人们的感受不一样?
9.5失业率的统计定义:中国的失业率到底有多高?
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小结
二、案例内容
10.1现代经济中需求的重要性:蜜蜂寓言中的节俭悖论
10.2中国的超储蓄意味着居民消费的不足
10.3球员转会中体现出来的现值原理与资产定价
10.4资产定价的原理:生活常识的经济学解释
10.5中国的外贸依存度
10.6乘数原理:三一重工迁往北京的影响
10.7乘数原理:奥运会成为经济繁荣引擎
……
第十一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第十二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第十四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十五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这本《西方经济学》的精要与案例解析读起来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显然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成功地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通过精炼的语言和贴近现实的案例展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比较优势”和“机会成本”的阐述,它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干巴巴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商业决策场景,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些基本原则在商业世界中的强大解释力。比如,书中分析了某跨国公司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来优化其供应链布局,这不仅巩固了我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解,更让我开始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选择。书中的图表绘制得非常清晰,逻辑链条完整,即便是初次接触经济学的朋友,也能快速抓住重点。总体来说,它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学习路径,让你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经济学的“内功心法”,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快速建立系统知识框架的读者。
评分坦白讲,市面上关于经济学入门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做到“精要”又不失“解析力”的却凤毛麟角。这本《西方经济学》精要与案例解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摒弃了学院派中常见的繁复的数学推导,转而聚焦于经济学思想的演变和核心逻辑的构建。我个人认为,它对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的解析尤为精彩,通过金融市场的几个经典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为什么“看不见的手”有时会失灵,以及如何设计激励机制来缓解这些矛盾。这种对博弈论思想的巧妙运用,让我在思考商业策略时,多了一层基于理性人假设的预测维度。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浓缩的精华提取液,高效、精准,并且充满了可操作性的洞察力,完全值得经济学初学者和希望复习基础知识的专业人士拥有。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为自学者量身定做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宏观经济指标”的解读部分,通常教材里,GDP、通胀率、失业率这些名词总是被简单提及,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它们的计算方法、局限性以及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动态变化。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近十年来的全球经济热点事件作为“活的案例”,比如某次全球性的供应链中断如何影响了核心CPI的波动,这种时效性和关联性,让原本枯燥的统计学概念瞬间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开始尝试用书中学到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去预测我所在行业未来一年的薪资增长趋势。这种知识从书本到实践的快速迁移能力,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出色的地方。它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那道鸿沟给填平了。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经济学这块领域对我来说,多少有点“劝退”。然而,《精要与案例解析》的编排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不是那种堆砌公式和复杂模型的“学术巨著”,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引导你从最基础的“稀缺性”问题入手,一步步构建起完整的经济分析框架。最打动我的是它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部分的处理。作者没有陷入意识形态的争论,而是冷静地罗列了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等问题产生的经济逻辑,并列举了不同国家在应对这些问题时采取的具体政策及其效果对比。这种客观中立的叙事角度,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在学习一套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强大工具。对于想深入理解现代经济治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可估量。
评分初次接触《西方经济学》这类书籍,很多时候会因为语言的隔阂而感到挫败,术语满天飞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是极其“接地气”的,虽然内容是精要的,但绝不失深度。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阐述,作者用了一个关于购买限量版球鞋和二手汽车市场的例子,将边际效用递减和供给需求平衡点的确定过程描绘得如同一个精彩的谈判场景。而且,书中的“案例解析”部分绝非简单的故事复述,而是深入到背后的经济学逻辑进行反推,引导读者思考“如果市场条件发生变化,结果会如何演变?”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探索经济学深层机制的兴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商业新闻和市场动态的理解深度都提高了一个档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